字词 | 洛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洛学宋儒程颢、程颐都是洛阳人,故后人称其学派为洛学。 洛学以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为代表的学派,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因二程是洛阳(今属河南)人并且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名。二程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以“理”或“天理”作为自己哲学和伦理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精神性的“理”是宇宙的本体。说“天下只是一个理”(《遗书》卷五),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道德之理,这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五)。他们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存在“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性二元论。提倡“主敬”和“格物穷理”的内心修养方法,以“去人欲,存天理”为修养之目的。但二程之间的思想也略有区别:程颢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和性无内外之说,提出“只心便是天”,认为“理”与“心”同,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强调“性即理也”,认为“理”包“心”,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以程颢为代表的明道学派开启了后来陆九渊、王守仁心学之源,主要人物有其弟子杨时、谢良佐、侯仲良、刘安礼等。杨时、谢良佐始师从于颢,颢殁,则师事于颐。以程颐为代表的是伊川学派,为北宋理学的正宗,其思想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等程门四大弟子,其中杨时影响较大。二程开创的“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反对王安石的新学,也批评张载“关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洛学”与“闽学”相结合,统称为程朱学派,成为我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洛学 洛学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立的理学学派,因二程均为洛阳人并且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名。洛学直接导源于周敦颐的濂学,为北宋理学的典型形态,也是最大学派。二程自命为儒学道统的继承人,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建立了新儒学。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世界本体论,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于超感观的 “天理”,建立了以 “理” 或“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对理、命、心性及其关系作了系统阐发。程颐认为,原始要终而言之,“实有是理,故实有是物;实有是物,故实有是用;实有是用,故实有是心;实有是心,故实有是事”(《程氏经说》卷八)。“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于立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洛学还把人性分为“天理之性”与“气禀之性”,前者善,后者恶。“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二程遗书·卷十八》)。将封建社会的尊卑、贵贱、男女有序、夫妇有唱随之“礼”视为“常理”。二程关于“天理”主宰万物的唯心主义体系基本一致,但又同于有异。程颢的“良知良能之不丧失”说为陆九渊、王阳明所继承,成为心学先导,程颐的思想则为朱熹所发挥。洛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洛学弟子众多,著名者有谢良佐、杨时、吕希哲、游酢等。 ☚ 心学 二程学派 ☛ 洛学以北宋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学派。因二程为河南洛阳人,故名。学问以理为万物本原。但二程之间稍有差别:程颢讲以“仁”为理,对陆王心学有影响;程颐讲万物归于一理,为北宋理学的正宗。 洛学以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学派。因 “二程”是洛阳人,故名。程颢学说本于孟子,亦吸收道家庄子和佛教禅宗思想,以“理” 为宇宙本原,又以人心之 “仁” 为 “理”的体现,强调通过 “诚敬”功夫而认识“仁” 。程颐也认为 “万物皆是一理” ,理主宰气。主张人性包括“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 ,强调存“理” 去 “欲” ,注重 “居敬穷理” 的修养方法。在对 《周易》 的阐释中,表现了一定的辩证法观点。主要人物有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等人。洛学是北宋理学的正宗,其思想后为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甚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