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洛南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洛南县

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商洛地区东北部。西与华县、蓝田接壤;南与丹凤、商州交界;北与华阴、潼关、河南省灵宝为邻;东与河南省卢氏毗连。县政府驻地城关镇距陕西省人民政府驻地西安市155公里,距商洛行政公署驻地商州市45公里。面积2791.3平方公里,耕地54.45万亩。1990年底有人口43.62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5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6‰。有汉、回、蒙、藏、壮、满、白、畲、土家、朝鲜10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95%。县辖兑山、景村、古城、三要、灵口、石坡、巡检、寺耳、石门、永丰、保安11个区和城关、卫东2个区级镇;辖八里桥、窑底、庙坪、祖师、尖角、丰陵、官桥河、油泉、杨村、张河、牛湾、杨圪、柏峪寺、寺坡、页山河、四岔、王岭、李塬、三要、高耀、黄坪、灵口、庙湾、庙台、上寺店、周湾、商树、陈耳、梁头塬、桑坪、李河、巡检、驾鹿、三元、窄口河、寺耳、伍仙、胭脂河、陈、花庙、麻坪、孤山、油房、栗峪、马河、胡河、四皓、谢湾、白洛、洛源、张坪、眉底、瓦子坪、保安54个乡和永丰、景村、古城、石坡、石门5个乡级镇;544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3045个村民小组,12个居民小组。洛南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由西向东逶迤连绵,为指状山系,形如飞鸽。南部蟒岭横亘,北部秦岭环绕,中部洛河河谷贯穿。一般海拔在800—1600米之间。县西北部的草链岭海拔2645.8米,为全县最高点;东南部蓝草河的洛河出境处海拔670米,为全县最低处。县城海拔930米。以蜿蜒数百里的蟒岭为天然界线,隔开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使洛南成为商洛地区唯一的黄河流域县。大小河沟3700余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6条,主要有洛河、石门河、石坡河、县河、沙河等。这里属暖温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1.1℃。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气温37.1℃。1月份最冷,极端最低气温一18℃。年日照时数2045小时,无霜期195天,平均降水756.3毫米。全县习称“八山半水分半田”,植物、动物、矿产、水力资源丰富。沿秦岭、蟒岭山系的山川河流富有油松、栲树、刺柏、杨、柳、洋槐、泡桐等,稀有树木为水杉、雪松、青檀、银杏等,经济树木有核桃、苹果、柿子等,野生果树有弥猴桃、山楂、棠梨子等,森林总面积212万亩,森林覆盖率51.3%,木材蓄积量309万立方米。农作物一年两熟,主产玉米、小麦、黄豆。中药材量大质优,可利用的有420多种,年产量2500吨以上,最高年收购量1134.5吨,其中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菖蒲收购量多年居陕西省首位。草坡草地可利用面积52万亩,牧草丰茂,宜于发展畜牧业。野生动物苏门羚、野猪、狼、狐、猪獾、林麝、草鹿、青羊等50余种。水产有元鱼、水獭、大鲵等。鸟类有白鹭、银鸡、猫头鹰、画眉等百余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铁、钼、煤、钾长石、磷块岩、白云大理石、透闪石、石灰石等30余种。水利资源蕴藏量12.3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03万千瓦,长岭钾长石矿总储量约8300万吨,是国内已知最大钾长石矿床。
洛南以其在洛水之南得名。县制设立始于秦代,因地处华山之阳,时称华阳县。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尹,魏又属弘农郡,晋、后魏属上洛郡。均设上洛县。隋开皇三年(583)改设洛南县。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县城移到清池川河畔的燕子山下,延续至今。民国24年(1935) 归属于商县设的 “第四专员公署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30日解放,成立了洛南县人民政府,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64年因雒字生僻,复名为洛南县。李先念、徐海东、程子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部在洛南工作和战斗。1927年冬,由共产党掌握的国民二军新编第三旅,在旅长许权中率领下抵达洛南县境。1928年初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刘志丹、唐澍、谢子长等党员到许旅参加领导工作,从此播下革命火种。同年5月7日部队先后离洛,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参加了著名的渭华起义。渭华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和陕东赤卫队一部隐退洛南。1933年5月,刘志丹、汪锋、王世泰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南下在保安一代秦岭深山中进行革命活动。1934年12月28日,红二十五军在景村成立中共商洛特委和抗捐第一军。1934年至解放前夕,在上寺店、灵官庙、洛源等地曾先后建立红色政权和游击根据地。1949年5月30日,中共商洛工委率领的商洛武工队及其领导下的区干队解放了洛南县城。


名胜古迹。玉虚洞、云蒙观华、九燕扑馒为主要风光名胜。栖霞观古柏、龙山松、颠倒松、扭扭柏、核桃王、姊妹大柿树等风景名树奇景迷离。河口遗址、仓颉授书遗址、李密冢、文庙、华严寺等著名古迹保存至今。原始陶俑、商代爵杯、汉代瓦砚、元代元帅印、西周青铜宝壶等文物,具有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价值。洛南文庙是陕南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于洛南县城西街,占地2409平方米。宫墙内戟门技巧工精。大成殿之柱围衬,彩绘檐廊,殿前为月台,石级重重,阶雕龙凤。庙宇圣殿前牌楼“棂星门”四柱三门,高25.2米,飞檐凌空,花脊六兽,宏伟壮观。前街新复照壁,内镶“鱼龙变化”,外镶“二龙戏珠”琉璃,造型精美细致,成为游人云集胜境。洛南李密冢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授书遗址,位于洛南县城西北25公里处的阳虚山上。据《雍胜略》云:“仓颉造书于此。”仓颉为黄帝史官,是古代创造文字的代表人物。据《金石古文解》注:与轩辕皇帝“南巡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其文二十八字;景刻于阳虚之石室”。现二十八字迹经寒暑代迁而犹存。清代在当地勒碑一通,现与仓颉造字拓本同藏于县博物馆。为祭祀文字始祖,清光绪五年(1879)在县城东南隅建有仓圣祠一座。栖霞观古柏,属目前国内所知最大柏树之一。位于洛南县页山乡柏庵,至今2000余年,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据载“至正元年(1341)丈八粗”。现树身高7丈,树冠直径75尺,径围27.45尺,须5人连手方能合抱,比黄帝陵轩辕柏高丈余,粗5尺多。
洛南县以农为主。1990年,社会总产值40320万元,国民收入2520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2657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7117千瓦,农村用电量2006万度,化肥施用量2.86万吨,农村生产固定性资产原值7626万元。以武谷川为主的串珠型小盆地和县城至永丰的“四十里梁塬”是理想的粮食生产基地。草场草坡面积大,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前景。秦蟒两岭及众多支脉是油松良好的生产之地。1990年,粮食产量12.85万吨,油料469吨,烤烟678吨,水果4948吨,核桃产量1260吨,肉类总产量7374吨,禽蛋总产量2342吨,水产品产量6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6.7元,农业总产值17580万元。是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油松种子基地和核桃生产基地县,是省商品粮、商品瘦肉猪、商品牛、高香型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县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2个,集体工业企业449个,职工1.23万人,工业总产值8727.4万元(1980年不变价)。乡镇企业1.06万个,固定资产5375万元,从业2.83万人,总收入1.05亿元。主要产品有黄金、原煤、生铁、酒精、水泥、精铅、卷烟、机砖、铁精粉、机制纸、日用陶瓷、电子元件等。以铁为主的冶炼铸造业,以黄金为主的有色金属开采业,以果酒为主的食品饮料业,以水泥为主的建筑建材业,以煤为主的燃料业形成支柱,成龙配套。黄金产量跨入全省3个万两产金县之列,1990年入库1.15万两。陶瓷泡菜坛获省优产品奖。钛黄瓷获全省首届旅游产品工艺品展销会旅游新产品奖。特粉挂面、黄桃罐头、陶瓷锦砖、糖醋品新质新,享誉省内外。工艺蜡烛、球墨铸铁、植物蛋白粉产品填补了陕西空白。全县有商业机构3781个,从业9511人,其中县级商业机构595个,职工1743人。集镇综合市场33个,专业市场6个,其中县城占地1.71万平方米的栅式,河南农贸综合市场文明经商,广收兼容,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7亿元。商业纯购进7083万元,纯销售1.3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2732万元。外贸出口供货总值41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53.6万元。各项存款余额1.7亿元。该县处于洪 (门河) 箭(杆岭)、洛 (南)华 (县)、景 (村)丹(凤)、商(州)洛 (南)路的交汇点,公路四通八达。北距陇海铁路75公里。县城与区、镇、乡都通了公路。境内公路里程692.7公里,柏油路面79.8公里。大中小桥梁82座,货运量47.5万吨,客运量2278万人次。邮电业务总量85.3万元,通讯总量71.4万元,年邮政快件5.1万件,长途邮电线路20条,是全省第一个县级自动电话工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单位。13个区(镇)、59个乡 (镇)全部通电,通电村占总数95%。全县职工平均工资176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7平方米。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9个。县剧团一个,图书馆1个。县博物馆收藏文物280件。有普通中小学774所,在校学生5.78万人。县有广播站1个,区乡广播放大站47个,村通播率78%,音响率85%。电视差转台30座,覆盖人口61%。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69人,其中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896人。1978年以来获省级、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8项。国家级“低温节能陶瓷锦砖”和省级“核桃丰产技术开发”两项星火计划项目在国家第四届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铜牌奖。 杨圪乡民办教师李玉海研制的 “宇宙星伞”和“视天定向仪”获国家专利。1990年有卫生机构94个,医院病床703张,卫生人员1493人,其中技术人员1337人。全县计划免疫1985年达到卫生部规定标准。县有体育场1个。

洛南县

(古) 隋开皇三年(583)以拒阳县改名,因地处洛水之南得名。故址在今洛南县东南26公里古城镇。唐显庆三年 (658)迁治今洛南县城。明天启元年(1621)为避光宗朱常洛名讳,改为雒南。1964年9月复改为洛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