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洋务教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洋务教育19世纪6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洋务派推行的旨在拯救清朝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从1862年起先后办了22所。二是办理留学教育,先后分3批派遣学生到美、德、英、法等国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 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Yangwu jiaoyu清末洋务派办的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清政府在经过长期的农民战争的打击后,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为了继续维持封建统治,它需要更多地依靠外国势力。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推行了以拯救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他的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奕訢、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教育是为洋务派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其最早创办的一所“洋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它是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后陆续开设了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4)、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1865)、福州船政学堂(1866)、天津水师学堂(1881)、上海电报学堂(1882)、天津武备学堂(1885)、广东水师学堂(1887)、湖北自强学堂(1893)、南京陆军学堂(1896)等学校。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校主要有3种类型: ☚ 太平天国教育 癸卯学制 ☛ 洋务教育中国清末洋务派办的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先后设立方言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实业学堂。既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又学习外国语言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清末洋务派办的教育。洋务运动的一部分。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先后设立许多方言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实业学堂。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外语、西方科技技能的训练,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洋务教育虽然具有浓厚的封建买办色彩,但对清末及近代中国的学制和教学内容有很大影响。 ☚ 康熙盲字 洋务学堂 ☛ 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清末洋务派办的教育。洋务运动的一部分。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先后设立许多方言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实业学堂。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外语、西方科技技能的训练,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洋务教育虽然具有浓厚的封建买办色彩,但对清末及近代中国的学制和教学内容有很大影响。 ☚ 康熙盲字 洋务学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