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法
泻下法系利用药剂刺激消化道,通利大便,荡涤胃肠,排除积滞,以促进消化功能的一种疗法。也是祛除希拉病的疗法。本疗法适应范围很广,奏效迅速而明显,且不留后遗症。凡骚热、成熟热、热症扩散、毒热症、六腑热、食积不消、痞病、浮肿、水臌、巴达干包如病、黄水病、麻风病、痛风、痹病、虫病、血、希拉性视力模糊、陈旧性疮疡等。不论发病部位属内属外,均宜用泻下法治疗。尤其对希拉病,疗效更为显著。冬季不适宜使用泻下法的,体质衰弱、年老者、孕妇、赫依性病、胃火衰退、痔疮、下清赫依上逆者、月经过多、呕吐、外伤由于子弹等异物未取出者,均禁用本法。
服药方法 有下泻施治前的准备、泻药的使用和善后调理等三个步骤。服药前的准备又有远近之分。
所谓远的准备,非突发性的疾病,宜用汤、散剂药物收敛播散之病邪;聚积的病邪,应先予攻而破之; 深窜者诱发;隐伏者揭盖;未成熟者促使成熟,以创造施治的条件。常用药马先蒿、野玫瑰、黄柏、猪血、蔓菁膏等,可收敛播散之毒邪;姜黄、黄柏、大黄汤,收敛散布于胸部之包如病;紫草茸、茜草、枇杷叶汤加硼砂,可收敛散布于下身之包如病;猪血、土木香、芫荽子、沙棘、冰糖散共服,可收敛散布于全身之包如病;野玫瑰、文冠木、黄柏汤,可收敛扩散性黄水病;服用大剂汤,可收敛扩散之毒热、陈旧热、巴达干、包如等病邪。珊瑚刺皮煎汤内服,可收敛希拉病扩散而食物不消者。以上诸症,经用上列药物收敛后,如症状表现为眼睑及面容发白,尿色褐红而浑浊,神志昏沉,身体沉重,饮食不进及口渴等。具体病症收敛的特征是:巴达干包如病则身体沉重、口干、胃呆、胃部疼痛,尿脉均呈热象;陈热则身体轻松,胃痛,尿脉呈明显热象;黄水病则胃、肝或发病部位疼痛。出现上述征象,说明病已收敛,此时即可应用泻下法。血痞者宜在初期先放血泄其血热;陈旧性血痞则用炒盐、火硝、秃鹫粪、沙棘子、朴硝、毛茛、芒硝等量,共研细末,连续服用数日,使其破散,然后投以泻剂。希拉性痞块,用黑冰片、石榴、木鳖子加冰糖等量共研细末,服用数日,待攻破后投以泻剂。剑突痞块用盐(煅烧)、猛制寒水石、光明盐、秃鹫粪等量,共研末,内服攻破,然后投以泻剂。石痞块用火硝、秃鹫粪、盐(煅烧)、砂、硼砂等量,共研末。 内服攻破, 再投泻剂。虫痞块用秃鹫粪、盐(煅烧)、砂、信筒子、阿魏、麝香、可瓜子等量,共研细末,内服攻破,再投以泻剂。脉痞用甘草、拳参、杉叶藻、秃鹫粪、砂等量,共研细末,内服攻破后投以泻剂。陈热者常用五味润僵汤冷服,诱发后再投以泻剂。隐伏热则用石膏顺气散或石榴四味散,揭开寒罩,待诱发后投以泻剂。未成熟之疫热则用土木香四味汤,促使其成熟,用当药三味汤使希拉热成熟,用三籽汤使血热成熟,然后投以泻剂。
所谓近的准备,赫依妨碍下泻,服用泻药前三天,应驱除之。取小白蒿、酒糟渣,浸泡于温水内,洗净身体,如血、希拉热盛者用新鲜黄油,寒性赫依偏盛者用植物油,除腹部以外周身擦涂按摩。赫依盛而又不易下泻者,进食新鲜黄油,口含长嘴诃子,赫依成分过大者,再从肛门使用温和导泻,以驱赫依,诱发巴达干与希拉。服用泻药前24小时内,令食不适宜的食物,以诱发潜伏的疾病。如麦、豆类、蔬菜类、猪、鱼肉、酸腐食物、酒、牛乳、油饼等,可诱发巴达干、希拉;豆面、豆浆诱发巴达干;陈酒、酸酒、诱发巴达干包如;生冷牛乳可诱发虫病。服药前晚适当进食荨麻菜汤、面、肉、骨汤、温黄油等。这样,既能诱发疾病又能使腹部柔软,以抑制赫依的势头。如食物或药物中毒、急性未消化病、腹部柔软者,秋季可不作先行准备,直接服用泻剂。如便秘可在服泻药前1~2日,服用大黄三味汤,以利下清赫依之运行。
泻药的使用 包括配方、服法、洗肠、下泻程度和辅助疗法等五个部分。配方又分一般配方和特殊配方两种。
一般配方 分先导、主药和加味三部分。
(1)先导药物的配方是: 诃子五味汤 (长嘴诃子、亚大黄、塔黄、光明盐、荜拨等量)温服。服上药后,能泻者为软腹,肠鸣者为中腹,无任何反应者为硬腹。根据腹之软硬程度,以决定服用泻药之剂量,如为硬腹而剂量过小,不仅不能达到泻下之目的,反致造成不良后果。如软腹而剂量过大,则泻泄不止,损伤正精。因此,为了诊察病情,必须以先导汤探察之。
(2)主药: 包括峻泻剂与缓泻剂两种。峻泻剂为舵手猛烈四味丸,酌情内服。本方药性锐利猛烈,适用于体壮邪实之一切疾病。缓泻剂为十味舵手膏,本方药性温和,药力不疾不徐,服后无恶心、腹胀等反应,亦不致引动赫依,无伤正精元气。冬季、年老、体弱患者,即使在旅行中,皆可应用本方施治。
(3)加味:以上峻泻和缓泻两方为基本方药,然后按疾病之情况,辅以下列药物。药量为泻剂的三分之一,有三十种。如治心热症加白檀香、沉香、广枣;治肺病加硼砂、甘草、葡萄、茵陈;治肝热症加红花、巴沙𠯫、五灵脂;治脾病加芒硝、灰盐、荜拨; 治肾病加冬葵果、豆蔻、芹叶铁线莲;治胃病加光明盐、土木香、荜拨;希拉病加当药、木鳖子、地梢瓜或止泻子; 治大、小肠病加叉分蓼、茜草、紫砂;治脉病加斑蝥、螃蟹、白云香;治头部疾病、脉病加芹叶铁线莲、石龙芮、斑蝥;治上半身疾病加拳参、熊胆、冬葵果;治下半身疾病加砂、螃蟹、豆蔻;皮肤病加野玫瑰皮、芹叶铁线莲、苘麻子; 治头部疾病加紫菀花、鼠麴草、芒果核;治眼病加通经草、诃子、铁屑;热病加冰片、白檀香、牛黄;治寒病加荜拨、光明盐、胡椒; 治寒热并发症加诃子、栀子、川楝子; 治黄水病加黄水三药; 治毒症加钩藤、查干榜𠯫、绵马贯众; 治巴达干包如病加柿子或酸黎干、芫荽子;川木香;治痞病加芹叶铁线莲、石龙芮、石菖蒲;治水肿加黎豆、水柏枝、斑蝥;治呕吐加山豆根、砂、肉豆蔻;治肠胃胀满加胡麻、青木香、桶酥;治赫依上行返及肠鸣加肉豆蔻、荜拨、胡椒;治虫病加蔓荆子、花椒、可瓜子;治痛风加红花、芹叶铁线莲、苘麻子;治肌、脉、骨痈加木香、硫磺、砂; 治子宫病加茉莉花或瓜蒌根、赤瓟子、芒硝。此外,还有治疗泻药副作用的七种密诀配方:治食物不消加芒硝;需保胎加茉莉花; 治呕吐加塔黄;治催泻过量加黄连;治恶心并使之迅速泻下加海螺灰、砂、水银;治口渴加冬葵果; 防止水肿加芥菜子。根据三十种加味配方,七种密诀配方,无疑能医治对治的疾病。特殊配方 针对某些疾病的配方共有十种。如治骚热、疫热、扩散热用狼毒15g,酸模10g,京大戟5g,黄连、木鳖子各1勺,制成丸剂或散剂服用;治白喉、炭疽、肠刺痛、粘性痧症、急刺痛用狼毒4份,酸模2份,瑞香狼毒1份,共研末,制成丸剂服用或加于五凤丸共用; 治巴达干包如热病用藜芦、胡连、硼砂、沙棘; 治希拉性病用京大戟、硼砂、苣荬菜;治血希拉、不消化病、痧症或腹胀用藜芦、沙棘、海螺灰、蛇肉、砂、红糖,共研末,制成丸剂服用;治痞病用安泻膏、毛茛、芹叶铁线莲、石龙、砂、红糖,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服用;治浮肿用藜芦、油松、山奈、铁屑,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服用;水臌、水肿用当药、安泻膏、狼毒、京大戟、大黄、瑞香狼毒、腊肠果、水柏枝、砂、塔黄、铜屑、荜拨、红糖,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服用;治中毒症用诃子、黄柏、苘麻子、白花龙胆花、地锦草、腊肠果、大黄,共煎汤,加藜芦服用;治肉毒用藜芦、黄连、紫草茸、硼砂、贝齿灰、麝香,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服用; 治由于外伤引起的胸腔瘀血用藜芦、巴豆、银朱、荜拨、光明盐、砂诃子、山奈,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服用; 治初期不消化病、陈旧性瘟疫及肝胃病,用大黄、长嘴诃子各4份、冬葵果、甘草、光明盐、荜拨各1份,共研细末,煎服; 治痛风、痹病、黄水病、浊热、陈热等病用大黄、藜芦、长嘴诃子、川楝子、栀子、白云香,共研细末,煎服。
以上诸方,可制成汤、散、丸、药油等四种剂型。年老体弱者用汤剂。体质强壮病情严重者可用散剂或丸剂施治,特别是吐者用丸剂最适宜。腹部硬而不易呕吐者可用药油常清泻。药效不显或胃呆患者,药物与饮食掺合起来令食,泻药一般在早晨服用,服后口含甜性食物,同时要安静,少说话,可蹲坐。
洗肠 服用泻药后,要洗胃肠。如泻下2~3次后,患者自觉胸满消失时,应少量多次饮用开水或光明盐水,以助泻下。但不可过早过迟,过早饮用可引起吐呕,过迟病邪不能排出;赫依偏盛患者服用骨汤;体弱患者服用红糖水;热邪成熟而亢盛者饮冷水;黄水病及陈热诸病服用文冠木煎汤;泄泻缓慢时服用尖嘴诃子煎汤。如在催泻中,患者体力减弱、神志不清、频频空呕者,是赫依骚之象,可在赫依穴处涂擦黄油进行按摩,并用黄油红糖燃火烟熏,内服骨汤抑制赫依势头。
下泻程度 下泻时注意观察泻次、泻出物的数量、颜色。下泻次数,以三十次为最宜,二十次为中等,十次次之。泻物的数达三升者最好,二升为中等。颜色清稀如水者为最佳,象痰液为中,黄色者为下等。以上只是一般标准,至于应否予以继续催泻,还根据患者的病势和体力而定。如体力强壮而病邪未尽者,可以继续洗肠催之。病虽未除而正精已受损耗者,应即停止催泻。泻物如清水者亦应止泻。
辅助疗法 包括镇呕逆、收敛、导迟泻、止泻利过度、维护生命等五种。
❶镇呕逆:服泻药后欲呕吐者,用冰凉石块冷敷颈下天突穴,并鼻吸香味及揪拉头顶之发,冷水喷激面部,按压两肩,不使患者摇晃。引起呕吐之原因是,由于药性粗糙,剂量过大,未抑制赫依所致; 或因患者厌弃服药,胃中不和,饮食不进;或说话过多,或服药后进行活动等引起。
❷收敛法:服泻药后不吐不泻,无任何反应时,其原因为药分散和病分散两种,应予收敛。药分散是服药后无任何感觉,原因为药力不足及药质过次之故。为此,应调整药力,增加药量,继续令服。病分散时出现肠绞痛,宜用酸性酒温服。
❸导迟泻:服药后胃部胀满坚硬,不作泄泻,应温熨胃脘,然后使患者散步,服用光明盐汤。如不见效可用猛烈导泻施治,同时内服金腰草、水柏枝等分煎汤内服,服后可能发生吐泻,但可将胃中病邪驱除无遗。
❹止泻利过度:服泻药后泄泻不止者,有因寒、因热、药力滞留、病已被引出等四种原因所致。热性者泻物色红黄,作恶臭,尿、脉均显热象。可进食冬葵果煎汤、酸牛奶、茶、炒大米等; 并可在小腿部冷敷、饮紫堇汤止泻。寒性者,泄泻不止,泻物无味,呈水样。宜用肥肉汤或黄油中加五味子、桂皮煎汤止泻。药力滞留时宜服光明盐煎汤。病已引出时不需用药止泻,只宜培补正精。但对胆脉开放所致者,宜用止泻子或地梢瓜四味汤加熊胆0.3克止泻。以上四种泄泻过度之饮食调护,以加红糖、黄油的大米粥或鲜肉汤为宜,并在肥肉汤调入兽骨或兽皮之胶、五味子、胡芦、橡实、茯苓、车前子各等分,少量频服。同时应禁忌茶水及酒等各种饮料。
❺维护生命:服药后生命有危及者,有五种原因,即对零散之赫依未行压制,药不对症而发生刺痛;服镇吐药太过,而使泻药逸入肺脉:药物激起虫动,转化为痧症;生命寄于病,病泻出而命随之而去。以上五种原因均可危及性命,应提早预防。零散赫依未被抑制时,出现全身不适,空呕,体力虚惫,神志昏迷等症状。可用黄油、肉类等燃烟熏之,并用黄油涂擦按摩,服用骨汤、牛奶、黄油,火灸赫依穴施治。药不对症是由诊断与治疗错误,未掌握应泻与不应泻之时机,药物与病相错而驰之刺痛者。此时须分析其寒热属性,治以温凉药剂。对热刺痛宜用土木香、广木香等分煎汤凉服,并施以冷罨。寒刺痛宜服光明盐四味汤,芝麻渣热罨。服镇吐药太过,致使泻药逸入肺脉时,出现剧烈咳嗽、胸部刺痛,宜用沙棘五味散,肺脉放血,然后服石灰华十三味散或能吸干肺脓之药物。虫动转化成痧症,由于服泻药而致体内寄生虫蠢动而引起腹部剧痛者,宜用信筒子四味方以杀虫。生命寄于病:体弱之患者,由于不能承受猛烈之泻药,病虽去而生命亦将随之而逝。
善后调理 催泻施治后,应进食大米粥或面糊,补益身体。以后逐渐增加肉汤、热面。要分清寒热两种情况。热余邪又分新旧两种。骚热、疫热属新的余邪,进食面汤、米粥、掺水乳酪等凉性食物断除余邪。陈热余邪进食凉性鲜肉、无脂肉汤、茶水、凉开水、乳酪等凉性食物断除余邪。寒性疾病进食新旧羊肉汤,淡酒、黄油、热面等温性饮食物断除余邪。饮食必须逐渐增加,热性疾病如果热性饮食断除时,会产生余热;寒性疾病如果以凉性饮食断除时,会产生不消化病、水肿、痞病等。
泻下法
泻下法是服用具有下泻功能的方药将腹内疾病,尤其是赤巴病等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是藏医五种排出法之首。
术前诊察 施行泻下法要在术前诊察适应证与禁忌证,泻下的最佳时机和患者体质即忍受能力等情况。
适应证 凡是一切瘟病,尤其是恶寒期已经过去趋于成熟的瘟病。例如:除了风瘟中的颤抖瘟和失眠瘟之外的一切瘟病,特别是对病势强盛的瘟病更有效。此外,对紊乱热、扩散伤热等成熟性的热证,中毒后毒已收敛需要扑灭的中毒症、六腑的热证,消化不良、肿瘤、灰色浮肿、水肿、培根木布病、黄水病、麻风、痛风、痹病的坏血、黄水聚积症、虫病、隆偏衰疾病,特别是眼朦胧症,白内障等疾病,陈旧创伤、痈及自发性疮疡类疾病均有良效。
禁忌证 对于隆病,冬季等严寒季节不宜施行泻下,体质衰弱的患者、老人、患突发性疾病者、孕妇、五官和四肢残疾患者,或者病情严重,身体经不起泻下的患者等均不能使用泻下法。身体勉强能挺得住的患者只能用温和方药,如用十味舵手散进行泻下,否则会发生意外。隆病患者施行泻下法则容易激起风势,危险较大;胃火衰弱者施行泻下法则会造成胃火更加衰弱,饮食不化,腹泻不止等,有生命危险;痔疮和肛门脱垂患者施行泻下法,则会加重病情;下泄隆上逆患者,施行泻下则会引起呕吐,加重下泄隆病,为了避免引起呕吐等,应用缓导泻方剂泻下为妥;腹内有遗物(针、子弹、箭头)等患者,施行泻下则会迫使遗物穿破肠道,造成生命危险等。
泻下时机 上述适应症中的任何疾病未成熟者待其出现成熟症状,扩散者出现收拢症状,痞块出现破裂,隐伏和深陷的疾病显露出来之后等,总之疾病充分发作起来之后,为泻下的最佳时机,其他时间不宜泻下,不然犹如冰上加水,冻得越厚那样,起反作用,不能排除病根。但该泻下的时候不施行泻下,延误最佳时机也会酿成病势强盛的弊病。总之,泻下时机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必须在最佳时间施术。
患者体质 凡是久病体力衰弱者,不思饮食者,脉象微弱无力者或者脉象数而急,搏动颤抖,出现间歇脉的患者,均不宜施行泻下,否则会造成呕吐。如果服药抑制呕吐,则又会造成药物进入肺气管或者停留于肠道中引起肠绞痛,还会造成洞泻不止,或者引起风势激扬而无法抑制等弊病。在泻下过程中如果泻力不足不但不能消除病邪,反而会促使病势加重,重新造成消化不良等疾病发生;如果泻力过度,虽能消除病邪但也能伤害正精,造成疾病和生命俱毁的危险。因此,必须认真察辨患者体质强弱,因人施术。对于身体不支者,让其服用泻下药无异于服毒。因此在施术时,对于体力衰弱而病势严重的患者,先缓导泻一次,待风势得以抑制后再峻导泻两次,然后休息两天,待营养滋补后,再重复上法,直到疾病余邪完全排出体外为止。因为缓导泻有滋养体力和压抑隆的功能,再加之中间休息两天,用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进行滋补,对增强体力很有好处。
术前准备 包括缓准备、急准备。
缓准备 除了陈旧扩散疾病和突发性疾病之外,在术前1月或半月,最少也要7天以前,服用有关汤剂或散剂将疾病收拢或促使疾病成熟,为施行泻下术做好准备。例如,中毒症和培根木布病等已经扩散的疾病要用药物收拢之;对痞瘤等疾病要用药物攻破痞块;对隐热要先揭去掩盖的培根、隆等疾病;对未成熟疾病要用药促使其成熟,如未成熟瘟病要用四味藏木香汤促使培根、隆和热证迅速成熟;用三味獐牙菜汤促使赤巴热成熟;用三果汤促使血热成熟;用四味石榴散增强胃火,促进消化不良症成熟;用大唇马先蒿花、裂萼蔷薇内皮、小檗内皮、猪血、蔓菁膏汤收敛扩散于肌肤关节及脏腑的中毒热;用姜黄、小檗、大黄汤收敛培根木布病扩散于上体;用硼砂、紫草、茜草、多脉茵芋汤收敛培根木布病扩散于下体;用猪血、藏木香、芫荽、沙棘果膏、白糖配制的散剂,收敛培根木布扩散于全身;用裂萼蔷薇、小檗汤收敛黄水扩散;用獐牙菜、藏木香、小檗内皮汤收敛赤巴病扩散等。上述诸症术前准备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眼睛和面容㿠白、小便红黄、神志昏沉、饮食不进及口渴等症状者,则说明扩散的病邪已被收敛,便可施行泻下法。新发不久的血瘤在泻下术后要用放血疗法以泄赤巴热,而对陈旧血瘤要较长时间地服用炒盐、火硝、鹫粪、沙棘果膏、硼硝、芒硝散剂,以攻破血瘤,然后用泻下法排除体外。胆囊痞瘤,内服黑冰片(野猪粪煅炭)、石榴子、波棱瓜子、白糖散剂攻破痞块后再用泻下法排之。剑突痞瘤用猛制寒水石、光明盐、鹫粪煅灰散剂攻破后用泻下法排之。石痞瘤用火硝、鹫粪煅灰、硇砂、硼砂散剂攻破后再用泻下法。虫痞瘤用鹫粪煅灰、炒盐、硇砂、酸藤果、阿魏、麝香、紫铆散剂攻破后再行泻下法。血管痞瘤用甘草、大株红景天、沿沟草、鹫粪煅灰、硇砂散剂攻破后再用泻下法。水痞瘤用海螺煅灰、鹫粪煅灰、水虫、冬葵、螃蟹、硇砂、海金沙散剂攻破后再用泻下法。体腔内的痈及肌肤、骨骼及血管中的痈,割刺放血后,用寒水石(制)、银朱、硼砂、硇砂、喜马拉雅多子芹散剂攻破后,再用泻下法。总之,对于以上诸病先攻破之,待脉和尿显热象后再泻之。对于赤巴引起的疾病,先食用牦牛乳、绵羊乳中放少许肉、酒、红糖等,用辛酸味的食物引诱赤巴病发作后,再用泻下法。其他疾病一般用硇砂、螃蟹、丁香、银朱、冬葵子散剂,热证以淡酒为引子,寒证用酪素浆为引内服,引诱该疾病发作后,再用泻下法。另外,瘟病、紊乱热、扩散伤热、中毒症、热性培根病、疫疠、热性黄水病、血证、“亚玛”(一种微虫引起的头痛病)等血及赤巴引起的热证,必须在疾病发作、各自的症状和本质充分显示出来后,再用泻下法排除为佳。此外,突发性疾病,如急刺痛、细菌性痢疾、腹绞痛(肠虫引起的剧烈疼痛),萎缩性胃炎、疫疠、培根赤巴二合症增盛等,来不及做术前准备工作的疾病,可以直接用泻下法,以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急准备 在施行泻下法前,多则5日,一般3日,最少也要2日前,用锤碎的大籽蒿全草1捧,甜醅1捧,水6-7合(一合为500ml),共煎的汁温洗全身,特别温洗疼痛部位。此后,血、赤巴偏盛的疾病用新鲜熔酥油涂擦全身;隆、培根偏盛的疾病,用植物油涂擦和按摩除胃、大小肠、膀胱以外的全身各部位,使油脂渗入皮肤,因为胃等部位擦油脂后不利下泻,并会造成胃火衰弱,易发腹水等疾病;隆偏盛和腹硬(不易下泻)患者,根据病情饮1-2勺熔酥油后,口噙长喙诃子。隆特别偏盛患者,则要用三种缓导泻剂中的任意一种,按法从肛门灌肠,便可息灭隆势并能使培根、赤巴和隐藏的疾病发作起来。总之,隆是泻下法的大敌,如施术开始时引起上吐是上行隆在作怪,引起胃塞满感是伴火隆在作怪,最后造成泻泄过度、产生零星隆、虫怒等是下泄隆在作怪。因此,泻下的整个过程都要努力制服隆。另外,在施行泻下法之前,还要食用麦粉做的食物、麦粥、蒲公英等以引发培根和赤巴病;食用豌豆粉做的食物、豌豆叶等以引发培根病;食用蔬菜类食物,以引发隆病,尤其是血、赤巴二合病;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和陈酒、酸酒等以引发培根木布病;食用腐败的鱼肉、猪肉,以引发培根、赤巴二合病;食用新鲜血、猪肉以引发中毒症;喝生冷奶子以引发虫病、陈旧瘟病、培根病。总之,施行泻下法之前要饮食对疾病不利的食物,以引发疾病。并在施术的前夜,还要食用不加肉、骨、盐、酥油等食物和佐料的荨麻汤,以便引发疾病,软化胃肠,抑压隆势。
实施泻下 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清道 施术前半夜服用清肠道(长喙诃子、大黄、亚大黄、光明盐、荜茇水煎)观察腹的硬软度。易泻者为软腹,只出现肠鸣者为中等腹,无任何效果者为硬腹。对于硬腹者以后服用舵手泻剂时必须加大剂量,软腹者减少剂量,因为对硬腹者药量过小则不能引发和清除疾病,造成食欲不振,加重病情的后果;对软腹者药量过大,则造成洞泻不止,损伤正精。清道不但对辨识腹的软硬度有好处,而且还能软化胃肠,使在进行正式下泻时不致发生呕吐,能够迅速击中疾病不伤害正精,所以施行泻下法之前的清道是十分必需的。
泻下剂 正式泻下用的方剂有峻泻四味舵手丸(长喙诃子、巴豆、漆树脂、喜马大戟),其药性锐而糙,功能猛泻,适宜病势强盛、体质较强壮的患者使用。缓泻十味舵手膏(疣果大戟、中尼大戟、诃子、大黄、光萼蓝钟花、高山大戟、漆树脂、巴豆、蓖麻子、腊肠豆)泻力强、不伤正精,不产生恶心、呕吐,胃肠胀满、剑突瘤疼痛引发隆势等副作用,也没有泻力不足和太过的弊病,即使在禁止泻下的冬季施术也不产生消化不良,胃火衰弱、身体发冷等问题,也适宜于孕妇,不致造成流产,适宜于老人和体质衰弱者,不伤害正精和体力。总之,任何疾病、任何人均可使用,甚至旅途中也可以使用。加减药物:对于病情严重但身力强壮、年轻患者,宜用峻泻四味舵手丸;对于病情较轻、体质衰弱、老人、儿童等宜用缓泻十味舵手膏下泻。这两方是基础方剂,它们药味少、药性锐利,开始一二付中不加减任何药物,待到出现泻意时,为了使引药到达病位则需要进行加减其他药物。病势弱小者,可在第一付中加减药物。加减的药物是:心热加白檀香、紫沉香、广酸枣;肺病加硼砂、甘草、葡萄、狐茅状雪灵芝;肝炎加藏红花、鸭嘴花、岩精;脾病加芒硝、硼砂、荜茇;肾病加冬葵子、白豆蔻、短尾铁线莲;胃病加藏木香、光明盐、荜茇;胆囊疾病加印度獐牙菜、波棱瓜子、止泻木子;大小肠疾病加叉分蓼、茜草、紫硇砂;侵入脉道的疾病加斑蝥(去毒)、螃蟹、乳香;头部疾病和脉病加短尾铁线莲、草玉梅、斑蝥(去毒);上体的脉病加狭叶红景天、熊胆、冬葵子;下体脉病加硇砂、螃蟹、白豆蔻;皮肤病加蔷薇皮、短尾铁线莲、黄葵子;培根、赤巴引起的头热加灰木紫菀花、木橘、芒果核;眼病加阿瓦草、诃子、铁锈;热病加冰片、檀香(紊乱热加白檀香,血热加紫檀香)、牛黄;寒证加荜茇、光明盐、胡椒;寒热兼杂加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热性或寒性黄水病加乳香、决明子、黄葵子;中毒症加重齿叶缘风毛菊或星状风毛菊、桦槲蕨、甘青乌头;寒性或热性培根木布症加毛叶、木瓜、芫荽、杏核;痞瘤加短尾铁线莲、草玉梅、水菖蒲;寒热性腹水、扩散型腹水、滴漏型腹水加白花油麻藤子、光萼蓝钟花、花斑蝥(去毒);食物引起的呕吐、血和上行隆紊乱引起的呕吐加山豆根(得不到正品用天冬代)、硇砂、肉豆蔻籽;消化不良和胃肠胀满者加胡麻、“马奴肖沙”、奶桶边油垢;下泄隆逆上引起大便不通及隆引起的肠鸣者加肉豆蔻、荜茇、胡椒;虫病加酸藤果、花椒、紫铆;痛风加藏红花、短尾铁线莲、黄葵子;肌肉和骨骼、脉中的疖痈加木香、黄硫黄、硇砂;不孕症、妇科妇血病、死胎不下、子宫恶血不下和子宫虫病等加喜马拉雅紫茉莉根、桃儿七、芒硝。
(1) 秘方: 上述两基础方加芒硝治完谷不化,能使药力引入到正精,将正精的精华和糟粕分离开来,也能引导药力达到病灶,从而泻出病根;加喜马拉雅紫茉莉根,能使孕妇服泻药后不伤害胎儿;加西伯利亚蓼治疾病引起的恶心呕吐,并能促使下泻,;加热炮制的水银能下泻疫疠和黄水病,避免发生呕吐。加冷炮制的水银下泻其他疾病,特别是陈旧疾病,避免发生呕吐;加贝齿灰避免泻物在腹中停留不下;加硇砂能马上下泻不用久等;加止泻木子避免下泻过度;加水葫芦苗和水中石上结的水垢,能避免饮用水质不良的水造成灰色浮肿、腹水等引起的肿胀;加冬葵子泻下时避免口干。
(2)零星疾病专方:五味大戟丸(散)[疣果大戟(秋末采集不能放出奶汁样白液,在红色黄牛溲中煮,不要煎焦)、亚大黄、高山大戟、兔耳草、波棱瓜子]泻治紊乱热和瘟热;三味疣果大戟散[疣果大戟根(制)、亚大黄根、瑞香狼毒根]泻治白喉、炭疽、痢疾、疠肠绞痛、肺热急刺痛等疠疫引起的疾病;四味中尼大戟散(中尼大戟、兔耳草、硼砂、沙棘果)泻治培根木布病引起的热证;三味高山大戟散(高山大戟、硼砂、蒲公英),泻治胆囊痛;五味中尼大戟丸(中尼大戟、沙棘果、海螺灰、蛇肉、硇砂水泛丸以红糖为引)泻治血瘀和积血、胆汁逆落于胃,血偏盛和赤巴偏盛的腹绞痛、饮食不适或饮食过量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绞痛、尿阻引起的绞痛、培根木布病引起的绞痛、胃肠胀满等;五味“西日堪札”丸(西日堪札、高原毛茛、短尾铁线莲、草玉梅、白硇砂,藏糖水泛丸)泻治痞瘤;五味喜马拉雅大戟丸(喜马大戟、红杉木、干姜、铁粉以黄牛溲泛丸)泻治灰色浮肿;十三味巴豆丸[巴豆、喜马拉雅大戟、“西日堪札”、疣果大戟、高山大戟、大黄、瑞香狼毒、腊肠豆、光萼蓝钟花、白硇砂、西北利亚蓼、铜垢(铜火煅后脱落的外皮)、荜茇,以藏糖水泛丸]泻治下落水肿和腹水;八味诃子汤(长喙诃子、小檗皮、尼伯尔鸢尾、高山龙胆、短穗兔耳草、腊肠豆、大黄等熬汤加中尼大戟末)泻治一切中毒症;六味中尼大戟丸(中尼大戟、兔耳草、紫草茸、硼砂、贝齿灰、麝香)泻治肉中毒;八味中尼大戟丸(中尼大戟、巴豆、银珠、荜茇、硇砂、光明盐、诃子、山奈水泛丸)泻治跌打引起的胸腹腔出血;六味大黄汤(大黄、长喙诃子各四倍于其他药味,冬葵子、甘草、光明盐、荜茇等各等份熬汤)泻治初发的消化不良、轻度的陈旧瘟病,特别对胃、肝疾病有特效;六味诃子汤(长喙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大黄、中尼大戟、乳香等放入牛溲中煮汤)泻治痛风、风湿性关节炎、黄水类病、浊热、迁延不愈的陈旧热病。上述峻泻四味舵手丸和缓泻十味舵手膏为二基础方,峻泻舵手方又有加减方30种,缓泻舵手方加减方有32种,秘方7种,零星疾病专方13种,共计82种。
泻下药方的用法 泻下药剂型有汤、散、丸、药油4种。汤剂适宜老人和身体衰弱患者服用,这是因为一旦出现隆势上扬和体质不支的弊病,容易终止给药,并能掌握泻量。散剂和丸剂适宜体质好、病情严重、青壮年患者使用,特别是容易呕吐、厌药的患者服用丸剂最好。药油剂适宜于硬腹和服药后出现恶心的患者。对于厌药患者给药时要注意保密,不告诉这是药,或将药混于少许食物中食用。
服药时间 上述各种剂型的泻下药均于黎明之前服用,为了防止发生呕吐,服药后用凉水漱口2—3次之后口含少许白糖、红糖等对病有益的甜食,禁止说话,也不宜侧卧而要背靠枕头蹲坐而眠,放松肛门,不要憋住矢气,欲泻则泻。
催泻 服药2—3次后,患者恶心欲吐消失,一次都没有泻出者,一般疾病可频饮开水,以催泻下。催泻要掌握时机,不可过早或过迟。恶心欲吐未消失前行催泻,谓之过早,会引起呕吐;服药2—3次后还未行催泻,称之过迟,药力未达到病灶,只引起腹泻外,不能排除病邪。其他疾病的催泻剂,如隆偏盛者,宜用骨汤催泻,体弱病程长者宜用藏糖汤;扩散伤热、紊乱热、瘟热及中毒等热证,在疾病成熟和亢盛及血、赤巴偏盛时候宜用雪水,高山岩缝中的水,最次也要用冰冷泉水催泻;黄水病、陈旧热病、尿热、痛风、湿痹、麻风、“刚巴”等疾病,用黄牛溲掺入一些开水背着患者频频催泻。下泻缓慢者,或下泻量过少者,均宜用开水加光明盐频频催泻最好。另外,体质衰弱者,行泻后引起神志不清,空呕过多,是隆被激发的结果,对此宜在全身,特别是四掌心涂擦肉豆蔻研末拌酥油或油脂的药油并进行按摩,用燃酥油和红糖的烟熏鼻,饮用跗骨汤等方法,压抑隆势。
下泻标准 下泻的次数以30次以上为佳,20次以上为中等,10次以下为下等。泻物之量3合(一合为500ml)以上者为佳,2合以上者为中等,1合以下为下等。(首次下泻物中混有食物和催泻剂等不计入泻量中,如果首次下泻物中没有食物混合者也可算入泻量中)。泻物颜色,色青而清稀如水者为上等,粘腻浑浊如痰者为中等,色黄如胆汁者为下等,上述标准要根据患者体质而定,体质好,病邪未泻出者,要频频催泻;病邪未尽,但体质弱者,宜停止催泻,并进行滋补和治疗隆势最重要。病邪已除只泻清水者不论体质如何都要停止催泻和停止泻下。
术后处理 施行泻下术后有个别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反应必须采取措施消除或进行抢救。
镇吐逆 服用泻下剂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患者可以紧闭嘴巴打手势示意,这时护理人员立即用冷水或冷石罨敷其脖子天突穴,让患者嗅闻酒、酒醅等芳香气味,上提头发,用冷水喷激面部,按住两肩不让患者晃动,尽量不要让患者吐出。发生呕吐的原因较多,其中有药性过糙刺激太大,剂量过大,患者厌药、胃药不和,未抑制住隆势,说话过多,活动过多及疾病引起呕吐等原因。解决的方法是,药物方面宜在秋末即药的性能沉入根部时期采集,并要合法炮制。例如:诃子必须在热灰中煨烤,使其性能锐利,如果药性本来就锐利时,也可不必炮制。药量过大者,则采取每次少量而多次服用的方法,或前次药消化后紧接服后次者,使药力相继不辍。隆势上扬引起呕吐者,按照术前准备中所述那样体表用涂擦按摩法,体内用油脂疗法或食用只加少许佐料的荨麻菜汤等压抑隆势。对于泻下药与疾病不适而引起呕吐者,在其泻下剂上面加少许西伯利亚蓼,止吐最为有效。对于厌药及药胃不和引起呕吐者,在患者不觉察时将药混入食物中令食用。对于说话过多,活动过多引起呕吐者,让患者垫高上体蹲坐睡觉,禁止多讲话,多活动。
找不泻原因 服药后未产生疼痛、吐泻等任何作用者,其原因不外乎药物和疾病两方面。药物方面是药量不足或药力过于缓慢所致,对此要加大药量重新下泻来解决;疾病方面对于疾病所致的胃肠扭结般疼痛者,服用少量热酸油等便可疏通胃肠,但酒或奶酪等过酸或用量过多,反而引起胃肠绞痛症,并有危险性。
疏导滞泻 服药后迟迟不能下泻,药物滞留于胃和肠中引起胀满坚硬者,宜用油炒面、牛粪、土块、沙子、炒青稞等热敷治疗,然后令患者穿好靴慢慢走动,观其能否下泻。此法无效者,则用缓、峻、中性导泻法导泻。导泻法仍无效者,内服金腰子、光萼蓝钟花等份研末煎汤一捧(200ml)则会吐泻俱下,胃中病邪排除无遗。
止泄泻过度 用药物过量引起的多日泄泻不止者,其原因有热、寒、余药滞留及病口开启四种。凡是具泻物金黄、奇臭、量少、疼痛较甚,脉搏实而紧疾,尿色红,气臭熏人,浑悬物多等症状者为腹内热证引起的泄泻不止,宜在两肘及小腿部用冷水喷激,内服羽叶点地梅研末用星水浸泡汁或服用七味胆散、加熊胆的四味止泻木汤等进行止泻。泻物无臭味,清澈如水,多泡沫粘糊,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泄泻时声响与泻物俱下者为腹内寒证引起的泄泻不止。宜用肥肉汤或熔酥油加五味子及肉桂止泻。余药滞留泄泻不止者,服用开水中加光明盐止泻。病口开启,泄泻不止者,不须用药止泻,只要培补正精便可止泻。对胆脉口开启,泄泻小檗汁样黄色水液者,必须立即用加熊胆的四味止泻木汤止泻。上述4种泄泻过度的止泻方是用米粥或青稞粥或新鲜肥肉汤中加牛羊角及牛皮等熬制的明胶、七味子、葫芦子、青杠果、莎木面、车前子等药物,少量频服,禁饮酒、茶等一切饮料,便会滋补正精,又能止住泄泻无疑。
抢救 服下泻药后,如果出现零星隆被鼓动起来;药不对症引起疾病;止吐过度,吐液窜入肺脉;虫怒引起胃肠绞痛;下泻损伤正精等5种情况,需要进行抢救。所谓零星隆被鼓动者,就是有泻意后出现全身不适,重新引起空呕、体力虚弱、神志昏迷或错乱,耳鸣,呵欠频作,痛无定处等症状出现,对此宜用燃红糖、酥油、脂肪、糌粑之烟熏鼻,在痛点用油渣饼热敷,四掌心等隆穴中涂擦在新鲜酥油中煎过的肉豆蔻、丁香、诃子研末,服用新鲜骨汤等。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灸囟门、第六、第七胸椎穴和膻中等,用以抑压隆势并停止泻下。所谓药不对症者,就是未能掌握赤巴增盛等宜泻与隆病等不宜泻疾病和施行泻下的时机,药与疾病不对症,致使身体上下各部位发生刺痛者谓之药不对症。药不对症有脉、尿呈热象,上体刺痛,口渴等症状者,谓之热痛,则用藏木香、广木香共煎汤冷服或内服四味藏木香汤,并用石块等冷敷等方法治之。出现脉、尿呈寒象,胃和小腹胀鸣等症状者谓之寒痛,则内服诃子、光明盐、姜、荜茇等四味等份汤,并用油渣饼、沙子、炒青稞等热熨。所谓止吐过度,就是因止吐药服量过多,药物进入肺中引起剧烈咳嗽、上体疼痛,严重者痰中带脓或血者。宜用箭叶橐吾、刺参、中尼大戟(均于春季发芽时采集根药)各等份,菖蒲、光明盐、荜茇加短穗兔耳草、甘草煎汤内服可缓慢引吐出肺中的余药和病邪,或用水泛丸内服可迅速引吐出肺中余药和病邪。此法仍无效时,进行放血疗法。首先在“喏嘎”脉和短角脉处放血,放血时注意不能影响肝血的压力和不能放出肺血,此后再于“刚”脉等处放血,内服引排脓液的散剂,如沙棘果膏、甘草、木香、余甘子、荜茇、蓝石草、麻花艽花各等份研末,用生蜂蜜拌和,少许酒送服或服用二十五味冰片散加短穗兔耳草、赫定蒿灰、硫黄等,对于肺脓效果甚优。所谓虫怒引起腹绞痛者就是泻下药激怒胃肠中的寄生虫蠕动引起胃痉挛和腹绞痛。宜用适宜的杀虫剂驱虫,或者取一粒马钱子砸碎,用酥油包裹后吞入腹中或研末后用新鲜酥油做成丸子,开水送服,便能缓解虫引起的腹绞痛。所谓损伤正精者就是患者体质极其虚弱,服泻药后体内七精华受到损伤,出现这种情况即使还未驱除病邪,也要暂时终止泻下,否则在排除病邪的同时正精也被耗损,带来生命危险,因此察看患者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善后调理 经过泻下疗法之后,泻出水样物者,说明疾病余邪全部排除完毕。如果还未泻出水样物者,根据患者体质继续进行泻下。病邪排尽后,要进行调理恢复。饮食方面,宜食用不加任何佐料和肉、油类的稀米粥、面糊糊,这种稀粥不但补养身体还可以驱除余病。此后逐渐进食一些稠粥、面条、肥肉汤和热糌粑。特别对瘟热、疫热、紊乱热等新发热证施行泻下法后,宜进食冷水中加少许糌粑粉的冷饮和青稞粥、加水的酪浆等凉性饮食;对热性中毒症、热性培根病、热性黄水病、创伤等陈旧热泻下后,宜进食新鲜无脂肪的黄牛肉汤、茶、凉开水、酪浆等性凉而有营养的饮食,寒性类疾病,如消化不良、灰色浮肿、下落水肿、寒性痞瘤等泻下后,宜进食新鲜或陈旧羊肉汤、薄酒、熔酥油、热糌粑等性热而具营养的饮食。上述饮食不论稀或稠,易消化或难消化,性凉与热,进量宜一点一点逐步增加。如果热性疾病用酒肉等热性饮食调理,则会更加增强余热;寒性疾病用冷水中加少许糌粑粉、青稞粥等寒性饮食调理或食量过度则会息灭胃火,引起消化不良、腹水、痞瘤等痼疾的发生。善后调理最起码要坚持半月以上才能恢复健康。
泻下法的利与弊 泻下法用之得当,则能产生“聪明智慧增体热,延年益寿缓衰老”的功效,也就是说有根除病邪,消除灰色培根病、培根木布病之中的胃粘液增盛症和带血的木布病及赤巴引起的各种疾病,使身体变得轻松、胃火旺盛、食欲增加、饥渴正常、二便通畅等优点。相反用之不当,下泻过度,则会造成体质虚弱,引发隆病,息灭胃火等弊病。对此须用肥羊肉汤、炒青稞粥、新酥油拌和的热糌粑,有营养的浓酒、四味石榴散等具有营养的饮食、药物及灸胃穴等方法进行调治,以便增强胃火,调养身体。下泻不足即泻量过少,只能诱发疾病而不能消除疾病,则会造成食欲不振、不消化,促使培根、赤巴偏盛等弊病。对此须用禁止饮食,服用独味光明盐汤或四味光明盐汤、四味石榴散等方法颐养胃火。这时对于体质好的患者,要继续施行下泻法;对于体质衰弱不能承受泻下者采用灌肠法治疗,即进行一次峻导泻后再进行两次缓导泻,用峻、缓导泻交替的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