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赤鳞鱼
又名石鳞鱼、时鳞鱼、螭霖鱼、斑文鱼。为鲤科,突吻鱼属。《泰山药物志》(1937年)载:“本品因螭头喜霖得名。”分金赤鳞和铁赤鳞两种。前者独产于东岳泰山黑龙潭,后者泰山各山涧溪流均产。一般成鱼长20厘米,吻钝圆,口下位,上唇有四条肉眼难以看清的短须,全身鳞片细密而紧凑,背呈微蓝色,腹白,体侧鳞片微黄或发乌,中间有金黄色鳞带,鳍、尾大部红色,胸鳍多有金黄色鳍痣,光艳美观。赤鳞鱼脂肪含量比鲫鱼高1倍以上,蛋白质也较鲫鱼高3%左右。且肉质细嫩,刺少,腥味极小,味道鲜美。据记载,“凡鱼皆腥,唯螭霖独清。养螭霖之水,盛螭霖之器,用之泡茶,绝对不腥。”并可药用,“补脑力,生智慧,降浊气,悦颜色,延高年,明目聪耳,齿牙坚固,主治百会疽、头晕等症。”“螭霖鱼暖妇人子宫有验,利男子小便甚佳”。被誉为鱼中上品,一度贡奉皇室。《泰山药物志》曾载:“清高宗登泰山,食螭霖,味甚美、命进之。”但赤鳞鱼对生存条件要求严格,极难在别处繁殖,当地群众中曾有“赤鳞鱼离开泰山水不能活”的说法,产量很低,因而显得愈加珍贵。20世纪50年代后,当地曾成立研究赤鳞鱼饲养的课题组,逐步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将来可望大量人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