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注音字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注音字母又称注音符号。 我国最早经政府正式公布的、 为汉字注音的一套音标。 它是由读书统一会于1913年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共计39个字母。 (其中有声母24个、 韵母12个、 介母3个)。这些字母大部分是按古体汉字改造成的,而且基本上保留了古体字的字音。1930年国民党政府将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 注音字母自公布后, 曾作为汉字正音、传播国语、 帮助识字的工具, 推行了40年。在为汉字正音和传播国语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40个注音字母是: 声母勹 [P]、 攵 [P′]、 冂 [m]、 匚[f]、 万 [v]、 𠚣 [t]、 注音字母zhù yīn zì mǔ民国初年由当时政府公布的用来标注汉字字音的汉字式音标。后来改称“注音符号”,如ㄅ、ㄆ、ㄇ、ㄈ等。1918年6月1日《教育部令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国语讲习课》:“本科之科目为注音字母、声音学、国文读本、会话、文选、成语、翻译、演讲、国语练习、国语教授之研究。”1919年教育部读音统一会《国音字典·例言》:“注音字母凡三十有九,其二十四为声母,十五为韵母。” 注音字母中国第1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1913年“读音统一会”议定,1918年11月25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推行了40年,目前仍在中国台湾省使用。又名“国音字母”, 1930年国民政府改名为“注音符号”。注音字母方案有39个字母(原为38个,公布时增“儿”),其中声母24个,介母3个,韵母12个(后又增“币”母,作为 注音字母 注音字母Zhuyinzimu又名注音符号。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共40个字母,声母24个,韵母13个,介母3个。1923年教育部规定注音字母的拼音标准是北京话普通语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停止使用注音字母。 ☚ 直音法 国际音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