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注错积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注错积靡先秦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观。语见《荀子·儒效》等篇。所谓“注错”,就是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积靡”就是逐渐积累。“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儒效》)荀子特别强调环境的教育作用,认为如果把人安置在好的习俗、环境里面,就能养成好的道德品质。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人逐渐接受外界环境的熏陶,就会形成某种道德品质。“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择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今身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知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荀子“注错积靡”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环境习俗在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他的观点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为他所谓的环境并不是社会经济生活这个最根本的环境,而只是一般的社会道德习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