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波茨坦会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波茨坦会议 亦称“柏林会议”。为了巩固对法西斯德国的胜利和加速结束对日战争,1945年7月17日~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7月28日后为新任首相艾德礼)在德国柏林郊区波茨坦举行了战争期间最后一次三国首脑和外长会议。会议通过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原则和其它有关的决定,并签订了相应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这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主要内容是: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其它有关问题;苏、美、英、法共同占领德国及商讨其它有关德国的问题;有关德国的赔偿、德波等国边界以及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的规定。会议过程中,中、美、英三国还于7月26日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杜鲁门总统、艾德礼首相和斯大林部长会议主席于1945年7月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一次会议。7月 26日发表的宣言包括下列内容: 日本如不立即投降,同盟国将给予日本毁灭性的打击,发动战争的日本领导人的权势和影响将被消除; 日本将被占领,直到成立新的和平政府时为止; 日本必须解除武装,战争罪犯应受审判; 日本应保证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思想自由和包括民主原则在内的各项基本人权; 允许日本发展和平时期工业,以生产的物资作为战争赔偿。宣言最后重申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波茨坦宣言重申了开罗宣言有关领土的规定。第二天,日本政府广播宣告拒绝接受投降条款,但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以后,盟军已没有必要再向日本本土进攻。 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会议Bocitan huiyi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会议。1945年5月欧洲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三国赖以结盟的基础逐渐削弱,矛盾日益尖锐。但日本尚未打败,三国仍需协调行动继续保持合作。三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后期为艾德礼)和斯大林遂于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晤。会上斗争激烈,杜鲁门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告之斯大林以向苏联示威。经过妥协,会议取得如下成果:讨论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规定解除德国武装,解散纳粹组织,分散德国经济,消灭德国作战潜力,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并确定了赔偿办法;承认波兰临时统一政府,初步确定波兰西部边界为奥得—尼斯河,但泽和东普鲁士南部划归波兰;东普鲁士北部和哥尼斯堡划入苏联;苏联重申对日作战的承诺。此外,会议还就成立外长会议,准备对意、匈、保、罗、芬的和约达成一致协议。会议最后通过了《苏、美、英三国柏林会议议定书》和《柏林会议公报》。此次会议及时调整了三大盟国的关系,维持了英、美、苏的同盟,解决了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一系列迫切问题,巩固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有利于加速对日战争的结束。为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奠定了基础。会后美、英与苏联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 攻克柏林 波茨坦公告 ☛ 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会议Bocitan huiyi1945年美、英、苏3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会议。1945年5月欧洲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在望,美、英、苏赖以结盟的基础逐渐消失,矛盾日益尖锐。但对日作战尚在继续,美国仍需苏联参战以减少牺牲。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后由艾德礼接替)和斯大林遂于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晤。会上斗争激烈,杜鲁门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告之斯大林以向苏联示威。经过妥协,会议取得如下成果:确定了占领和管制德国的基本原则,规定解除德国武装,解散纳粹组织,审判战犯,分散德国经济,消灭德国作战潜力,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以及具体的赔偿办法;承认波兰临时统一政府,初步确定波兰和德国以奥得——西尼斯河为界,但泽和东普鲁士南部划归波兰;东普鲁士北部和哥尼斯堡划入苏联;苏联重申履行对日作战的承诺。此外,会议还就成立中、苏、美、英、法5国外长会议准备和约达成一致协议。会议最后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会议议定书》和《柏林会议公报》。此次会议及时调整了3大盟国的关系,维持了英、美、苏的同盟,就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巩固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有利于加快对日作战的进程。会后,美英与苏联的矛盾和斗争进一步尖锐。 波茨坦会议上的艾德礼、杜鲁门和斯大林(左起) ☚ 攻克柏林 波茨坦公告 ☛ 波茨坦会议又称“柏林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3国首脑和外长为处置德国和解决有关欧洲问题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会议。签订了《柏林会议议定书》,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会议期间,中、美、英3国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美、英首脑和外长在波茨坦举行的讨论对德政策的国际会议。 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 (7月28日以后由新任首相艾德礼接替) 以及三国外长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的会议,又称柏林会议。会议的召开正值德意法西斯相继覆灭和日本法西斯即将彻底崩溃之际,会议就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德国战争赔偿、波兰西部边界、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哥尼斯堡地区割让给苏联、盟国对日作战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议签署了柏林 (波茨坦) 会议协定书,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主要内容有: 设立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负责准备同欧洲敌国和约; 确定对德管制的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消灭垄断集团,组织德国经济,将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占领期间,德国应被视为一个经济单位; 以迁移德境苏占区物资及适当的在国外的德国资产满足苏联所提的赔款要求,美、英以及有权获得赔偿之其它国家的赔偿要求,由西方占领区及适当的在国外的德国资产予以满足,苏还可自西方占领区获得一定比例的赔偿; 在波兰西部边境未最后决定前,奥得河——西尼斯河一带,包括东普鲁士一部分和但泽,均由波兰政府管辖。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于7月26日发表了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邀请中国参加的《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 法西斯主义 实力地位政策 ☛ 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二次大战末期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和3国外长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后期英国参加会议的为艾德礼) 波茨坦会议亦称“柏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3国首脑的第三次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杜鲁门、丘吉尔(会议后期为艾德礼)、斯大林和3国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的塞西林霍夫(Sesilienhof)宫举行。时值纳粹德国刚刚投降,日本正处于崩溃前夕。会议讨论了设立英、苏、中、法、美5国外长会议,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和经济原则,德国的赔款,波兰西部疆界,黑海海峡,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处理战争罪犯,领土托管和建立联合国等一系列问题。会议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发表了《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这两个文件一般统称《波茨坦协定》。会议过程中,7月26日,中、美、英3国还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此次会议解决了结束战争和战后欧洲的一些最迫切的问题,维持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时合作,对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