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波德莱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波德莱尔1821—1867Charle Pierre Baudelaire

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西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早期的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散文诗集》、《恶之花》、《美学探奇》等。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认为“诗的目的不是‘真理’,而只是它自己”,“艺术越摆脱教训,便越取得大公无私的纯粹之美。……诗不可同化于科学和伦理,一经同化便是死亡或衰退”,因为,“善德却是人为的,超自然的,”艺术的死敌就是人为。(二)认为“一个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是把人放在他应有的地位,来向自然抗议”,运用想象,以抒发个性,尤其是忧郁、悔恨的心情,从而进入美的境界。他说:“‘忧郁’却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我几乎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美会没有‘不幸’在其中”,德拉克洛瓦、但丁、莎士比亚等都是人生苦恼的伟大画手。(三)艺术家必须具有真率的品质,并能忠实表现自己的性情,“没有性情的艺术家,是谈不上绘画之事的”(均见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25—23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他为法国巴那斯派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伦理观开辟了道路,并美化没落资产阶级的腐朽罪恶生活,歪曲德拉克洛瓦等。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1821—1867Bodelai'er,Charles Baudelaire

法国诗人。生于巴黎。童年时代受到爱好文艺和美术的父亲的熏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位将军,那种粗暴专制的作风与波德莱尔浓郁的诗人气质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波德莱尔只和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对他的诗歌创作及精神状态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的道德及价值观念采取挑战的态度,力求摆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束缚,希望在自己创作的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上的平衡。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天性,波德莱尔在1848年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时,也和工人们一起参加了街垒战。
成年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的文人艺术家交游,生活上也采取向传统挑战的方式,象流浪汉一样在巴黎过着浪荡生活。他表面上放浪形骸,但内心深处充满苦闷和矛盾。他的主要诗作都是在这种气氛中创作出来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诗集《恶之花》。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当时只收了100首诗,以后再版时陆续增加了一些。此作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恶之花》的“恶”字,在法文里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把自己的诗作称之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的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表明《恶之花》体现着诗人对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的深刻仇恨。因此他在诗集中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另一方面也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腐烂的兽尸上的蛆虫,表明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绝望的反抗。这部诗集从题材到内涵到艺术手法都是对资产阶级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反响。有些评论家虽然认为《恶之花》的作者有颓废倾向,但又不能不承认诗集的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称波德莱尔是个“强有力的艺术家”。法国大诗人雨果读了《恶之花》后,亲自给波德莱尔写信,称赞他的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高尔基也说他“生活在邪恶中而热爱着善良”。由于波德莱尔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及大胆地向传统的美学观挑战,他成为法国象征主义的先驱之一。
除诗集《恶之花》以外,波德莱尔还发表了独具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1869)和《人造的天堂》(1860)。除了诗歌创作外,波德莱尔还从事美学及美术评论、翻译。他的美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1868)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他还翻译过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奇异故事集》和《奇异故事续集》。

☚ 左拉   罗曼·罗兰 ☛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1821~1867

法国诗人。出身于工艺画家家庭。6岁丧父,母亲改嫁,因与继父感情不和,养成了忧郁和放荡不羁的性格。他不屑于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力求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思想和艺术上受美国诗人爱伦·坡影响很大。他的诗十分强调感官的相互作用,是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先驱。
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这是他发掘“恶中之美”的结晶。其诗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甚至还歌咏丑与恶。表面上诗人似乎愤世嫉俗,对现实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而实质上这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绝望的反抗。这部诗集反映了一个孤独、病态、有着颓废思想但又不甘心沉沦的诗人的复杂精神世界,也反映出近代资产阶级颓废文人和艺术家的精神危机,有力地冲击了资产阶级传统的美学观点。

波德莱尔像


波德莱尔的诗意境高深,音韵优美,格律谨严,富有寓意,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除诗集《恶之花》外,他还发表了独具一格的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人造的乐园》。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文艺批评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 乔治·桑   福楼拜 ☛

波德莱尔

法国文艺批评家、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现代派文艺创始人之一。以感伤主义看待美,认为美的特征是模糊、神秘、忧郁和不幸。主张艺术美应表现社会和人性的丑恶。崇尚感觉和想象,排斥理性,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美的事物通过人的感情和梦想而得到表现。著有《美学探奇》、《浪漫主义》等。参见“文学”中的“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1821—1867Charles Baudelaire

法国诗人。生于巴黎。创办过宣传革命的刊物,但不理解革命的意义。写过大量的诗歌、评论。代表作诗集《恶之花》,挖掘病态、丑与恶之美,对后来的现代主义作家影响极大。文艺批评论集有《浪漫派的艺术》和《美学珍玩》等。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互相呼应,互为象征。后成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基础。参见“美学”中的“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1821~1867

法国诗人。童年时受有艺术修养的父亲的熏陶。6岁丧父,7岁时母改嫁。此后与继父不和,导致他形成反传统的思想性格,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学时学习写诗,19岁开始向杂志投稿。1848年革命中参加了卫垒战斗。革命失败和路易·拿破仑政变后,热情冷却,潜心于爱伦·坡作品翻译研究,在其影响下诗风大变。代表作诗集《恶之花》(1857)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奔放的想象和铿锵的韵律,将现实种种丑恶化为艺术的对象,最早在诗歌领域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精神危机,成为法国象征派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该书初版时曾遭遇当局禁阻,雨果却给以“光辉耀目,仿佛星辰”的高度评价。其他较重要的作品有散文诗集《人为的天堂》和《巴黎的忧郁》等。另有文学和美学论著。

☚ 乔治·桑   福楼拜 ☛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1821—1867Baudelaire,Charles

法国诗人。生在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与继父感情不和,被送到海外。回巴黎后过放浪的生活。逐渐形成了他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处世态度。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他参加街垒战斗,并创办宣传革命的刊物。成年后常与巴黎文人、艺术家交往。创作上受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影响,怀着矛盾和苦闷的心情,写下由《忧郁和理想》、《巴黎画景》、《酒》、《恶之华》、《叛逆》和《死亡》6首组诗组成的诗集《恶之华》。《恶之华》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表现他对现实的痛苦、绝望、迷惑、悔恨的情绪,似乎要摆脱邪恶,向往天国。他说:“在这本残酷的书里,我写下了我的全部思想、全部心灵、全部信仰和憎恨。”喊出了他对现实世界不满、绝望和反抗的心声。他对丑恶现象采取歌颂的态度,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烂的《兽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把恶习和社会病态视为永恒现象,反映了作者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在艺术理论方面,他提倡感官呼应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呼应,互为象征的。他的理论为象征主义诗歌奠定了思想基础。

☚ 戈蒂耶   福楼拜 ☛
000009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