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法苑珠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是佛教类书。释道世编成于唐高宗总章元年 (668),100卷。本书于 《大唐内典录》首次著录,其入藏则始自北宋。宋、元、明、清各藏所收者多作100卷,仅嘉兴藏改作120卷。《四库全书》所著录者,以及《四部丛刊》所影印者,也属嘉兴藏本。清道光七年 (1827),常熟蒋因培刻本回复为100卷,常州天宁寺刻本、频伽藏本也为100卷。“法”,佛法; “法苑”,即佛法园地之意。 道世,字玄恽,避唐太宗讳,以字行。俗姓韩,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为官,久居长安。12岁于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后奉召入西明寺,与道宣同传律宗。显庆四年(659)编成《诸经要集》》 20卷,至总章元年,扩充为100卷,名 《法苑珠林》。他另著有《大小乘观门》10卷、《受戒仪式》4卷、《四分律讨要》5卷、《金刚经集注》3卷等多种。 本书100卷,将佛家故实作分类编排,共100篇。篇下又分若干小部,均以二字为题,共收640余条目,博引经、律、论原典。篇前大多有作者 “述意”,篇末或部末多设 “感应缘”,广引故事传说,以明所说不妄。 本书百篇的篇目依次为: 劫量、三界、日月、六道、千佛、敬佛、敬法、敬僧、致敬、福因、归信、士女、人道、惭愧、奖导、说听、见解、宿命、至诚、神异、感通、住持、潜遁、妖怪、变化、眠梦、兴福、摄念、发愿、法服、燃灯、悬幡、华香、呗赞、敬塔、伽蓝、舍利、供养、受请、轮王、君臣、纳谏、审察、思慎、俭约、惩过、和顺、诚勖、忠孝、不孝、报恩、背恩、善友、恶友、择交、眷属、校量、机辨、愚戆、诈伪、惰慢、破邪、富贵、贫贱、债负、诤讼、谋谤、咒术、祭祠、占相、祈雨、园果、渔猎、慈悲、放生、救厄、怨苦、业因、受报、罪福、欲盖、四生、十使、十恶、六度、忏悔、受戒、破戒、受斋、破斋、赏罚、利害、酒肉、秽浊、病苦、舍身、送终、法灭、杂要、记传。该书编撰的宗旨,主要是通过类钞佛典,以便学者检索。其感应缘,则用事实阐明罪福的因果关系,增强人们对佛法的信念。它相当于佛教的百科辞典。 本书特色在于博记名物典故,且每一物事均以典籍为据,不作揣摩拟议,凭虚臆测。据陈垣先生统计,所引据典籍,除佛经外,约有140余种。若引经论,必以书名在前,曰“依某经某论曰”;若引传记,则书名或在前或在后。在前者言 “某书曰”,如卷4 “日月篇”引 《河图》、《礼统》、《帝王世纪》、《三五历纪》等30余种,卷28 “神异篇”引 《述征记》、《临海记》、《地镜图》、《述异记》等10余种,卷36 “华香篇”引 《异苑》、《幽冥录》、《许迈别传》、《扶南传》等30余种;在后者则注曰 “出某书”、“见某书”。凡近代耳闻目击之事,无记载可述者,也注明某人所说,如卷18 “敬法篇”引贞观五年事,云:“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卷57 “诤讼篇” 引永徽五年事,云: “左近村人同见说之”。征引最多的,为王琰 《冥祥记》,凡140次; 干宝《搜神记》,凡100余次;其余如唐临《冥报记》,70次;颜之推 《冤魂志》40次; 郎余令 《冥报拾遗》35次。《四库提要》认为,“此书作于唐初,去古未远,在彼法中犹为引经据典,较后来侈谈心理者固有间”。正因为言之有据,不属虚构,颇合史法,故为清代汉学家所重视。同时,由于大量经籍的征引,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对佛教研究不无裨益。如其中有关佛典的佚文,据田光烈先生统计,有 《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善权经》、《净度三昧经》等52种,从《开元释教录》以来就未见原本的,此书却有引文; 还有属于疑伪经类的若干佚文。又其中关于外籍的佚文,有 《冥祥记》、《西域志》、《中天竺行记》等,特别是后两种,对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原书早已遗失,而本书却有10余条引文,足可珍贵。刘毓崧 《通义堂文集》卷12有《书法苑珠林》文,说: “陈隋以上旧籍,唐初存者较多,其无传书者,可以为搜讨之用; 其无足本者,可以为校补之资。于艺苑学林,自有裨益,不得因异端当斥,而遂不节取之”。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法苑珠林类书。唐释道世撰。一百卷。别本作一百二十卷。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以字行。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西南),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曾与玄奘译佛经,后与释道宣同传律宗。此书成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分类辑纂佛教故实,共为百篇。篇下分部,部下系目,总凡六百四十余类。皆二字标题,篇前有“述意”,末有“感应缘”。内容多佛教因果故事传说,具有文学价值。所引多本于佛教经典,采入世俗文献多达一百四十余种。凡所载录皆注明出处,于研究唐初以前佛教文化及社会风俗掌故,文学传说故事,皆有较大参考价值。其中许多幽婚、因果故事被摘辑于《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第二十二帙)。有常熟蒋氏刻本(闺阁本),常州天宁寺本、频伽本等百卷本,嘉兴藏本、《四部丛刊》本等一百二十卷本,较为通行。一九三六年上海影碛砂藏本为今见之古本原貌。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佛教书名。唐道世撰,100卷。以经论中所说的各种故实分类编排,各篇分出若干子目,多数篇都附有编者“述意”。内容虽着重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其中有关印度佛教寓言、佛教风俗等方面的记述,却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现象的重要资料。 ☚ 华严金师子章 楞伽师资记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佛教书名。唐道世撰,100卷。以经论中所说的各种故实分类编排,各篇分出若干子目,多数篇都附有编者“述意”。内容虽着重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其中有关印度佛教寓言、佛教风俗等方面的记述,却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现象的重要资料。 ☚ 华严金师子章 楞伽师资记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唐僧道世(玄恽)撰。一百卷。该书从佛经中抄辑有关故事一千条,分三十部一百八十余目,如神异、妖怪、忠孝、富贵、罪福等,以类相从。为佛教第一部类书,颇便学者检索。书中记感应因缘,以阐述罪福报应之思想。该书以博记名物典故,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而受到后世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界的重视。 ☚ 新红史 弘明集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中国佛教类书。一百卷(嘉兴藏刻本为一百二十卷)。唐道世撰。道世(?—683),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唐太宗讳,以字行世。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为官,久居长安。十二岁入青龙寺出家,深研律学,博通敏记,尤善辞章。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后被召入西明寺,与道宣共扬律学,移风化俗,严持净戒,以著述为务。道世除此书外尚著有《诸经要集》二十卷、《大小乘禅门观》十卷、《金刚经集注》三卷、《辨伪显真论》一卷及《四分律讨要》、《四分律尼钞》、《敬福论》、《礼佛仪式》等。 ☚ 三藏法师传 成唯识论述记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100卷; 别本作120卷。佛教类书。分类辑纂佛教故实,分640余类。对佛教因果故事传说征述繁多,所引多本于佛教经典,采入世俗文献140余种。对研究唐初以前佛教历史及社会风俗、掌故等,有较大参考价值。有《四部丛刊》本等。 ☚ 释氏要览 佛学大辞典 ☛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唐代释道世 (生卒年不详) 撰。道世是法名,俗姓韩,字玄恽,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居官,长居长安,12岁于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唐高宗显庆 (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为西明寺僧人,与道宣同传律宗。《法苑珠林》为佛教类书。宋代开始编入大藏经,历经元、明、清,各藏所列卷数均为一百卷,唯 《嘉兴藏》为一百二十卷。因道世字玄恽,故《大唐内典录》著录此书时,题称沙门玄恽撰。该书于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668)撰成。首起《劫量篇》,终以 《传记篇》。篇下分部,部又分小部,总计640余目。每篇开始多以简短的文字总述大意,再以类相从。广采博集经、律、论原典故实,夹叙夹议。篇末或部末多附《感应录》征引感应事迹。该书主要内容:以佛教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规范为重点。“在彼法之中,犹为引经据典”。全书引用经典、经籍400余种,除佛教经论外,还引用儒家学说、道教经籍,谶纬、杂著约140余种。自 《开元释教录》刊世以来已不见原本的《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等50余种。还引用 《西域志》、《中天竺行记》等佚书十余条。其《法苑珠林》一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至唐初,儒、释、道相互融合的史实。《传记篇》记述的对东汉至唐初历代有关传译的经论,译者及中国佛教著作和因禁佛而佚失的经籍,度僧建寺内容;对释迦牟尼生卒年月和出家成道日的考订,在学术上均有一定价值。有关《中天竺行记》等佚书的引证与介绍,对研究中世纪印度的历史地理均有参考价值。此书不足之处是: “其间荒唐悠谬之说与儒理抵牾”,与事实不符。现该书见载版本是清代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燕园蒋氏刻本。常州天宁寺本。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间刻支那撰述本。苏州玛瑙经房本。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影印出版。“四库类书丛刊”之一。100卷。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成书。共分为劫量、三界、日月、六道、千佛、敬佛、敬法、敬僧等100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部,共440余部;部下间设子目若干,约600目。篇、部多附编撰者的“述意”。所引佛教经典400余种,采入世俗文献140余种。对研究唐初以前佛教历史及社会风俗、掌故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艺文类聚 太平广记 ☛ 《法苑珠林》fa yuan zhu linGarden and Woods of Buddhism→道世(Dao S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