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排单
是以每昼夜500里的速度进行排递的一种紧急公文。 我国古代最早以击鼓传声、烽火狼烟等方式进行通信,后来又相继出现邮驲、邮驿、急递铺、驿站等古老的邮递机构,传送政府的公文。唐代就以驿马传递紧急公文,300里行程,朝发夕至。宋代急递铺初规定铺兵每日飞驰400里,以后又按文书的急缓程度分为三种,其中最急的公文规定每昼夜须飞驰500里。每遇这种公文,铺兵即腰扎皮带,带上系铃,手举由皇帝发给的金字牌,夜持火把,兼程急进。 每逢窄路或接近下铺时,便振铃为号,令行人避让,或叫下铺迎接。这样接力传送,直到终点。 元代把邮驿通称为驿站,仍按公文急缓程度分等级进行接力传送。明、清两代承袭旧制。 在清朝灭亡以前,这种古老的邮递方式一直存在。清代紧急公文有昼夜300至600里加紧,曾国藩攻陷天京后还曾以800里加紧将消息速报给清廷。 由于公文传递的要求速度不同,这样就出现了300里排单、400里排单或500里排单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