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炎症
泌尿道炎症为尿路常见疾病,X线平片、造影、CT以及超声等检查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但一般缺乏特征性表现,往往须与其他检查方法相配合才能确立诊断。
肾盂肾炎 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属(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为主; 好发于20~30岁之间的女性,常为上行感染,往往继发于尿路先天性异常、尿路梗阻、妊娠及糖尿病。
X线表现: 急性期,平片一般无明显变化或仅肾影轻度增大,静脉尿路造影则多见肾盂、肾盏及输尿管轻度扩张。慢性期,平片显示肾外形缩小,可有不规则边缘。尿路造影则示肾实质及肾盂肾盏显影延迟,肾影缩小并移近中线,皮质变薄;肾盂扩张,轮廓模糊;肾盏扩张呈圆锥状,颈部变窄,严重者可使肾盏与肾盂断离,肾盏可外伸到肾包膜。输尿管亦呈不同程度扩张。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端由于基膜水肿及肌层肥厚可显示粘膜皱襞;输尿管膀胱连接处能见到返流。若作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可见肾动脉主干口径变小,较大的肾内动脉也变细,较小的肾内动脉迂曲或呈螺旋状;病变分布不均匀,病变严重区域看不见肾动脉。肾实质期显影淡,密度不均匀,皮质薄或皮质髓质界限不清,肾影小,边缘不规则。
肾皮质脓肿及肾痈 系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血行感染在肾脏皮质内形成多数局限性脓肿,小型脓肿群合成大型脓肿称肾痈,常继发于体内化脓性病灶。平片显示肾外形增大,轮廓模糊、不规则。如脓肿较小,静脉尿路造影示二肾功能良好,肾盂肾盏亦无明显异常,仅个别肾盏由于脓肿压迫可有变形、移位等异常表现。如病灶巨大,则肾盏肾盂明显受压变形酷似囊肿或肿瘤病变,但血管造影的毛细血管晚期和静脉早期相在病灶四周显示大量细小而均匀的血管影,与恶性肿瘤所显示的血管粗细不一,迂回扭曲的行径有所不同,亦无动静脉交通和不规则造影剂斑影。
肾周围脓肿 系在肾被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中所发生的化脓性感染,可由血行或淋巴感染或肾痈直接蔓延所致。肾周脂肪囊因炎症水肿而密度增高,平片无法辨认肾脏轮廓,患侧腰大肌影模糊,脊柱向健侧弯突; 若脓肿甚大,肾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患侧横膈升高。静脉尿路造影,肾功能及肾盂肾盏显影可以正常;若病变较广泛,可有肾功能减退。在不同体位的投照片中患侧肾脏的位置相对固定为一有意义的X线征象。如为肾皮质脓肿破裂而引起,则逆行肾盂造影往往显示肾盏改变和造影剂溢入肾皮质、包囊下及肾周组织间隙。超声及CT对本病诊断帮助很大。
肾乳头坏死 多由于感染、尿路梗阻、糖尿病或长期服用非那西汀等药物引起。其次如肾静脉栓塞,严重脱水和肾移植排异所致。任何使肾小球血供减少而导致肾乳头缺血和肾乳头化脓病变均可造成乳头坏死,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空腔。乳头坏死病变可分三型: 髓质型或部分性乳头坏死; 乳头型; 原位型。三型病变可出现于同一病肾。X线平片表现不明显,早期肾外形扩大,后期则缩小,在肾乳头区偶见细小钙化或骨化影,多为原位型坏死乳头遗留皱缩所致。静脉尿路造影可见局部肾功能减低,显影差。髓质型显示肾小盏正常,但于乳头中央部有一髓质空腔与肾盏相通; 乳头型病变,由于病变波及整个肾盏穹窿,早期表现为肾盏边缘破坏及半月影,以后变成椭圆形或三角形环影,甚至肾盏穹窿完全消失,仅有一顶角指向中线的三角形空腔,此为脱落的乳头所形成。
肾小球肾炎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弥漫地累及两侧肾脏的肾小球。急性期X线平片检查可发现双侧肾脏增大; 慢性期双侧肾脏均见缩小,尤其是肾实质的厚度变薄,肾盂及肾盏则一般无明显变化。观察肾脏大小应左右对照,变大往往提示急性期尚未中止,变小则为肾质萎缩及纤维组织形成所致。
囊性输尿管炎 慢性炎症所致的增生粘膜中心退化,造成上皮层许多囊肿。静脉尿路造影片在输尿管内见有多个小圆形的充盈缺损影,边缘清晰,如一串小气泡样。在逆行尿路造影检查时,需与导管中带入的小空气泡相区别,小空气泡影可随不同体位及时间而有改变。
膀胱炎 多为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异物、结石、肿瘤、神经源性膀胱及下尿路梗阻等为其诱因。急性期一般不需进行X线检查。慢性期,轻型病例在膀胱造影时可无特殊异常或仅示膀胱有痉挛现象,边缘呈轻度锯齿状。并发梗阻者则见膀胱肌肉肥厚即小梁形成,膀胱壁呈波浪状突出或憩室形成。由于炎变常浸润到输尿管口,造影时常见膀胱-输尿管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