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泊秦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泊秦淮

泊秦淮

唐诗篇名。七绝。杜牧作。见《樊川诗集》卷四。秦淮,即秦淮河,源头分别出自句容大矛山和溧水东芦山,在秣陵关附近汇合北流,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入长江。横贯金陵之秦淮河为六朝以来的游宴胜地。此诗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时所作,抒写客中感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耳闻歌女唱陈后主时流行之亡国之音所引起的嗟叹中,寓有对唐王朝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讽刺和对国事的忧虑。全诗构思巧妙,用字精当,且情景兼胜,神韵俱远。尤其“商女”二句,怀古寄慨,含蓄深婉,为传诵千古之名句。清代沈德潜评此诗曰“绝唱”(唐诗别裁》卷二○),并称之为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说诗晬语》)。

☚ 赤壁   杜秋娘诗 ☛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①,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题解】
 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名龙藏浦。旧传秦始皇至此,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七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实际此河为孙吴时所开。六朝时秦淮河是南京的天然屏障。自通济门至石头城,设有24座浮桥。五代杨吴筑城后,秦淮分为内外两支,城内秦淮两岸成为繁华的市区。此诗写夜泊秦淮,即地兴感,借荒淫纵乐而招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对晚唐社会作了讽谕和针砭。
 【作者】
 杜牧(803—853),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少小博览群籍,太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历淮南节度使推官、左补阙、史馆修撰、比部员外郎,出为黄州、池州刺史,入为考功郎中、中书舍人。晚唐重要诗人,兼善古文辞赋,其诗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影响深远,有《樊川文集》等。
 【注释】
 ①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②江:指秦淮河。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借指亡国之音。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曲,每日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

古典文学作品《泊秦淮》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
 
 [1]秦淮河是长江支流,源出江苏溧水县,横穿南京市流入长江。传说秦始皇时代为疏通淮水而开凿,因名秦淮。自六朝以来,秦淮河两岸是金粉繁华之地,青楼酒馆聚集。杜牧夜泊秦淮,所见所闻有感,写下这首著名绝句。
 [2]“烟笼”二句:烟、月,互文,描写迷朦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泊,停船靠岸。这里指停泊处靠近酒家。
 [3]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即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制歌曲《玉树后庭花》,其辞轻佻放荡,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这首七绝抒写夜泊秦淮闻歌而引起忧国伤时之感,表现了对晚唐国运深沉的忧虑。首句把凄冷的烟、月、寒水、岸沙组成迷朦、哀伤的意象;次句是过渡句,既点出题目地点,又把这凄冷的画面与近处酒家结合到一起,以便自然过渡到下文的诗意。后两句叙事和抒慨。明写商女,实写那些逐声卖笑、花天酒地的达官贵人、商贾巨富。诗人由听到《后庭花》,联想到陈后主的亡国,联想到国家的前途。诗人把内心的这些活动,浓缩在明白浅显的两句诗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的现实,历史和现实一线贯穿,寄寓着无限悲慨和辛辣的讽刺,意蕴深远。

泊秦淮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泊秦淮

【题 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小诗。泊,是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西经今南京市入江。相传,秦始皇凿钟山,疏淮水,因此得名。

此诗通过描写夜泊秦淮听歌一事,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荒淫奢靡、纸醉金迷的不满之心,也体现了诗人深切忧虑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情怀。

秦淮:即秦淮河,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流入长江。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诗用委婉隐曲的笔法,写的是晚唐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的一种忧国情绪,讽刺的对象是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

此诗前两句写所见之景,描绘出烟月迷蒙的凄冷之境,意在点明时代背景,两个“笼”字也烘托出诗人心头萦绕着的隐隐愁绪。后两句写所听之音,即酒家传来歌女所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歌女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来决定的,由此可见诗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也叫委婉,指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述其事的写法),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国家多难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担忧呢?“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连接成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委婉的曲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首诗所表现出的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忧国情怀,正是历代每逢国家危亡之际人们想起这首诗的原因所在。


《泊秦淮》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东源出句容大茅山,南源出溧水东芦山,在秣陵关附近汇合北流,经今南京市区西人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此诗中“秦淮”即指流经金陵城中的一段河流。六朝至唐,金陵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闹市区。诗人小舟夜泊秦淮河,听到歌女仍在唱陈后主时代的亡国之音,不禁感慨万千。诗中后二句隐含着诗人对国事的满腔忧愤。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称此诗为“绝唱”,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称此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注释】
 ①商女:在商人舟中卖唱的歌女。②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乐府《吴声歌曲》名。陈后主所作歌词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句,他耽于声色,终至亡国,后人遂将此曲看成亡国之音。

《泊秦淮》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流经今江苏南京。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指 《玉树后庭花》。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所制的乐曲。此处代指亡国之音。

【大意】深秋的夜晚,秦淮河上升腾着淡淡的薄雾,宛若袅袅的轻烟,笼罩着 寒波粼粼的水面。柔和的月光洒在河边的沙滩上,反射出霜雪一般的白 光。夜深人静,我乘坐的客船停泊在秦淮河上,傍着那彻夜笙歌的酒楼。 酒楼上的歌女们并不知道南朝的陈后主因沉醉于酒色歌舞而亡国的恨 事,隔着江水,她们仍然唱着当年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07页.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泊秦淮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牧
←上一篇:赤壁 下一篇:寄扬州韩绰判官 →
诗词简介: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流经南京入长江。后庭花,乐曲名,它是南朝时陈的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陈后主每天同宠臣、嫔妃饮酒作乐,政治腐败,终于为隋所灭。故后人将此曲看成是亡国之音。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首句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诗人选取“烟”、“水”、“月”、“沙”几种景物,描绘出秦淮河幽静迷人的夜色,渲染了一种凄清暗淡的气氛。次句扣题“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末二句是诗人夜泊秦淮时的所闻所感。诗人听到秦淮河畔的歌女(“商女”)在为人演唱《后庭花》,想到了陈后主的灭亡,不禁生发出深沉的悲愤与无限的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二句,以凝炼含蓄的语言,抒发了对晚唐统治阶级只顾个人享乐、不管国家安危的不满,对唐代将要步亡陈后尘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bó qín huái 》 
    《 泊 秦 淮 》 
    .[ tánɡ ]. dù mù 
    .[ 唐 ]. 杜 牧 
    yān lónɡ hán shuǐ yuè lónɡ shā , yè bó qín huái jìn jiǔ jiā 。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 夜 泊 秦 淮 近 酒 家 。 
    shānɡ nǚ bù zhī wánɡ ɡuó hèn , ɡé jiānɡ yóu chànɡ hòu tínɡ huā 。 
    商 女 不 知 亡 国 恨 , 隔 江 犹 唱 后 庭 花 。 
  •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秋夜,秦淮河寒水澹荡,暮霭象轻纱笼罩在河上。
    两岸的皑皑白沙不见了,只见铺洒沙上的皎浩月光。
    我的船在河岸停泊下来,正好同对岸的酒家隔江相望,从灯火辉煌小酒楼上传出歌声,
    谁唱《玉树后庭花》?那么柔靡放荡! 扬州的歌女不知南朝亡国恨,听歌的达宫贵人,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今译】
    烟雾,给秦淮河披上柔曼的轻纱,
    明月,将皎洁的光华在岸沙上披洒。
    夜色里,我的船儿
    泊岸秦淮,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全然不知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送来了柔靡的《玉树后庭花》。
     
  • 1.秦淮:秦淮河,它横贯金陵(今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

    2.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时陈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陈后主每天同宠臣、嫔妃饮酒作乐,政治腐败,终于为隋所灭

    3.江:指秦淮河。

    4.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借指亡国之音。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曲,每日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
  • 【集评】
    1.宋·葛立方:“《后庭花》,陈后主之所作也。主与幸臣各制歌词,极于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故杜牧之诗云: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阿滥堆》,唐明皇之所作也。骊山有禽名阿滥堆,明皇御玉笛,将其声翻为曲,左右皆能传唱,故张祜诗云:‘红叶箫箫阁半开,玉皇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阿滥堆》。’二君骄淫侈靡,耽嗜歌曲,以至于亡乱。世代虽异,声音犹存,故诗人怀古,皆有‘犹唱’‘犹吹’之句。呜呼,声音之入人深矣。”(《韵语阳秋》卷十五)
     
    2.清·吴逸一:“国已亡矣,而靡靡之音深溺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唐诗正声》卷二十二)
     
    3.清·李瑛:“首句先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诗法易简录》卷十四)
     
    4.近·俞陛云:“《后庭》一曲,在当日琼枝璧月之场,狎客传笺,纤儿按拍,何等繁荣!乃同此珠喉清唱,付与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胜沧桑之感?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堪重听耳。”(《诗境浅说续编》)
     
    5.今·刘永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以致召危亡也。”(《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210—211页)
     
    【总案】 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后两句上。“商女”以卖唱为生,她们唱什么曲调完全取决于欣赏者。“亡国之音”,虽出自商女之口,但“不知亡国恨”的却是座中的达官显贵。诗人吊古讽今,借南朝陈后主因追求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鞭笞那些沉湎声色、腐化堕落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较为清醒的知识分子忧国伤时的心境。将揭露唐王朝腐败误国的重大主题,放在听歌妓晚唱的轻逸风调中表现,不着一字,却震聋发聩,非同凡响。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南京市)而流入长江。因为这条河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通淮水,故名秦淮河。自六朝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官僚权贵、富家豪门游宴取乐的场所。而杜牧有一段时间曾在秦淮附近的杨州等地做过官, 自己又喜欢喝酒, 为官之余,常出没于酒楼歌馆。那时唐代的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杜牧忧国伤时,虽痛饮狂欢,落拓不羁,心下却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 抒写的客中感受。
     
     诗的第一句虽系写景, 却交待了节气。从“寒水”二字看,这至少是一个深秋季节。而两个“笼”字的运用, 却又把烟和寒水、月和沙连接了起来, 渲染了一副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在这副水上夜景中, 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秦淮夜色的环境气氛, 也可以窥视到作者当时的孤寂心情。
     
     随着第一句环境气氛的制造,作者在第二句更明确地带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是在夜里, 地点是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而这人物便是诗人自己。所以.这第二句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却很重要:“夜泊秦淮”四字不仅与上句的景色描绘相呼应, 而“近酒家”三字, 却又巧妙地引出了后面二句。
     
    就当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和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出神时,忽然,隔江对岸的酒楼里传出了一阵阵《后庭花》的轻靡歌声,这不禁使诗人触动情怀,忧心忡忡,悲慨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所谓“商女”,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酒楼或船舱中专事侍候他人的卖唱歌女,一说是指商人之女眷。但总是江北扬州地方之女。而所谓《后庭花》,即舞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为南朝末代君主陈叔宝所制,因他沉迷声色,不理朝政, 不久亡国, 后人遂把《后庭花》视为亡国之音。而陈叔宝的亡国之故都, 又恰恰是与扬州隔江遥遥相对的金陵城。然而,这些以卖唱为生的歌妓们是不管什么亡国之音的,她们只迎合富人权贵们的需要,他们想听什么, 她们就唱什么。而此音此地, 对于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 听来却格外伤心。说“商女不知”,正反衬出诗人自己的忧虑之深。作者完全是借南朝陈后主(即陈叔宝)纵情声色, 终至亡国的历史事实,谴责了当时晚唐王朝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七绝一般都以语近情遥、辞意畅达取胜,沉郁顿挫的作品十分难得,而此诗即景叙事,即事抒怀,将讽刺与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炼而又含意深远,居然能得沉郁顿挫之妙,令人一唱而三叹,实在是唐人七绝中十分罕见的作品。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曾推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之一,并不是瞎吹乱捧, 而是很有见识的。
     
  • 此诗作于江宁 (今南京),具体写作时间未详。秦淮河经过金陵城内流入长江,六朝以来为游览胜地,诗人夜泊秦淮闻歌女唱陈后主时流行的颓靡歌曲,不禁触景生情,写出此诗。
     前两句写秦淮夜景,盖流经城市中心的河流,两岸是商业区和 “红灯区”集中的地带,两岸都有 “酒家”,月夜上灯后,景色自胜日间。近人朱自清、俞平伯各有一篇 《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蜚声文坛,亦得历史与江山之助也。而本篇一开始即写 “夜泊”,及秦淮夜景 “烟笼寒水月笼沙”,可知不是偶然的。月下沙岸尤明,水上则弥漫着一层轻纱似的烟雾,写景空灵细腻且有唱叹意味。有人说此句 “写景萧寥冷寂,泊舟处当非繁华喧闹之处”,恐未必然。
     
    后两句写闻歌有感,秦淮河不宽,故在舟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岸上的歌声。唐崔令钦 《教坊记》 录有 《后庭花》 曲,可见唐时尚在流行六代兴亡之感慨,忧国忧民之情怀,一时涌向心头。诗只言 “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那些座中颇有身份的听众呢,也不言而喻,则世风之日下,时局之可忧,亦见于言外。旨意委婉,感慨转觉深沉。沈德潜、管世铭等均推此诗为唐人七绝之绝唱,乃至压卷之作。
     
    关于 “商女”,《辞源》释为歌女是正确的 (“商”是宫商之商),“不知亡国恨”,是指不知所唱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无费解之处。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谓诗中 “商女” 是扬州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扬州与金陵 “隔江”,所以“不知亡国恨”,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反而搞复杂了,虽言出方家,不能不说是千虑一失。还有人说 “商女” 即商人女眷,与 “酒家”无涉,恐未必然。从整个诗看,还是联系秦淮酒家,释为歌女,措意为深。
     


  •  这首七绝,明人胡应麟视为唐诗“压卷”之作(《诗薮》),清人沈德潜更推为“绝唱”(《唐诗别裁集》)。全诗在描写水上夜色的同时,透露出深沉的感慨,确实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深秋清冷的河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烟雾,明月的清辉映照在沙岸上呈现一片模糊的颜色。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对水上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而又清秀旖丽的美感。虽然这一句表露了诗人的孤寂心情,但由于他所创造的氛围既凄迷冷寂而又柔和幽静,也就象烟霭月色一样不致使人感到过于沉重。迷茫的景色与淡淡的愁思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夜泊秦淮近酒家”,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又照应了诗题,并且由此引出后二句诗。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秦淮的地点。大多注释本都说是现在南京城内的秦淮河,这段秦淮河,在明清的时候,酒家妓院,游船画舫,鳞次栉比,是个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然而杜牧所谓“夜泊秦淮”并非此地。唐朝的秦淮河,由东向西,穿过南京城,分两股流入长江,中间有小岛叫“白鹭洲”。秦淮河口是长江的码头,酒楼歌馆,市肆旅店,不可胜数。诗的首句所写的景色乃是在秦淮河码头看到的江岸之景,不仅仅是秦淮河的风光。二是句中的“近”字,唐代韦庄《又玄集》作“寄”,是一个重要异文。我以为作“寄”字较为妥贴,杜牧不是船家,故在南京停泊时,当不会在舟中食宿,夜间一定是寄寓在酒家(相当于现在的旅馆),“烟笼寒水月笼沙”也正是在水边酒楼上居高凌下所见之景。同时,作“寄酒家”也更突出了人物自身的活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意在讽刺歌女。她们不晓得亡国的愁恨,隔着江,竟然唱起了《玉树后庭花》!诗人寄寓在酒楼之上,偶然听到这一不祥的歌声,不由产生空虚、愁怅和悲哀的情绪,对这种靡靡之音更感到深恶痛绝,进而表现对歌女的埋怨。这与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所表现的情调绝异。刘诗重在感慨历史的兴亡,杜诗是写夜中寄寓酒家听到歌声的一霎那的感受。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此诗解释说:“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之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以咏之耳。此诗必作如是解,方有意义可寻。”此说颇为得体。
     
     由此我们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旨。吴昌祺《删定唐诗解》说:“此似讥艳曲也。”与前引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基本一致。晚唐时期,吟诗作曲,流于绮靡,杜牧对此曾极力抨击。他曾在《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借李戡之口说:“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那么,对《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当然更是深恶痛绝了。然而杜牧诗也有不少绮靡之作,可见当时轻薄的风气不易改变,现在不少研究者因此诗有“亡国恨”之字眼,就认定是怀古之作,窃以为失之。
     



历代诗词精品之《泊秦淮》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作于江宁(今南京),具体写作时间未详。秦淮河经过金陵城内流入长江,六朝以来为游览胜地,诗人夜泊秦淮闻歌女唱陈后主时流行的颓靡歌曲,不禁触景生情,作为此诗。
 前二写秦淮夜景,盖流经闹市中心的河流,两岸是商业区和“红灯区”集中的地带,两岸都有“酒家”,月夜上灯后,景色自胜日间。近人朱自清、俞平伯各有一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蜚声文坛,得历史与江山之助也。而本篇一开始即写“夜泊”,及秦淮夜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可知不是偶然的。月下沙岸尤明,水上则弥漫着一层轻纱似的烟雾,用句中排的形式,写景空灵细腻且有唱叹意味。有人说此句“写景萧寥冷寂,泊舟处当非繁华喧闹之处”,恐未必然。
 后二写闻歌有感,秦淮河不宽,故在舟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对岸的歌声。唐崔令钦《教坊记》录有《后庭花》曲(说详《春江花月夜》诗析),可见唐时尚在流行。六代兴亡之感慨,忧国忧民之情怀,一时涌向心头。诗只言“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那些座中颇有身份的听众呢,则不言而喻,世风之日下,时局之可忧,亦见于言外。旨意委婉,感慨转觉深沉。沈德潜、管世铭等均推此诗为唐人七绝之绝唱,乃至压卷之作。
 按关于“商女”,《辞源》释为歌女是正确的(“商”是宫商之商),“不知亡国恨”,是指不知所唱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无费解之处。《元白诗笺证稿》谓诗中“商女”是扬州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扬州与金陵“隔江”,所以“不知亡国恨”,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反而搞复杂了,虽言出方家,不能不说是千虑一失。还有人说“商女”即商人女眷,与“酒家”无涉,恐未必然;从整个诗看,还是联系秦淮酒家,释为歌女,措意为深。

唐诗《泊秦淮》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


 
 【释】
 1.秦淮:秦淮河,它横贯金陵(今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
 2.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时陈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陈后主每天同宠臣、嫔妃饮酒作乐,政治腐败,终于为隋所灭。
 
 【译】
 烟雾,给秦淮河披上柔曼的轻纱,
 明月,将皎洁的光华在岸沙上披洒。
 夜色里,我的船儿
 泊岸秦淮,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全然不知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送来了柔靡的《玉树后庭花》。
 
 【评】
 起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秦淮夜景,已见凄凉之雾,弥漫笼盖,所谓景语正为情语者。次句“夜泊秦淮”承接上句,补足地点时间。“近酒家”,一方面见出诗人欲以酒浇愁情怀失意之态;一方面引出商女所唱及诗人所感的后两句,起承接转极妙。
 前两句皆铺垫服务于后二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表层意思是批评商女无情操,不晓亡国之痛,仍在浅斟低唱陈后主所作的《玉庭后庭花》。但若作此解,则又多一冤案。诗意所指,乃听曲之达官贵人耳!同时,诗中所暗示的沧桑兴亡的沉重感,亦深寓其间:“当日琼枝碧月之场,狎客传笺,纤儿按拍,何等繁荣!乃同此珠喉清唱,付与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胜沧桑之感?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堪重听耳。”(《诗境浅说续编》)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流经建康(今南京),这是六朝建都的地方。唐时称金陵,虽然不是国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仍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秦淮河就是这个繁华都市的的一颗明珠,更是人们游冶胜地。诗人在一个月色朦朦的夜里,船泊秦淮河,即景生情,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绝句。
诗的首句以互文的修辞法,写出了一幅迷茫朦胧的画面:江面上一片轻烟弥漫,月色朦胧,银白色的沙滩,湛蓝湛蓝的江面,华灯初上的两岸,全都笼罩在迷茫的烟霭和惨淡朦胧的月色之中,连江水也带着令人凄怆的寒意。这是纯然写景吗?自然不是。这幅景色抹上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色彩,它也是在写情,写诗人当时黯然伤神之情。本来此情此景,秦淮河的月色景致,应该说是相当美丽的:一片笙歌,桨声灯影,配上清幽的月色,该是多美的夜啊。可是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却无心欣赏,因为担忧国家时局,觉得前途渺茫,反而触目凄清。因而觉得烟也朦胧,月也朦胧,水也朦胧,沙滩也朦胧……到处是迷茫、到处是令人感伤怅惘的黯淡色彩。景,被诗人忧伤的感情色彩笼罩住了。第二句按叙事顺序应该在第一句之前,“夜泊秦淮”才看见那一片迷朦的景象。但是诗人为了突出当前对景色的感受,给整首诗创造气氛,就象绘画时先抹上底色,创作歌曲时先定下基调一样,因而在叙事顺序上作了颠倒。这样第二句的“夜泊秦淮”就成了第一句的补充,也就是说“夜泊秦淮”才得到了前面的感受。而第二句的“近酒家”又开启了后两句的描写。“酒家”是达官贵人游冶之地,歌妓多在“酒家”为达官贵人们演唱。所以“近酒家”才能听到“商女”的“唱”。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在艺术结构上的缜密。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就是首句写景所表露的忧伤感情的原因。《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是陈朝亡国君主陈叔宝所作,曲调柔靡,内容淫冶,历来认为是典型的亡国之音。国家将亡而不知悲痛,在一片表面繁华的景象中,竟然还唱着那典型的亡国靡靡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的忧伤、批判。诗人批判谁呢?是那位唱歌的“商女”吗?显然不是,如果没有那班在酒楼花天酒地、听着淫调荡调的贵族大官们,那得有“商女”的歌唱呢?所以正是这班贵族大官们不知亡国恨,他们醉生梦死,弄得政治腐败,国家将亡。只不过是诗意转折了一层,不那么外露罢了。

《泊秦淮》bo qin huai

Staying at Harbor of Qinhuai River→杜牧(Du M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