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治大国若烹小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鲜: 小鱼。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那样。意思是说不要常常翻动它。语出《老子》。

(伟)

☚ 民咸用之谓之神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章》)

鉴 赏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六十章》,它的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那样不可经常翻动,烹小鱼最忌不停地翻动,因为翻得越快越多,小鱼就会碎得越快越厉害。老子在这里是用“烹小鲜”作喻,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时,不可有为多事,不要动辄以事来扰民,应该与民休息,与民无事,“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有道之君在治理国家时应以“清静无事”为原则。韩非子在《解老》篇中说:“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变业,故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所以,有道之君应当贵清静而重变法。

在老子看来,“清静无事”包含二义: 一是统治者自身少私寡欲,以清静修身,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蒋锡昌《老子校诂》解释说:“正者,所以正人也,故含有模范之义。此言人君应以清静之道为天下人民之模范也”(《老子校诂》)。《五十七章》也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魏晋玄学家王弼注释说:“上之所欲,民从之速也。我之所欲唯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在老子看来,君王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德,而是直接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休戚相关的,所以,“清静无事”的治国方略则需要有一个崇尚“清静无事”的君王或“圣人”来实施,这也是“清静无事”的治国方略得以执行和不断完善的保障和前提。另外,老子主张的“清静无事”并不是真的主张统治者无所事事,而是以“清静无事”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这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运用。《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治国为政、施政也应当行“无为之事”,教化世人也应当行“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无为之事”,什么是“不言之教”呢?“无为之事”并不真的是指不作为或无所事事,“不言之教”也并不真的是指不言语或无所言语,其实,“无为之事”与“不言之教”指的是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顺应民情民意,“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的福祉为指导原则,制定国家政策,颁布国家法令,民众受其惠而浑然不觉,这样的话,既可以保证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又可以保证社会纯朴和谐的社会风气和民众纯朴自然的本性。尧帝是上古贤明圣君,无论是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者,还是消极无为的道家学者,都一致称赞其功德。晋朝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其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同样地,《列子·仲尼》说:“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不知亿兆之愿戴己与,不愿戴己与?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就是有名的《康衢谣》。无论是《击壤歌》中的“帝力于我何有哉”,还是《康衢谣》中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都可以看作是“清静无事”治国方略的具体运用。较之积极有为的名常之教,也许这种“清静无事”、“无为”、“不言”的治国方略更能奏效些,百姓在一个相对自由、相对宽松、相对宽容的社会风气下,自然会愉悦乐居,百姓安,则天下安。

在《老子》一书,老子除了反复陈说“清静无事”原则之外,也在具体治国政策上提出了不少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薄赋减税。《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社会上出现人民饥饿的现象,其根源并不在于百姓懈怠生产,而在于统治者横征暴敛。孔子也曾说:“苛政猛于虎也。”老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薄赋敛。百姓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这样子的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稳定。

第二,慎兵。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都会破坏生产,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里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多次陈说战争之不祥,表达了他慎兵反战的思想。《三十章》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军队打过仗的地方会因不能耕耘,长满了杂草荆棘。等大战过后,还必定会有凶荒的年份。土地不能耕耘,地里颗粒无收,人民则会饥饿,如果饥民得不到救治,则社会就会动荡。而这一连锁反应的源头则在于战争。《三十一章》接着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兵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应该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使用它,也最好要淡然处之。取得胜利也不要洋洋得意,当作美事一桩,如果洋洋得意,以为美事,就反映出你的内心还是喜欢杀人、乐于杀人(有残忍心)。喜欢杀人、乐于杀人者,也就难以得志于天下,难以使天下人归服。因此,若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发动战争,即使万不得已需要靠战争来解决事端,也应该“恬淡为上”,不能“乐杀人”。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三十章》)以“道”辅助君主的人,是不会倚仗兵力来逞强于天下的。用兵杀人这件事既危险又会很快地受到对方的报复。更何况战事一开,不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会受到损伤。因此,统治者需要慎兵。

第三,减刑简令。刑罚是统治者手中的利器,但是,如果单纯依靠刑罚来治理百姓,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治理百姓,反而容易造成离心离德的局面,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王弼注释说:“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国,则失矣。鱼脱于渊,则必见失矣;利国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论语·为政》也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化百姓,光靠政教刑罚,人民即使免罪了,也不会知道羞耻;但是如果以道德、礼法来教化的话,人民免罪了,就会怀有羞恶之心,从而克制自己的行为。故而,无论是积极有为的儒家,还是消极无为的道家,都是不主张光靠刑罚教令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治国经邦的。对于那些必须动用刑罚的人,我们也需要慎用刑罚。《七十四章》:“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照例由司杀者(天、自然)来主宰人的生杀,而那些硬要代替司杀者(天、自然)来胡乱杀人的人,这就好像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一样。而那些硬要代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自伤其手的。

因此,在老子看来,无论治理的国家疆域多么广袤,国家实力多么强盛,统治者都应该像烹小鱼一样,谨慎治理,与民休息,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与百姓共同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可可诗词网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若:像。烹:烹煎。小鲜:小鱼。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指治国贵在安民。《老子》六○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治国的千古警句,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这个形象比喻意味深长,诫谕治国者不要煎虐扰民,要以“道”治国,上下相安,才可享受“德”的惠泽而国泰民安。(景克宁等《东方智慧巨人——老子》)


古代文学作品《治大国若烹小鲜》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散文篇名。选自《老子》第六十章。以首句名篇。战国韩非《韩非子·解老》说:“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务变之谓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人逐除之之谓人伤鬼也;民犯法令之谓民伤上,上刑戮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则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谓上不伤人。故曰:‘圣人亦不伤民。’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民不敢犯法,则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则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积盛,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上盛畜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故曰:‘两不相伤,则德交归焉。’言其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也。”今人高亨《老子注译》说:“理解这一章,更要抓住‘道’字。老子政治论中的‘道’,是取消奴隶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制度,回到上古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鬼与人就不相伤害,不相仇视了。老子思想中还保留着迷信意识,肯定上帝的存在。”今人陆元炽《老子浅释》说:“‘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这是用烹鱼比治国。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治大国,不从大国情况复杂不一的实际出发,政令烦琐,事事划一,处处干预,使人民难于执行,民心就散了。所以治国不要以烦苛的政治扰民。”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本章还排除一般人所谓鬼神作用的观念,说明祸患全在人为。人为得当,祸患则无由降生。”此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他认为政务之要在于不烦苛扰民。虐政害民,灾祸就会降临;若能以“道”治理天下,则人人可各遂其生而相安无事,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无为”而治的观点。采用比喻手法以阐述深刻的道理,生动形象,易于使人接受。“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句传诵很广的名言,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可可诗词网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鉴赏〕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六十章》,它的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那样不可经常翻动,烹小鱼最忌不停地翻动,因为翻得越快越多,小鱼就会碎得越快越厉害。老子在这里是用“烹小鲜”作喻,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时,不可有为多事,不要动辄以事来扰民,应该与民休息,与民无事,“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有道之君在治理国家时应以“清静无事”为原则。韩非子在《解老》篇中说:“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变业,故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所以,有道之君应当贵清静而重变法。

在老子看来,“清静无事”包含二义:一是统治者自身少私寡欲,以清静修身,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蒋锡昌《老子校诂》解释说:“正者,所以正人也,故含有模范之义。此言人君应以清静之道为天下人民之模范也”(《老子校诂》)。《五十七章》也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魏晋玄学家王弼注释说:“上之所欲,民从之速也。我之所欲唯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在老子看来,君王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德,而是直接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休戚相关的,所以,“清静无事”的治国方略则需要有一个崇尚“清静无事”的君王或“圣人”来实施,这也是“清静无事”的治国方略得以执行和不断完善的保障和前提。另外,老子主张的“清静无事”并不是真的主张统治者无所事事,而是以“清静无事”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这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运用。《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治国为政、施政也应当行“无为之事”,教化世人也应当行“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无为之事”,什么是“不言之教”呢?“无为之事”并不真的是指不作为或无所事事,“不言之教”也并不真的是指不言语或无所言语,其实,“无为之事”与“不言之教”指的是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顺应民情民意,“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的福祉为指导原则,制定国家政策,颁布国家法令,民众受其惠而浑然不觉,这样的话,既可以保证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又可以保证社会纯朴和谐的社会风气和民众纯朴自然的本性。尧帝是上古贤明圣君,无论是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者,还是消极无为的道家学者,都一致称赞其功德。晋朝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其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同样地,《列子·仲尼》说:“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不知亿兆之愿戴己与,不愿戴己与?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就是有名的《康衢谣》。无论是《击壤歌》中的“帝力于我何有哉”,还是《康衢谣》中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都可以看作是“清静无事”治国方略的具体运用。较之积极有为的名常之教,也许这种“清静无事”、“无为”、“不言”的治国方略更能奏效些,百姓在一个相对自由、相对宽松、相对宽容的社会风气下,自然会愉悦乐居,百姓安,则天下安。

在《老子》一书,老子除了反复陈说“清静无事”原则之外,也在具体治国政策上提出了不少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薄赋减税。《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社会上出现人民饥饿的现象,其根源并不在于百姓懈怠生产,而在于统治者横征暴敛。孔子也曾说:“苛政猛于虎也。”老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张薄赋敛。百姓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这样子的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稳定。

第二,慎兵。战争无论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都会破坏生产,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里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多次陈说战争之不祥,表达了他慎兵反战的思想。《三十章》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军队打过仗的地方会因不能耕耘,长满了杂草荆棘。等大战过后,还必定会有凶荒的年份。土地不能耕耘,地里颗粒无收,人民则会饥饿,如果饥民得不到救治,则社会就会动荡。而这一连锁反应的源头则在于战争。《三十一章》接着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兵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应该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使用它,也最好要淡然处之。取得胜利也不要洋洋得意,当作美事一桩,如果洋洋得意,以为美事,就反映出你的内心还是喜欢杀人、乐于杀人(有残忍心)。喜欢杀人、乐于杀人者,也就难以得志于天下,难以使天下人归服。因此,若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发动战争,即使万不得已需要靠战争来解决事端,也应该“恬淡为上”,不能“乐杀人”。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三十章》)以“道”辅助君主的人,是不会倚仗兵力来逞强于天下的。用兵杀人这件事既危险又会很快地受到对方的报复。更何况战事一开,不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会受到损伤。因此,统治者需要慎兵。

第三,减刑简令。刑罚是统治者手中的利器,但是,如果单纯依靠刑罚来治理百姓,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治理百姓,反而容易造成离心离德的局面,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王弼注释说:“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国,则失矣。鱼脱于渊,则必见失矣;利国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论语·为政》也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化百姓,光靠政教刑罚,人民即使免罪了,也不会知道羞耻;但是如果以道德、礼法来教化的话,人民免罪了,就会怀有羞恶之心,从而克制自己的行为。故而,无论是积极有为的儒家,还是消极无为的道家,都是不主张光靠刑罚教令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治国经邦的。对于那些必须动用刑罚的人,我们也需要慎用刑罚。《七十四章》:“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照例由司杀者(天、自然)来主宰人的生杀,而那些硬要代替司杀者(天、自然)来胡乱杀人的人,这就好像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一样。而那些硬要代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自伤其手的。

因此,在老子看来,无论治理的国家疆域多么广袤,国家实力多么强盛,统治者都应该像烹小鱼一样,谨慎治理,与民休息,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与百姓共同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治大国若烹小鲜

若:像。烹:烹煎。小鲜:小鱼。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指治国贵在安民。《老子》六○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治国的千古警句,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这个形象比喻意味深长,诫谕治国者不要煎虐扰民,要以“道”治国,上下相安,才可享受“德”的惠泽而国泰民安。(景克宁等《东方智慧巨人——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

govern a big country as if you’re cooking(or boiling)a small fish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政治思想。语出《老子》第60章,意为治理大的国家,如同烹小鱼。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形象描述。在老子看来,圣明之君治理国家,就要像烹小鱼那样谨慎。因为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 烹煎。小鲜: 小鱼。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不剖开也不反复翻动。指治国贵在安民,不能以烦苛的政令扰民。后指处理大事要镇静从容,具有大无畏的气魄。也指做事要适度,把握好平衡。语出《老子》六○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例]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韩非子·解老》)|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老子曰:“~。”(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这是治国的千古警句,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这个形象比喻意味深长,诫谕治国者不要煎虐扰民,要以“道”治国,上下相安,才可享受“德”的惠泽而国泰民安。(景克宁等《东方智慧巨人——老子》)|~。老子将治理比作烹调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不急躁,不躁动;这样煮出来的东西,色鲜味美。(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治大国若烹小鲜——公共管理无小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