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实践的群体性
邓小平治国艺术特色之一。
邓小平的治国之道能在短期内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依靠集体的智慧,发挥党中央这个群体的作用。他的治国之道体现了集体领导的原则。
他善于集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治党治国治军的丰富智慧。无论是在揭批林彪、“四人帮” 反党集团的斗争中,还是在抑制 “两个凡是” 的错误观点时,无论是在设计现代化蓝图之际,还是在动乱的政治风波面前,他身边都团结了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例如在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评价上,他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他不仅自己对起草 《决议》 作了9次指示,还征求了50名主要负责人的意见。400名领导干部讨论了20天,政治局和一些特邀人员共70人讨论了12天,还征求了政协130名民主党派代表的看法和意见。最后作出了符合实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邓小平高度重视选拔比较年轻的同志进入中央最高领导层,顺利完成了中央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工作。他说: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 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2页)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他提议设立中顾委。一方面能使老干部发挥指导、监督、顾问作用,另一方面又把较年轻的同志推上了一线。而当新老交替工作顺利完成,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成熟后,又建议中央在十四大以后不再设顾委,使党和国家领导人放开手脚,自己作主肩负起历史重任。
反对权力集中,反对宣传个人。邓小平说: “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页)邓小平反对宣传个人,尤其反对突出他的作用。早在1980年他在与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谈话时他就说过: “我算不了什么。当然我总是做了点事情的,革命者还能不做事?”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2页)1984年10月他又说: 现在外国报刊都是讲我在里边起了什么作用。有作用,但主要的工作是别的同志做的。主意出了一点,但处理问题、繁重的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的是他们这些做实际工作的同志。“不要宣扬我起的作用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因为宣扬过分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说,邓某人不在了政策要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