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油菜霜霉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油菜霜霉病oilseed rape downy mildew

由霜霉菌侵染,为害油菜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1923年高又曼(E.Gaumann)报道了该病在印度的发生。
分布和为害 欧洲、北美、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广泛为害。中国以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产区发病较重。白菜型油菜发病最重、芥菜型次之,甘蓝型最轻。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流行时白菜型油菜发病率达100%,引起成片枯死。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测定: 白菜型油菜病株单株产量损失15.6%~52.0%,种子含油量降低0.3%~10.7%。
整个生育期茎、叶、花、花梗和角果均可受害。叶片发病后,叶面初现淡黄色斑点,继而扩大呈黄褐色,因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形角斑。叶背病斑有霜霉,严重时全叶枯黄。茎苔和花序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上生霜霉。花梗发病,常肥肿、畸形、花器变绿、肿大呈“龙头状”,表面光滑但布满霜霉。严重病株褐色枯萎,全株长满霜霉。
病因 病原物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brassi-cae Gäum.),属卵菌、霜霉目,专性寄生菌。 菌丝体无色、无隔、分枝多,生长寄主组织细胞间,以球形或棍棒形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菌丝体产生孢囊梗,自病组织气孔伸出,孢囊梗无色,大小175~655×7.5~20(微米),顶端叉状分枝4~8次,小枝梗末端尖锐,顶端着生单个孢子囊。球形或卵形孢子囊,无色,大小为7.5~30×15~27(微米)。老病叶内菌丝上可形成藏卵器和雄器,受精后形成卵孢子。卵孢子分布“龙头”内或病斑枯死部分。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略带皱纹,直径26~48微米。病菌在低温高湿下生长发育良好,孢子囊形成的适温为8~12℃,卵孢子形成的适温为10~15℃。二者萌发适温均为7~13℃,侵染适温16℃左右,20~24℃有利吸器形成。该病菌有三个变种,分别侵染芸苔属、萝卜属和荠菜属植物,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株、土壤或种子上越夏和越冬。秋季卵孢子萌发初次侵染秋播幼苗,病斑上产生孢子囊,随风雨传播,孢子囊在水滴中15℃下经6小时萌发,12小时后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经3~4天潜育期又产生新的孢子囊,如此反复再侵染。冬季温度下降至5℃以下,病菌以菌丝或卵孢子在病叶中越冬。翌春温度回升至10℃左右,病部又产生孢子囊再次传播为害,继而使花梗、花器肿大形成“龙头”,并产生大量卵孢子,进入休眠阶段。
病害控制 采用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❶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
❷无病株留种或种子处理。
❸选用抗耐病品种。
❹改进栽培技术: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窄畦深沟,防止渍水,适当迟播。
❺药剂防治。初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开始喷药,每10~15天一次。药剂有甲霜灵、乙磷铝、硫菌灵、退菌特等。印度还采用代森锌、代森锰锌、福美锌、敌菌丹等药剂,使用有效浓度为0.2%~0.3%。

油菜霜霉病oil rape downy mildew

油菜等十字花科的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的寄生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危害十字花科植物,有不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油菜整个生育期的地上部都可危害。叶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黄绿色,叶背面有白色霜霉层,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茎秆、果轴、角果和花等部位也受害,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斑,上生霜霉层。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株体内越冬越夏,成为病害的侵染来源。油菜生长期,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靠风雨传播,不断发生再侵染。气温在20℃左右、多阴雨、昼夜湿差大、露水重,有利于发生和流行。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药剂防治和采用抗病品种可减少发生。白锈病[Albugo candida(Pers.)Kuntze]往往与霜霉病混合发生,使幼茎和花梗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见“十字花科蔬菜白锈病”)。

油菜霜霉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