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油菜菌核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油菜菌核病oilseed rape Sclerotina stem rot由核盘菌侵染,为害油菜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1915年印度肖(F.J.W.Shaw)首次报道核盘菌能为害油菜。
测定病害流行根据花期降雨量、油菜长势、开花期和菌源量。根据以下公式预测病害流行情况。 ![]() ![]() ![]() 病菌寄主范围广,有64科约400种植物,中国有31科171种,主要有油菜、甘蓝、萝卜、向日葵、莴苣、大豆、胡萝卜和茄子等。油菜品种间有耐病和避病性的差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子囊孢子可直接从气孔、伤口侵入。20~25℃下24小时出现褐色斑点,4天后形成典型病斑、高湿条件下病斑上长出菌丝并在寄主细胞内外蔓延,分泌大量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分解纤维素,使组织解体并产生草酸毒素直接毒害细胞,加速侵染过程,最后在病部形成菌核。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残体内越冬和越夏,成为初侵染源。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射子囊孢子,侵染花瓣和老叶。秋冬温暖地区,土表菌核可直接长出菌丝侵染幼苗。病菌再侵染是由带病花瓣或叶片上菌丝接触传播。 病害控制 油菜菌核病采用以下措施加以控制。❶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 ❷深沟窄畦,防渍排涝。 ❸选用避病或耐病品种。 ❹播种无病种子或种子筛选和盐水选种。 ❺合理施用氮肥。 ❻子囊盘盛发时对上年旱作油菜地中耕1~3次。 ❼花期摘除病叶和黄叶。 ❽药剂防治: 盛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时开始喷药,共喷1~2次。药剂有菌核净、腐霉利、硫菌灵、多菌灵、苯莱特等。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of oil seed rape油菜上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ium (Lib.)de Bary]。油菜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初起茎基和叶柄呈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成白色块斑,并向上蔓延。病部组织软腐,有白色绵毛状菌丝和初白色后变黑色的鼠粪状菌核。病茎秆易开裂、折断倒伏,后期破裂像麻丝。花瓣、果荚等部位受害也褪色变白。混有菌核的土壤、种子、残秸和堆肥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在春秋季内,当月平均温度为8~15℃,土壤湿度75%以上,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孢子随风传播,发芽侵入茎基部的黄弱叶片、叶柄和花瓣,病花瓣和病叶脱落后搭附于健康茎叶上,导致茎叶相继发病。菌核还可直接产生菌丝体危害靠近地面的茎叶。油菜大量落花时,阴雨连绵,病害易流行。实行轮作、种子处理、窄畦深沟和清沟排渍、合理施肥、结合开花期适当喷施农药可控制危害。 油菜菌核病由油菜菌核病菌引起的油菜病害。中国一般发病率10%~30%,严重者可达90%以上。油菜菌核病菌的寄主中国有31科171种寄主。一般旬降水量50 mm以上发病严重,30 mm以下发病轻,10 mm以下极少发病。相对湿度85%以上发病重,70%以下发病轻。防治可采用选用抗病品种、清除菌核、轮作、药剂防治等4种措施。使用药剂有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