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阳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河阳之战唐将李光弼击败史思明乱军之役。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解邺城之围杀死安庆绪后,率军返回范阳。四月,于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七月,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思谗言,罢子仪兵柄,以李光弼代郭子仪为朔方军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寻加光弼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使之准备收复河北及幽燕之地。九月,史思明留其子朝清守范阳,率军分四路南下,进占汴州。唐汴州守将、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濮州刺史董秦战败投降。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此时,李光弼已收缩兵力退至洛阳,与诸将商讨战守之策。有的主张退守陕州,潼关,有的则主张据守东都。光弼分析情况认为:如守洛阳,则汜水、龙门等地皆应设防,兵力分散,势难全守;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应“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于是令放弃洛阳,撤退吏民、物资,北守河阳。九月二十七日,史军进入洛阳,因城空无所得,又恐李光弼抄其后路,乃退屯白马寺(今洛阳城东),筑月城于河阳南。十月,思明率军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为唐将白孝德击杀。又派战船数百艘,以火船前引,乘流欲烧河阳桥,唐军以长竿、铁叉拒之,并于桥上发石击退史军战船。史思明派兵企图断绝唐军粮道,光弼派人防御并诱降了史军将领李日越、商庭晖。其后,史思明再次率主力进攻河阳。光弼令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坚守河阳南城,自率军屯中城(为卫河阳桥而于河中渚上筑之城)策应。击败史军进攻后,进入河阳北城。光弼在交战前,向诸将表示自己将决以死战。分遣骁将郝廷玉、论惟贞、仆固怀恩等率精骑猛攻史军阵地西北隅和东南隅。诸将齐进死战,终在河阳北城击溃史军。歼灭史军二千五百人,活捉史军将领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率军攻南城,闻北城军败,乃退兵归河南。 河阳之战 020 河阳之战唐平安史之乱的一次重要战役。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率各郡叛军分4路南进,合攻汴州(今河南开封),唐守将许叔虞败降,叛军西向洛阳。唐李光弼因兵力不足,弃守孤城洛阳,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北连泽潞(今山西东南部),表里相应,威胁叛军翼侧,机动灵活,攻守自如。从而改变了唐军不利态势,争取了主动。史思明果不敢驻洛阳,又不敢西进,退守白马寺(今洛阳市东),筑月城隔河与李光弼相峙。河阳3城,分筑于黄河南北两岸及河中沙洲,有桥相通,易守难攻。李光弼率军两万夜至河阳,亲自搬石垒城加强守备,并严肃军纪,激励士气。十月,史思明率大军攻河阳,初战唐军斩叛将刘龙仙,继之巧夺叛军战马,又计保河阳桥大败敌水军之火攻,屡挫叛军。史思明顿兵于坚城之下,损兵折将,愤而倾全力四面攻城。十二月五日,叛将周挚进攻南城及水寨大败后,又转攻北城,被唐军斩杀千余、俘5百、溺死千余,生俘叛将李秦授、徐璜玉,周挚仅率数骑逃走。此时,史思明尚攻南城,李光弼驱俘至河边示之,遂退据洛阳。 ☚ 张巡守雍丘之战 郭子仪破吐蕃灵台之战 ☛ 河阳之战唐肃宗乾元年间,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一次战役。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统率大军兵分4路南下,再次进攻洛阳。河北节度使、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在敌强已弱的情况下主动撤离洛阳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用计连败史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