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内陆灌区盐碱土改良
指河西走廊的疏勒河两岸、黑河流域的下湿地带和石羊河下游的民勤湖区,由于成土母质含盐,加之灌溉耕作不当,地下水位抬高,招致盐分积聚耕作层或地表,形成次生盐渍化。1958年,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与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劳改局、甘肃省水利厅等单位合作,重点对河西盐碱土的特征特性、分布现状和改良利用进行了调查和试验研究。1959~1962年,甘肃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以河西饮马农场为基点开展了盐碱土改良试验和群众改良利用经验调查等,编写出《河西盐碱土改良试验研究汇编》和《盐碱土改良十大技术措施》;1963年,该所对疏勒河中下游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进行了调查研究。1972年、1971~1973年、1972~1981年,甘肃省农业科技工作队农业科学院分别在酒泉县上坝大队、集泉大队和临泽县的向寨大队进行了盐碱土改良试验研究工作。1975~1978年, 酒泉地区农垦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在饮马农场进行了内陆河流域大面积盐碱土《暗管排水排盐》改良示范,排盐效果良好,1981年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盐碱土改良是以“水、肥”为中心的防治技术的综合。其主要改良方法是:排(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 灌 (灌溉); 洗 (泡碱冲洗); 稻 (种植水稻改良盐碱土);平(平整土地);铺(铺砂压碱);耕(深耕改土); 耙 (耙耱防盐); 肥 (增施有机肥料);种(选种耐盐性作物和绿肥)等十大技术措施。其中前5项措施是改良盐碱地的基础, 均符合 “以水为纲”的方针,执行得当,土壤中的有害盐类可被彻底清除,为作物的正常发育创造最基本的条件,后5项措施则着重在防盐方面, 盐碱土经过改良后能够更好地巩固改良效果,不断促使其向好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