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河姆渡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分4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年代距今约六、七千年,是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一带迄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河姆渡遗址发掘于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它的主要遗存是第四文化层中的大面积木结构建筑遗迹。主要遗物有农作物,十余万片陶片,6300多件的陶、骨、木、石、象牙等器物和47种动物的残骸。木结构建筑群构建于小山坡上,一排排的木桩和板桩颇有规律地呈扇形分布,其中大的长28米,深7余米。遗迹表明,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即以多根桩木为基础,上架大小木梁承托地板,构成离地数尺的架空屋基后,再在架空了的屋基上面立柱架梁,构成房屋框架),当时已采用了榫卯结点技术,这是榫卯法应用的最早实例。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建筑遗迹代表了南方长江流域“巢居——半巢居——地面建筑”的住房发展过程。遗址中发现的农作物有籼稻和粳稻两种属于人工栽培的稻谷。这些谷物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而且证明了我国水稻的种植史比印度早三千多年。出土的陶器均为质松色黑的夹炭黑陶,有釜、罐、盆、盘、盂、钵、豆等生活用器,猪、羊等工艺品。这些器物是用手塑制的,厚薄不一,火候较低,较为原始。骨器有用偶蹄类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骨镰等生产工具,笄、管、珠、坠等艺术品,匕等生活用具以及至今还能吹出音响的骨哨。木、石、玉、象牙等器物种类繁杂,有木耕、木杵、石铲等生产工具,玉璜、玉管、玉珠等艺术品和象牙饰件等。在骨、陶、木、象牙器上,刻画不少粗犷豪放的动物图像和植物图案,如猪、凤鸟等。有的陶器上还印着绳纹、编织纹等纹饰。出土的动物骨骸包括猪、狗、水牛、鹿、赤鹿、獐、熊、鸦、鱼、龟等,以及该地区已经绝迹的象、犀牛。它们既有人工饲养的,也有野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和出土的遗物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息、劳动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农业生产已经从原始的“火耕”阶段,进入到比较进步的“耕”阶段,畜牧业也已发展起来。河姆渡遗址证明,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祖先们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在长江流域也创造了丰富灿烂、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化,同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址   上林湖越窑遗址 ☛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

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文管会、浙江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次发掘。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该遗址首先发现了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6年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面积约40000平方米,出土文物达7000多件。它有四个相继迭压的文化层,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其中第4层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距今六、七千年,出土有石器、骨器和陶器。陶器比较原始,器表刻有花纹,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骨、木器较进步,有的骨器雕刻精美,木器较精巧多样。并发现大批榫卯木构件及杆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第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有重要的意义。还出土了50多种人工饲养动物遗骸及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物共40多种。在第二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
单位: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邮编:315000
电话:86-574-62963731

☚ 飞英塔   上林湖越窑遗址 ☛
河姆渡遗址

242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1973年开始发掘。1976年以河姆渡命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同类文化遗存。据测定,其年代为前5000年—前3300年。出土大量陶器,有釜、罐、钵、盘等,骨制工具也相当丰富。还出土了木器、石器等。在第四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系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该遗址的发现,对探索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大溪遗址   马家窑遗址 ☛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姆渡村。系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约3.7米,共分4个文化层。经1973年、1977年两次发掘,已出土文物7000余件,其中有石器、骨粔、骨哨、纺织用具、陶器、漆器、带榫卯的木结构遗存以及猪、狗、牛等家畜遗骸,还有用砩石、玉制作的装饰艺术品等。特别珍贵的是出土了大量稻谷堆积,比国际上称为亚洲最早的水稻印度卢塔尔水稻要早三千年。证明七千年前的古河姆渡人已经从事较为复杂的农耕、渔猎、驯养、制陶、纺织等活动,有了较为进步的原始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庄园、浙东民俗文化展览馆等,已逐渐形成河姆渡文化旅游区。附近有越王庙、芦山禅寺等古迹。

☚ 3. 余姚市   龙泉山 ☛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在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渡头村北。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为公元前5000-前3500年。1973年调查发现,同年和1977年发掘。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3.7米,共分4个文化层。早期地层发现有长屋,长23米,进深7米,由4排柱桩支撑,分前、后两间,屋前有通道;晚期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第二文化层发现有呈正方形,边长2米的木构水井遗迹。发现墓葬共27座,无墓坑和葬具,有侧身屈肢和仰身直肢两种葬式。出土遗物6000余件,其中半数为骨器,另有石器、木制器具等,多为生产工具。陶器以灰砂黑陶为主,夹砂灰红陶次之,手制,主要器形有釜、罐、盆、盘、钵和釜支子等。炊器多有纹饰。在第四层发现有人工栽培的籼、粳稻米粒和稻秆及稻叶,还有植物果实和61种动物遗骸,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此外,还发现一批玉石和木雕艺术品。河姆渡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此而得名。该文化的发现和确定,扩大了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马桥遗址   马家浜遗址 ☛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1973年开始发掘。该遗址分四层,一、二层属马家浜文化。三、四层代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的一种文化。主要遗物出在三、四层,距今约6800年左右。原始农业发达,进入了熟荒耕作的耜耕农业阶段。在第四文化层400多平方米探方中,普遍发现几十厘米厚的稻谷、稻草和稻壳堆积物,经鉴定为栽培稻,以种稻为主,有部分粳稻,是世界最早最丰富的栽培稻遗存。又出土了迄今最早的薏苡和葫芦的遗存,表明这些作物的栽培有悠久的历史。发现大量翻土用的骨耜,还有木铲和鹿角锄,饲养猪、狗,可能还有水牛和羊。骨镞、木矛、鱼镖和野生动植物遗存很多,表明采集狩猎仍很重要。出土石器制作较粗糙,但出现了早期玉器。陶器以夹炭末黑陶为主。出土了原始腰织机的部件,以及制作达到很高水平,使用榫卯结合、企口板密拼等先进技术的木器,发现有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并有国内迄今可见的制造最早的漆器。其经济文化面貌与同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有显著不同,表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远古文化的摇篮。

☚ 齐家文化   马家浜文化 ☛
000000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