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中石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河中石兽沧州①南,一寺临河干②,山门圮于河③,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钯④,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⑥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⑦,是非木柿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⑨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⑩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11)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13)逆流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4)?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沧州——在河北省东南部,北魏时分瀛、冀二州置,治所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明、清治所在长芦(今沧州市)。②河干——水边、河岸。③山门圮于河——山门倒塌在河里。山门:佛寺的大门。圮(qi):坍塌。④棹(zhao)——摇船的用具。这里指摇船。⑤曳铁钯——曳(ye):牵引。钯(ba):同“耙”,整地的农具。⑥设帐——开馆执教,即教书。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会推究事物的道理。⑧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柿(fei):亦作“林”,削下的木片。 ⑨湮(yan)——埋没。 ⑩傎(dian)——颠倒错乱。这里是“荒唐”的意思。(11)河兵——水手。(12)啮沙为坎穴——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啮(nie):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冲刷。(13)溯(su)——逆流而上。(14)可据理臆断欤——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地作出判断吗? 赏析 为了寻找沉入河中的石兽,文章介绍了三种方案:第一方案出自和尚,以为石兽“顺流下矣”,遂“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实践证明是错的。第二方案出自教书先生,他自以为高明,讥笑他人“不能究物理”,“沿河求之,不亦傎乎”;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他的话有一些道理,但带有片面性。第三方案出自一位老河兵,他主张“当求之于上流”,并讲出一番道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实践证明老河兵的方案正确。 作者从这件事悟出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是复杂的,对任何一件事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万万不可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都有局限性,不可能“万事通”,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过于相信已知的点滴知识,不仅不能有所发现,而且往往会陷入错误的泥潭。这就是这篇杂文给我们的启示: 凡事不可“据理臆断”。打捞石兽的正确方案出自老河兵,这又启示人们: 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常在河水中同石头、沙子打交道的人,才能对石性、沙性,以及水性有比较透彻的认识。 这篇杂文在写作上先叙事,后议论,所叙之事是议论的材料,所发议论是统帅材料的观点。叙事,条理明晰,曲折动人; 议论,言简意赅,见解精辟。特别是叙事部分,在一则完整的小故事中,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全文的语言,精炼有力,生动灵活,多有妙趣。 河中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通过一个简单浅显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深刻普遍的真理,这在各民族的寓言中比比皆是,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散文、笔记中也所在颇多。这些文章以“以事喻理”见长,放射着璀灿的思想之光。纪昀收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以其独到的艺术成就为历代人们所喜爱。 文章叙述了一件事——寻找石兽;写出了两个人物——讲学家和老河兵。行文质补、简洁、淡雅。结构层次分明。叙述时从容不迫,不疾不缓,款款道来。读罢感到亲切生动,如沐熏风,如品香茗,身心俱爽。 如同戏剧的序幕,文章开始部分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为人物的出场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从而使老河兵和讲学家的出现既是读者的强烈期待,又是事件发展的必须和必然。“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这便是事件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个字,既然是为说明道理,叙事就必须真实可信。因此,“沧州南,河边寺庙”写得具体明白,这便增加了真实感,从而加强了故事的说服力。“二石兽并沉焉”,这便是故事的发端。作者接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从头说起。“阅十余岁”因僧人募款重修庙宇,所以要打捞石兽,“竟不可得”。作者没有写打捞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而一个“竟”字,却把人们未获的失望,不得的诧异活画出来,并将这种感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以为顺流而下矣”一句,又引出一次规模颇大的搜寻。这一次写得具体了,有使用的工具、器材,有寻找的范围和距离。“棹数小舟,曳铁钯”,器不可谓不精;“寻十余里”,心不可谓不细。而“无迹”二字无情地把读者引入更大的失望和诧异,对石兽下落的关注愈加强烈。经过以上总的搜寻过程的叙述,在僧人和读者的期待中,故事的主人公出场了。我们必须佩服作者的写作技巧,主人公的出现,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使这篇仅三百多字的喻理文章跌宕有致,增加了引人入胜的情趣。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使用人物语言,加强了文章的论辩性;对比,不但可使所塑造的人物相互衬托交映生辉,而且也加强了“喻理”的说服力。 讲学家与老河兵都是笑着发表议论的,然而,两个“笑曰”的前提却不相同。讲学家“设帐寺中”,摆出一副高深渊博的教训人的架势,好个居高临下的气派。老河兵是在众人听罢讲学家的话“服为确论”的情况下笑着发表意见的,这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实践者的笑。再看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和情态。讲学家故弄玄虚,装模作样,他不直接说出石兽的搜找方法,开口便是教训人的语气:“尔辈不能究物理”,何等自负;老河兵却直率真诚:“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开门见山,硬砍实凿,既平和又自信。二人的立论相同,结论却相反。他们都说“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认为“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则认为“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遂反潮流逆上矣。”二人都以反诘结束谈话,讲学家的问:“沿河求之,岂不傎乎?”摇头晃脑故作高深。老河兵的问同样反映出实践者的情态:“求之下流,固 ,求之地中,不更傎乎?”立论有据,理直气壮。 两人谈话后的结论颇耐咀嚼。讲学家言毕“众服为确论”。但没有交待是否按讲学家的理论去指导行动。而在老河兵的谈话之后却说:“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在事实面前,讲学家的“确论”成了不确,老河兵胜利了,不愧为“老河兵”。 运用饱含特色的人物语言,在强烈的对比中,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至此,在叙事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因事说理的任务也完成了。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全而把握事物本质的结论,便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叙事中闪烁的哲理之光,篇末轻轻一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最后这一句反诘之语,诱发人深深的思考。思绪从沧州南寺前的二石兽扩展开去,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