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书
上海曲艺,包括两种概念:
(1)专指钹子书。钹子书产生于上海浦东,又名浦东说书、农民书、唱单片等,因演唱者手持单片钹子而得名。它流行于上海川沙、南汇、奉贤、金山,浙江平湖、嘉兴等地。钹子书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腔具有吟诵风格,因地域和曲调的不同分为“东乡调”与“西乡调”两个支派。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演出形式一般为演员左手持钹、右手执竹签自击节拍演唱,并以醒木、扇子、手帕等道具辅助表演。1949年以后增加了开篇、群唱、表演唱等双档、三个档等形式。传统节目多为说唱因果,讲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较多长篇,代表书目有:《网船过渡》、《英烈》、《珍珠塔》、《玉蜻蜓》等。建国后又创编了不少中短篇如:《翻身乐》、《小二黑结婚》等。
(2)用沪语说唱故事的所有曲种的统称。包括钹子书、锣鼓书、鼓板书、上海评话、上海文书等。锣鼓书原名“太保书”,由上海郊区农村求神之“太卜”活动演变而来。著名演员有王俊发等。传统曲目如:《十二月野花名》、《九更天》、《双玉燕》等。1957年,艺人胡善言创作了现代中篇《打盐局》,从内容到形式有所出新,因而使这一原涉嫌迷信活动的太保书重新引人注目。不久,南汇县文化馆又编演了一些短篇书,因演员自击锣鼓说唱而改名锣鼓书。鼓板书形成并流行于南汇,因用板鼓、檀板为伴奏,自击自唱而得名。鼓板书过去曾也称固板书,因早期的表演要求必需照脚本念唱,表情呆板,字句节奏规整而得此名。20年代鼓板书很盛行,代表艺人有汪竹卿、张金发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曲种已衰亡。1987年,经南汇县文化馆挖掘、整理得以重新演出,传统曲目有《乾隆下江南》、《碧玉杯》、《红娘传书》等。上海评话是于20世纪40年代从钹子书脱胎而出,流行于上海郊区、县,因只说不唱(表),于1979年正式定名为沪书。它受苏州评话影响较深,一人说表,兼说带评,书目以“武书”和长篇为主,题材多取自公案、侠义、神怪、武打等。上海文书为钹子书的另一支,是部分钹子书艺人杂用江南戏曲曲调说唱钹子书书目的一种坐唱表演形式,有丝弦伴奏或演员自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