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沟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沟蚀gully erosion

集中的地表径流(股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入地面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大小沟道的过程。又称沟状侵蚀或线状侵蚀。其土壤流失以推移和挟运为主。按其发生演变过程,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沟道侵蚀等不同阶段。
细沟 见细沟侵蚀。
浅沟 见浅沟侵蚀。
切沟 未经防治的细沟、浅沟、集流洼地、道路或人畜留下的沟槽,在径流不断冲刷下,沟身切入母质层或风化物层,具有明显的沟缘、沟头而形成切沟。切沟的纵断面与斜坡一致,其沟床下切至少在1米以上。切沟由沟头(或沟顶)、沟沿、沟坡、沟底、沟口等几部分组成。沟头多呈跌水状或陡坡状,较大的切沟有一个以上的沟头;沟沿为切沟切入地面后外部轮廓的边缘;沟坡为沟沿与沟底之间的陡峻斜面,其陡峻程度决定着切沟横断面的形状;沟底为切沟的最底部,通常为径流经过的地方,其比降常决定于切沟发育的阶段;沟口为切沟与较大一级水路网的会合处。切沟通常是通过下列某一过程或同时通过几个过程而形成:❶径流(液体和固体)对沟底和沟壁的冲刷及磨损;
❷沟头跌水对土地的切割作用;
❸渗漏、冻融或潜流等引起的重力侵蚀。这些过程互相结合,交替影响,加速沟谷下切、沟坡扩张和溯源侵蚀的进行,使沟身向深、宽、长3个方向发展。切沟发育一般经历下列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为主,纵断面呈台阶状;第二阶段,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坡扩张均甚剧烈;第三阶段,沟头前进及沟底下切作用已甚微弱或基本停止;第四阶段:沟头发展接近分水线,沟底纵坡接近临界侵蚀曲线,沟坡趋向稳定。在黄土区,切沟深度一般为20米上下,深的可达50米左右,对土地蚕食作用极大,使坡面切割破碎,不断丧失可利用土地。南方花岗岩区,切沟常发育成崩岗侵蚀。
冲沟 水流在切沟中进一步集中,下切加深,沟坡向两侧扩展,横断面演变成较稳定的U形,沟底纵断面与原坡面不相一致,上部较陡,下部日益接近平衡断面,这种侵蚀沟称为冲沟,为侵蚀沟发育的后期。沟底下切已趋缓和,但沟头前进和沟坡扩张仍时而进行着。在黄土区,冲沟宽度约为数十米,深度可达几十米至百米间。
沟道侵蚀 或称水路网侵蚀,当切沟或冲沟下端汇入坡面以下的水路网时,即为沟道侵蚀部分。它有相对稳定的沟谷断面,通过较长时期的溯源侵蚀,堤岸或沟壁崩塌,以及沟底冲淘等,塑造成不同的沟道形态。沟壁的扩张,使沟身变宽,其横断面则常由V形向U形和宽凵形发展,沟底线逐渐达到侵蚀基准所控制的沟道自然比降程度。沟道侵蚀过程发展缓慢,在实质上,已属于地质大循环的范畴。
沟谷防治 沟谷治理亦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沟坡绿化和多种工程措施等。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沟道比降,提高侵蚀基准面,从而减缓流速,削弱径流冲刷能力,控制沟谷继续扩展。沟谷治理工程包括沟头防护、谷坊、沟台地、淤地坝、拦沙坝、小水库和护坡、护岸工程等。

沟蚀gully erosion

集中的地表股流不断冲蚀土壤或土体,并切入地面形成大小沟道的侵蚀过程。根据其发生过程可分为细沟、浅沟和切沟、冲沟等不同阶段。当地表径流集中形成股流后,对土壤开始产生冲刷过程,在地面刻画成细小沟纹,便是细沟侵蚀。深度和宽度一般不超过20 cm,常为耕作农具所消除,其横断面常呈“凵”形或“V”形,纵断面大致与坡面平行。细沟侵蚀量主要决定于地面坡度、植被覆盖度以及土壤抗蚀抗冲能力的大小。通常把细沟侵蚀量算在片蚀(即面蚀)量中。浅沟侵蚀的横断面呈圆滑的弧形,纵断面与斜坡面平行,其下切深度一般在0.5~1.0m之间,沟形较稳定,耕犁不能将其消除。在黄土丘陵区,浅沟常呈大致平行的栅状排列,故又称栅状沟。切沟侵蚀是沟蚀发展的严重阶段,通过径流对沟底和沟壁的冲淘磨刷,沟头跌水对土地的切割以及潜流、冻融引起的重力侵蚀作用而形成。沟深在1m以上,深的可达数米,在黄土区可达数十米,沟宽亦达数米、数十米,横断面呈“U”形或“V”形,大的切沟可进一步发育成冲沟。切沟切割地面,形成破碎劣地,对土壤和土地的破坏力极大。

沟蚀

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作用的总称。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沟谷,如浅沟、切沟和冲沟,并促使它们发展演变。


沟蚀

又称“土壤冲刷”。见“地理”中的“沟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