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德
沃尔德(Wald,G. 1906~),美国生理生化学家。由于对视觉生理的研究,特别是阐明了视色素的光化学机制,与格兰尼特和哈特莱恩共获196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沃尔德生于纽约德国移民的家庭。在布鲁克林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后就读于纽约大学,于1927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1932年以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视锐度和亮度辨别的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他作为美国国立研究委员会研究员在国外度过了两年,先是在柏林华伯格的实验室中首次鉴定了视网膜中的维生素A,随后在访问苏黎世大学的卡列尔(Karrer)实验室时完成了这项研究。在国外的最后几个月,他在德国海德堡迈耶霍夫(Meyerhoff)实验室度过,发现了视黄醛(视色素光化学变化的一种中间产物)。1934年他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此后一直在那里任教和从事研究,1948年起担任生物学教授,直至1977年退休。
沃尔德毕生从事视色素(视网膜感光细胞中包含的一种对光敏感的色素)的研究。他不仅首先在视网膜中鉴定了维生素A的存在,而且阐明了视色素的基本结构:所有视色素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维生素A,另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视蛋白。他对视色素受光照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光化学变化的研究,大大加深了对视觉兴奋机理的认识。在后期,他又专注于视网膜锥细胞视色素与人的色盲间关系的研究。
沃尔德195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本国和亚、欧十余所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并曾获多种奖赏,其中包括美国化学学会的Eli Lilly奖,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的Lasker奖和美国眼科学会的Proctor奖。1977年退休后成为哈佛大学的名誉教授。
沃尔德把自己社会活动的目标归纳为:“为孩子们争取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七十年代初,他作为首批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的一员来华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在京沪两地参观了有关研究所和进行了学术交流,作了题为“视觉兴奋的分子基础及色觉”的学术讲演。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的视觉和色谱》(1945)和《视觉兴奋的分子基础》等。
乔治·沃尔德。生物化学家。生于纽约市。1927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3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1948年升为教授。1977年起为名誉教授。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科学基金会生物学与医学分会主席(1954—1956)。长期从事视觉化学和白内障及色盲的研究,阐明纤维细胞在视觉过程中的化学作用,确定红、黄、蓝光敏感的色素以及视网膜中维生素A在形成不同感光色素过程中的作用。为196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