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汾沮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汾沮洳

汾沮洳

《诗经·魏风》篇名。《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朱熹《诗集传》同其说。皆为望文臆解,与诗义不合。闻一多《风诗类钞》谓:“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得诗之要旨。诗三章,章六句。均以女子于汾水边采摘野菜起兴,三章重叠,反复吟咏对意中人的赞美思慕之情。歌者把“美无度”的“彼其之子”与“公族”等贵族官吏相比照,显示出了对重人品轻财势的纯真爱情的追求。诗歌词意明朗,节奏轻快,意绪热烈健康。

☚ 葛屦   园有桃 ☛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这是写一个女子赞美情人的情诗。
 第一章“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写一个女子在汾水旁低洼的地里采野菜。诗人开篇便描绘环境,交代人物: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仲春季节,风和日丽,空气格外清新,汾水潺潺流去,汾水旁一块绿油油的田野里,一位农家姑娘正在低头采莫菜,她边采边寻思着未来的婚事。只两句话,画出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姑娘采菜图。继而她抬头,看见一位漂亮的小伙子,便情不自禁地歌咏起来:“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这四句是说,那个小伙子,美得无法比,与那公路官大不相同。刚一见面,就给她以美好无比的深刻印象。可谓一见倾心,一见鍾情。
 第二章“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她又走到汾水的另一边去采桑。由采莫菜而采桑,从事的工作虽然不同,而小伙子给她的印象却久久难忘。再仔细看去:“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英,花。公行(hang杭),官名,掌管随从国君出行的官。这四句是说,那小伙子美得像朵花,与那公行官大不相同。
 第三章首二句: “彼汾一曲, 言采其蕒。”一曲, 水湾处。 蕒 (xu 续),即泽泻,多年生水草,可入药,叶子也可做蔬菜。她又由采桑转向水湾采泽泻,对小伙子的印象更加深刻,不禁又吟咏道: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公族,掌管国君宗族事务的官。这四句是说,那小伙子美得像美玉一样,与公族官大不相同。
 在姑娘的眼里,小伙子越看越美。初一见面,给她的印象是“美无度”,这还是抽象概括地说他美得无法可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也渐加深入,得出了 “美如英”的结论,像花一样美,这就具体化了,给人以可见可感的印象。继而再加观察,小伙子 “美如玉”了。如果说 “美无度”、“美如英”还只是外貌描写的话,那么“美如玉”则兼写外貌美与心灵美。就外貌来说,他肌肤洁白如玉。就心灵而言,他心灵纯洁如玉。这就把一个既有外貌美,又有心灵美的潇洒漂亮、仪表堂堂的美小伙的形象勾画出来。她之所以反复歌赞他,正是倾心他、热爱他的一种表现。由于深深地爱上了他,她又处处与“公路”、“公行”、“公族”对比,对比之下把那些宫廷官员说得一文不值,无法与小伙子相比,可见她追求的是人才仪表、心灵美好,而不是权势地位、金银财货,从而表现了她纯洁的爱情、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本诗除了重章复沓以叙事抒情外,还采用句子重复的顶真格,诸如“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三句都是重复出现,每一重复内容一变,音韵一转,不仅起到了加深抒发感情的作用,而且使得音韵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情、韵衔接紧凑,起伏跌宕,而又浑然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和音乐效果。

诗经《汾沮洳》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汾沮洳》


叹息贤者隐居,采菜自给。他的才能是超过贵族子弟的。
彼汾沮洳,(一) 那汾水浸润的地带,
言采其莫。(二) 有人在那儿摘莫菜。
彼其之子,他那个人儿呀,
美无度。美得没法来衡量。
美无度,美得没法来衡量,
殊异乎公路。(三) 管公车的官儿哪能比得上。

彼汾一方,那汾水的一方,
言采其桑。有人在那儿采桑。
彼其之子,他那个人儿呀,
美如英。美得象朵花一样。
美如英,美得象朵花一样,
殊异乎公行。管兵车的官儿哪能比得上。

彼汾一曲,那汾水的湾湾里,
言采其。(四) 有人在那儿摘水舃。
彼其之子,他那个人儿呀,
美如玉。美得象块玉一样。
美如玉,美得象块玉一样,
殊异乎公族。(五) 管公族的官儿哪能比得上。


注 释
(一)魏源《诗古微》:“盖欺沮泽之间,有贤者隐居在下,采蔬自给,然其才德实出乎在位公行、公路之上。故曰:虽在下位而自尊。……盖春秋时,晋官,……皆贵游子弟,无材世禄,贤者不得用,用者不必贤也。”
朱熹:“汾,水名。出太原晋阳山西南,入河。沮洳,水浸处下隰之地。”
(二)毛亨:“莫,菜名。”
(三)马瑞辰:“公路,掌路(辂)车,主居守。公行,掌戎车,主从行。……《左传》:‘宦卿之適,以为公族’。”
(四)毛亨:“,水舄也。”
(五)朱熹:“公族,掌公之宗族,晋以卿大夫之適子为之。”

注 音
沮ju炬 洳ru溽 行hang杭 xu续

《诗经》之《汾沮洳》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汾沮洳

 〔原文〕
 彼汾沮洳,
 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
 美无度。
 美无度,
 殊异乎公路。
 (洳、莫、度、路,鱼部。)
 彼汾一方,
 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
 美如英。
 美如英,
 殊异乎公行。
 (方、桑、英、行,阳部。)
 彼汾一曲,
 言采其。
 彼其之子,
 美如玉。
 美如玉,
 殊异乎公族。
 (曲、 、 玉、 族, 侯部。)
 〔译文〕
 在汾水岸边的低湿处,采摘那莫菜。他那个人儿呀,美得无法形容。美得无法形容,管公车的官儿怎能与他相比!
 在汾水岸边的一个地方,采摘养蚕的柔桑。他那个人儿呀,美得跟花一个样。美得跟花一个样,管兵车的官儿没法比得上。
 在汾水的曲岸边,采摘那水舄。他那个人儿呀,美得如同一块晶莹的玉。美得如同一块晶莹的玉,管公族的官儿没法比得上。
 〔评介〕
 《汾沮洳》三章,章六句。关于本诗的主旨,亦众说不一。《诗序》说:“汾沮洳,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这好像是说,诗人因君子勤俭,亲自到汾水边上去采莫、采桑,不成体统,所以作诗刺他。这是和诗的内容不符合的。采者应是在下位的劳动人民。
 王先谦在《集疏》中引《韩诗外传》二说:“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又说: “君子……温乎其仁厚之宽大也,超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这算是接触到了一点诗的内容。可是,以为 “虽在下位”的和“温乎……超乎……”的仍是所谓的君子,不曾注意到采莫采桑者本来就是劳动者,是小人而不是君子。魏源《诗古微》说: “据《外传》之言,盖叹沮泽之间有贤者隐居在下,采蔬自给,然其才德实出乎在位公行、公路之上,故曰虽在下位而自尊,超乎其有以殊于世,盖春秋时晋官皆贵游子弟,无材世禄,贤者不得用,用者不必贤也。《毛诗》因次《葛屦》之下,并以为刺俭,乃以所美为刺,所刺为美。试思 ‘采莫’、 ‘采’, 岂公卿之行?‘如玉’、‘如英’,非褊啬之度。既极道其美,又何言不似贵人气象乎?”王先谦认为“魏说是也”。他们把采莫采桑的人指为贤者,以为居官在位者都是“贵游子弟,无材世禄,贤者不得用,用者不必贤”,这就是进一步接触到本诗的内容了。
 朱熹的 《诗集传》认为本诗“亦刺俭不中礼之诗。”他说“言若此人者,美则美矣,然其俭啬褊急之态,殊不似贵人也。”姚际恒也说诗人“托言采物”以美公族之人。既然此人“俭啬褊急”,为什么还要“美”他呢?说美又说刺,上下的语气是不相连贯的。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本篇为“美俭德也。”认为《诗序》和朱子之说是错误的。他说:“魏君纵勤与俭,断不至亲乎采莫,以失其度。即卿大夫,亦不过于汾水湾环间课农树桑,为子孙计,已足见其为勤俭也。此必公族子姓,各有赐庄,躬亲树畜。诗人于采莫、 采桑、 采之际, 得睹勤劳而叹美之。”此说符合诗意。
 余冠英先生认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他说: “称赞他 ‘如英’ ‘如玉’,美得没法形容,远远胜过了那些贵族的将军们。”这样认为比较确切,当代学者多从此说。诗中写一个女子歌颂一位既勤劳又漂亮的小伙子,说这位男子的品质高尚,才能出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尸位素餐者憎恶的思想感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两句都是先指明小伙子劳动的地点和内容。汾水河畔,环境幽美。在这样地势低湿的环境中辛勤劳动的小伙子,似乎地位卑下,但是他很能干。 既采莫, 又采桑, 也采, 农事种种,样样精通。每章的后四句都是赞美这个勤俭的小伙子,并说他远远地超过那些魏宫官员。“美无度”是说那位采菜人漂亮得没法形容。那么到底美到什么程度呢,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说他“美如英”、“美如玉”。漂亮得简直像一朵鲜花,像一块美玉。这里不仅写出了小伙子正值青春年少,相貌俊美,具有外表美,也夸赞了这位小伙子品德纯洁高尚,具有心灵美。用玉来喻品德,《诗经》中是多见的。如 《卫风·淇奥》的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赞美这个文雅的君子,好像美玉宝石经过了琢磨,更加纯洁,更加美好。“玉不琢,不成器”,喻人要经过磨练、修养,才能养成好的品德。
 本诗在艺术上,除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外,比兴手法运用得也很好。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这首诗各章都是“兴也”。吴闿生也认为开头是起兴。此说尚无确据,只是推论。但用比还是非常明显的,说那个小伙子“美如英”、“美如玉”,以“英”、“玉”来喻人之相貌漂亮、品德高尚。这就更进一步表达了那个女子对她所爱的人的称赞和倾慕。

诗词《汾沮洳》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①汾:水名,在今山西中部。沮洳(ju ru 居入):水旁洼湿之地。莫:野菜名。言:音“焉”,乃也。其:语助词。②公路:与下文的“公行”、“公族”皆为当时官名。公路:掌管国君用车的官。公行:掌管国君卫兵的官。公族:掌管国君宗族事务的官员。③英:鲜花。④(xu 续):水草名。又名泽泻,多生浅水,可作药材,叶亦可食。
 
 【译文】 到那汾河的洼地上,采到莫菜多新鲜。想着我所爱恋的人,他的美无法衡量。他的美无法衡量,和那公路官不一样。到那汾河的斜坡上,采到桑叶多新鲜。想着我所爱恋的人,美如鲜花正绚烂。美如鲜花正绚烂,和那公行官不一般。到那汾河的水湾旁,采到菜多新鲜。想着我所爱恋的人,美如玉石洁无瑕。美如玉石洁无瑕,和那公族不相像。
 
 【集评】 《毛诗序》:“《汾沮洳》,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
 宋·朱熹:“此亦刺俭不中礼之诗。言若此人者,美则美矣,然其俭啬偏急之态.殊不似贵人也。”(《诗集传》卷五)
 清·姚际恒:“此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托言采物而见其人以起兴也。当时公族之人多习为骄贵,不循礼法,故言此子美不可量,殊异乎公路之辈,犹言‘超出流辈’也。正意在末章‘公族’二字。‘公路’、‘公行’亦公族官名,取换韵耳。”(《诗经通论》卷六)
 清·方玉润:“(《汾沮洳》)美俭德也。”“‘殊异’是美词,非刺词,上下文语意方贯。”(《诗经原始》卷六)
 近·吴闿生:“考诗义,沮洳采莫,特借以起兴……非必果有公子于水中采此菜也。序既不得其事实,徒望文说之,殆未足据。……魏默深解此诗,以为叹草泽之贤高乎在位,殊有理致,胜于旧说。”(《诗义会通》卷一)
 近·闻一多:“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陈子展:“言采莫、采桑、采一类之劳动人民具有美材,殊异乎公路、公行、公族一类之贵族世禄子弟。此反映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奴隶要求解放之诗。”(《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歌曲,用笔简括,格调明快,具有民间小调的浓郁色彩。旧说推崇《诗序》说法,以为其旨在“刺俭”,显然流于牵强。闻一多认为其乃“女子思慕男子的诗”,陈子展将其归入普通恋歌类,观诗揣意,应该说是比较契合题旨的。
 全诗以景兴情,融情入景,清新的风光与美好的人物结合得恰到好处:汾河碧波潋滟,野地桑葱郁,女主人公陶醉于大自然和诗意劳动的喜悦中,又怎能不触动美丽的情怀。她边劳动边歌唱,由衷地赞美心上人的“美无度”,赞美他那连贵族官员也黯然失色的隽秀品貌。这里,画面传神与直接抒情交织成篇,朴素自然中有深情绵邈,让人仿佛感受到女主人公那颗热烈纯洁、对美好事物充满爱恋的年轻的心的跳动。同时,清澄明丽的景致也映衬出女子意中人的俊逸丰采,物愈美人愈秀,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重章叠唱也是《汾沮洳》艺术上的主要特点,全篇三章十八句,通过反复陈情,回环迭唱,使赞美之意加深加重,渲染出言之不足、缠绵浓烈的情感氛围,也为诗歌注入一种咏叹不尽的韵味,强化了其倾慕思恋的主题。
汾沮洳

汾沮洳

〔原文〕
彼汾沮洳,
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
美无度。
美无度,
殊异乎公路。
(洳、莫、度、路,鱼部。)
彼汾一方,
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
美如英。
美如英,
殊异乎公行。
(方、桑、英、行,阳部。)
彼汾一曲,
言采其。
彼其之子,
美如玉。
美如玉,
殊异乎公族。
(曲、 、 玉、 族, 侯部。)
〔译文〕
在汾水岸边的低湿处,采摘那莫菜。他那个人儿呀,美得无法形容。美得无法形容,管公车的官儿怎能与他相比!
在汾水岸边的一个地方,采摘养蚕的柔桑。他那个人儿呀,美得跟花一个样。美得跟花一个样,管兵车的官儿没法比得上。
在汾水的曲岸边,采摘那水舄。他那个人儿呀,美得如同一块晶莹的玉。美得如同一块晶莹的玉,管公族的官儿没法比得上。
〔评介〕
《汾沮洳》三章,章六句。关于本诗的主旨,亦众说不一。《诗序》说:“汾沮洳,刺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这好像是说,诗人因君子勤俭,亲自到汾水边上去采莫、采桑,不成体统,所以作诗刺他。这是和诗的内容不符合的。采者应是在下位的劳动人民。
王先谦在《集疏》中引《韩诗外传》二说:“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又说: “君子……温乎其仁厚之宽大也,超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这算是接触到了一点诗的内容。可是,以为 “虽在下位”的和“温乎……超乎……”的仍是所谓的君子,不曾注意到采莫采桑者本来就是劳动者,是小人而不是君子。魏源《诗古微》说: “据《外传》之言,盖叹沮泽之间有贤者隐居在下,采蔬自给,然其才德实出乎在位公行、公路之上,故曰虽在下位而自尊,超乎其有以殊于世,盖春秋时晋官皆贵游子弟,无材世禄,贤者不得用,用者不必贤也。《毛诗》因次《葛屦》之下,并以为刺俭,乃以所美为刺,所刺为美。试思 ‘采莫’、 ‘采’, 岂公卿之行?‘如玉’、‘如英’,非褊啬之度。既极道其美,又何言不似贵人气象乎?”王先谦认为“魏说是也”。他们把采莫采桑的人指为贤者,以为居官在位者都是“贵游子弟,无材世禄,贤者不得用,用者不必贤”,这就是进一步接触到本诗的内容了。
朱熹的 《诗集传》认为本诗“亦刺俭不中礼之诗。”他说“言若此人者,美则美矣,然其俭啬褊急之态,殊不似贵人也。”姚际恒也说诗人“托言采物”以美公族之人。既然此人“俭啬褊急”,为什么还要“美”他呢?说美又说刺,上下的语气是不相连贯的。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本篇为“美俭德也。”认为《诗序》和朱子之说是错误的。他说:“魏君纵勤与俭,断不至亲乎采莫,以失其度。即卿大夫,亦不过于汾水湾环间课农树桑,为子孙计,已足见其为勤俭也。此必公族子姓,各有赐庄,躬亲树畜。诗人于采莫、 采桑、 采之际, 得睹勤劳而叹美之。”此说符合诗意。
余冠英先生认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他说: “称赞他 ‘如英’ ‘如玉’,美得没法形容,远远胜过了那些贵族的将军们。”这样认为比较确切,当代学者多从此说。诗中写一个女子歌颂一位既勤劳又漂亮的小伙子,说这位男子的品质高尚,才能出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尸位素餐者憎恶的思想感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两句都是先指明小伙子劳动的地点和内容。汾水河畔,环境幽美。在这样地势低湿的环境中辛勤劳动的小伙子,似乎地位卑下,但是他很能干。 既采莫, 又采桑, 也采, 农事种种,样样精通。每章的后四句都是赞美这个勤俭的小伙子,并说他远远地超过那些魏宫官员。“美无度”是说那位采菜人漂亮得没法形容。那么到底美到什么程度呢,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说他“美如英”、“美如玉”。漂亮得简直像一朵鲜花,像一块美玉。这里不仅写出了小伙子正值青春年少,相貌俊美,具有外表美,也夸赞了这位小伙子品德纯洁高尚,具有心灵美。用玉来喻品德,《诗经》中是多见的。如 《卫风·淇奥》的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赞美这个文雅的君子,好像美玉宝石经过了琢磨,更加纯洁,更加美好。“玉不琢,不成器”,喻人要经过磨练、修养,才能养成好的品德。
本诗在艺术上,除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外,比兴手法运用得也很好。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这首诗各章都是“兴也”。吴闿生也认为开头是起兴。此说尚无确据,只是推论。但用比还是非常明显的,说那个小伙子“美如英”、“美如玉”,以“英”、“玉”来喻人之相貌漂亮、品德高尚。这就更进一步表达了那个女子对她所爱的人的称赞和倾慕。

☚ 葛屦   园有桃 ☛
000001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