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倍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倍子 【概况】: 异名 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 为绵蚜科动物角倍蚜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等叶上的虫瘿。 原动物 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又名倍蚜、五倍子蚜(通称)。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云:“治肠虚泄痢,熟汤服。”《开宝本草》名百虫仓,谓:“疗齿宣疳 现代多做为收敛固涩药用。 形态 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 有翅型较无翅型体稍大,淡黄褐色至暗绿色。蜡板发达,体被白色蜡粉。 秋季有翅型触角5节,第3节最长,第3~5节的感觉圈数为Ⅲ∶Ⅳ∶Ⅴ=10∶5∶10,环形,宽阔。春季,有翅型的感觉圈数比上记数多。 翅透明,翅痣长,呈镰刀状弯曲。前翅中脉不分枝,基部消失。后翅脉正常。距1节。 无腹管,尾片小,半圆形。 生境与分布 春季五倍子蚜虫在其寄主盐肤木上,产生雌性及雄性无翅幼虫。交配后雌虫产生单性无翅雌虫,即于嫩叶上啄取液汁生活,同时分泌唾液,使叶组织中的淀粉转为单糖,并刺激细胞增生,逐渐形成外壁绿色、内部中空的囊状虫瘿,虫体即藏于其中。虫瘿初呈小球形,以后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囊内雌虫反复进行单性生殖,在虫瘿成熟时囊中仔虫可达4000个以上,并由无翅蚜虫发育成有翅蚜虫,不再取食。 虫瘿外壁此时已转为红色,鞣质含量最高,应及时采收。如果不及时采收,则虫瘿逐渐萎缩以至破裂,有翅成虫飞出,寄生于提灯藓属植物上再胎生幼虫,分泌白蜡状物覆盖虫体,进入越冬,到次年春节发育成有翅胎生雌虫,再飞到盐肤木上产生雌雄无翅幼虫。中国广泛分布。 此外,五倍子原动物还有若干种蚜虫,如:棓蛋蚜M.paitan Tsai et Tang、圆角棓蚜Nurudea sinica Tsai et Tang、棓花蚜N.shiraii Matsumura、红棓花蚜N.rosea Matsumra、小铁枣倍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 et Tang、枣铁倍蚜Kaburagia ensignallis Tsai et Tang、蛋铁倍蚜K.ovogallis Tsaie et Tang、铁花倍蚜Floraphis meitanensis Tsai et Tang等。 角棓蚜或棓蛋牙等的瘿中幼虫亦供药用,名为五倍子内虫,首见于《纲目》。 采集 角倍蚜的虫瘿被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 采得后,入沸水中煎后,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鉴别 性状 ❶ 角倍,又名菱倍、花倍。 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到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mm,内表面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者为佳。 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mm,折断面角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50%乙醇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浓缩,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甲醇-乙酸(49∶9∶4)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5%三氯化铁试液显色,斑点呈蓝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28)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敲开,除去虫垢,杂质,捣碎。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压。 。【化学】: 含五倍子鞣质(Gallotannin)60~77%。五倍子鞣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平均分子量1434,主要组成是五-十-没食子酰葡萄糖(Pentaundecagalloylglucoses),核心结构是1,2,3,4,6-五-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在葡萄糖C-2、C-3和C-4位连有若干缩合没食子酰基[1,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168 [2]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 1982(12)∶2963 【药理】: 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粘膜、溃疡面接触鞣酸后,其表面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有止血功效,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粘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 鞣酸可与若干金属、生物碱或甙类形成不溶物,而用作解毒剂;因其收敛作用而减轻肠道炎症,可用于某种功能性腹泻,鞣质大量时(如过度饮茶)可干扰食物之吸收,但少量时被结合的蛋白质可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重新释出,并无大害,但很大量时可引起刺激、腐蚀、特别是空腹时可致疼痛、呕吐、下泻或便泌。鞣质在体外试验,示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92 。【药性】:性味 酸、涩、寒 ❶ 《开宝本草》:“苦、酸,平。” 归经 肺、大肠、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功效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止血敛汗,收湿敛疮。 主治 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自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皮肤湿烂。 ❶ 《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服,或入丸、散。 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龙骨,治虚劳遗浊。 ❷ 配大黄,治一切肿毒。 ❹ 配青黛,治走马牙疳。 ❺ 配蔓荆子,治风毒上攻头面诸证。 方选和验方 ❶ 玉锁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虚劳遗浊:五倍子180g,白茯苓120g,龙骨60g。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每服40丸,食前盐汤送下,日3服。 ❸ 五倍散(《圣济总录》)治金疮血不止:五倍子,生,为细散,干贴。 ” 每次大便时直肠脱出,经以药物煎水熏洗托上后,旋用此药膏涂搽肛门之四周。又每晚临睡时亦可涂搽1次。” 以新羊毫笔蘸药酒适量涂搽患处,每日早、中、晚各1次。” 前4味药分研细末,再用酽醋熬去水气,约剩三分之一,冷后调入药末,涂患处,每日1次。 ⑾五倍子膏(《中医验方汇选》)治脑后发(俗名砍头疮):五倍子250g,蜈蚣3条,冰片9g,蜂蜜180g,陈醋250g。 将五倍子簸净,炒微黄,蜈蚣焙,与冰片各研细末。 先将蜂蜜炼至滴水成珠,入五倍子末搅成硬膏,再入陈醋化为软膏,凉后,下入蜈蚣、冰片末搅匀即成。 临用时,先用花椒熬水,蘸药棉将患处洗净,然后摊药膏于青布上贴之。每日换1次。 ⑿五倍子枯矾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非交通型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五倍子10g,枯矾10g。加水约300ml,煎半小时,待温,将阴囊放入药液内浸洗,并用纱布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每次使用时均需加温。在用药前先用温水洗净外阴部。 ⒀福建中医药1991;(4):“治小儿口腔炎:五倍子9g,黄连3g。共研为细末,取适量置杯中,加水过药面,白酒1~2滴,放锅中,隔水炖10~15分钟,待冷后,蘸药水涂擦患处。 1日数次。” ⒁福建中医药 1991;(4):“治脱肛:五倍子、煅龙骨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先用2%硼酸水洗净患处,用棉球蘸药水扑于肛门之周围,轻轻按上。” ⒂福建中医药 1991:(4):“治手脚皲裂:五倍子10g,紫草5g。共研为细粉,撒于皲裂周围皮肤上,外用胶布贴住。” ⒃福建中医药 1991:(4):“治上消化道出血:五倍子6g,加水煮至100ml。每日1剂,分3次服。” ⒄《临床验方集锦》:“治脱肛:五倍子12克,煅牡蛎12g,煅龙骨12g,枳实3g,云南白药8g。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与云南白药混匀装瓶备用。 用时先用3%温盐水坐浴,再外涂石蜡油,后将上药粉均匀地薄层撒扑其粘膜面,手法复位后卧床休息1小时。 ” ⒅五倍子膏(江西中医药 1981:(3))治小儿腹泻:五倍子15g,枯矾10g,黄蜡30g。先将五倍子、枯矾研末加入黄蜡溶化,搅拌成膏状,贴于脐眼上,每日1贴。 ⒆复方五倍子散(河南中医 1985:(2))“治口腔溃疡:五倍子15g,青黛、月石各10g,枯矾、冰片各2.5g,珍珠粉1.5g。共研细末,吹患处。 ” ⒇江苏中医 1991;(10):“治阴道炎:五倍子、黄柏、川花椒、地肤子、龙胆草、明矾各20g,木槿皮、土茯苓、蛇床子、百部、苦参、鹤虱、白鲜皮、虎杖各30g。加水3000ml,煮沸15分钟,去渣,用药液坐浴,洗外阴及阴道,1日1次,共用10天。” (21)云南中医杂志 1989;(5):“治带状疱疹:五倍子,紫草,黄连,生石膏,生石灰等份为末,调膏外搽。” (22)江苏医药 中医分册 1979:(3):“治急性菌痢:五倍子2500g,诃子2000g,研粉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 (23)二子散(河南中医 1990;(2))小儿腹泻:车前子3份,五倍子1份,研末混合。4~12个月每次服1g,1日3次,1岁以上者,按每岁1g为基本量递增。 (24)复方五倍子液(河南中医 1987;(4))治疗胃出血:五倍子30g,诃子10g。加水200ml,煎煮至100ml左右,倾出煎液,再加水160ml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再煎至60ml,复加明矾10g,加热溶解后过滤。为延缓鞣酸水解,可加入甘油6ml,制备成棕褐色液体,取上清液储存备用。在内镜观察下紧急止血,若病灶表面有血凝块或污秽物覆盖,可先用活检钳夹干净或注水冲洗后再行喷洒五倍子液。 一般喷洒剂量视出血范围大小而定,常为2~10ml。可先用注射器吸取五倍子液,接上塑料导管,经内镜活检孔插入导管注药于出血区。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泻痢不止:五倍子30g,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30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 夜卧待饥时,干吃2~3个,勿饮茶水。” ” (24)五倍子膏(《中医验方汇选》)治小儿疳疮、口舌诸疮,疼痛或时流涎水:五倍子3g(炒),冰片0.9g,干醋少许。五倍子用砂锅炒黄,加入冰片研为极细末,滴入醋少许调成稀糊,用鸡翎蘸涂患处。 (25)五倍子膏(新医药学杂志1974;(7))治外伤:五倍子500g,炒成深黄色,研细末,加适当醋和蜜(醋蜜等量)调成糊状,敷患处。 (26)浙江中医杂志 1989;(10):“治小儿夜啼:五倍子1.5g,加水80ml。浓煎,于睡前顿服,每日1次。” 。【医药家论述】:❶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五倍子,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子,五味敛而降之。” 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藏器疗肠虚泄利;日华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李时珍谓其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敛固脱之功耳。” 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