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汤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汤饼táng bǐng水煮的面食。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 ![]() ![]() 汤饼〈隐〉宋代市语指煮面。见《绮谈市语·饮食门》。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飯食部 > 麪條 > 湯餅 湯餅 tāngbǐng 亦作“湯䴵”。猶今湯麵。漢魏之時,“餅”爲一切麵食之通稱。以其置於湯中煮而食,故名。始見於漢,盛稱於魏晉。《釋名·釋飲食》:“蒸餅、湯餅、蝎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晉·束皙《餅賦》:“玄冬猛寒,清晨之會……充虚解戰,湯餅爲最。”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容止》:“何平叔(晏)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䴵。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宋·高承《事物紀原·湯餅》:“魏晉之代,世尚食湯餅,今索餅是也。”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飲食》:“《雜記》曰:凡以麫爲食具者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爲燒餅,水淪而食者呼爲湯餅。” 汤饼tāng bǐng宋代市语谓煮面《绮谈市语·饮食门》:“煮面: 汤饼。” 汤饼【同义】总目录 汤饼不托馎飥 汤饼 汤饼指汤饼会。胡鸣玉《订讹杂录》:“生儿三日会客,名曰~。”王闿运《致张文心》:“八月廿日,大儿幸得一子,请报嫂夫人,谢照轿之光,~俟补设耳。” ☚ 梦熊 汤饼筵 ☛ 饼子 饼子饼(~干;~饵;面~;月~;大~;春~;汤~) 饦 餲 餦馄 ☚ 面食 肉 ☛ 面食 面食面(~片;~汤;~筋;~糊;发~;拉~) ☚ 面食、饼子 饼子 ☛ 汤饼 汤饼一种汤煮面食,即汤面条。《魏氏春秋》载,何宴以伏日食汤饼。晋束晳《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新唐书·玄宗王皇后传》载有“生日汤饼”。《唐六典》卷15有“冬月则加造汤饼”的记载。唐刘禹锡《翠微寺有感》:“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一说即馎饦。宋欧阳修《归田录》: “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陆游《岁首书事》自注亦持此说。 ☚ 馒头 索饼 ☛ 汤饼 汤饼汤煮面食。古人最初只把面团擀成饼状,下入锅内,故名“汤饼”。唐时,称“不托”,俗称“馎饦”(参见“馎饦”条)。三国时,有魏文帝曹丕命何晏吃“汤饼”的记载(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因食汤饼时能发汗,故古人认为“玄冬猛寒,清晨之会”之际,“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束皙《饼赋》)。宋以前的“汤饼”,严格地讲不是面条,而是类似后世的片面、汤面。后随水煮无馅食品品种的增多,“汤饼”又泛指各种水煮无馅面食,如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水瀹而食者,皆谓之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馎饦、馄饨、合络、拔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 ☚ 蒸饼 馓子 ☛ 汤饼 汤饼亦称“煮饼”、“汤面”。农历六月伏日,有食汤饼之俗。始于魏晋时期。《语林》 有魏文帝赐大臣何晏热汤饼之事。宗懔《荆楚岁时记》: “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齐高帝好食 “水引面”。伏日食饼之俗,相沿以至明清。《明宫史》:“初伏、中伏、末伏日,也吃过水面。” 过水面即汤饼。清宫中汤面品种繁多,有 “鸡丝汤面”、“什锦汤面”等。其中 “鸡丝汤面” 系用熟鸡肉450克,切成3毫米粗、3厘米长的丝; 备鸡汤5碗,葱花25克; 将面条煮熟后,捞入5个大碗内,然后把鸡丝和葱花撒在面条上,再浇上浇开的鸡汤,用精盐调好口味,即可食用。“什锦汤面” 的原料有鸡丝、海虾、口蘑、竹笋、海米等。系在鸡汤锅里放入香油、酱油和精盐后,即将鸡丝等放锅内煮约5分钟,再把这些物料煮成的什锦汤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平日也有食汤饼者,如唐代称之为不托,俗称馎饦,以及生日有吃汤饼之俗。 ☚ 团圆饼 腊八粥 ☛ 汤饼 汤饼汉代主食之一,即汤煮的面食。其作法不详,后人有多种解释,有人以为后代的面条即起源于汤饼。 ☚ 麦饼 蒸饼 ☛ 汤饼tang bingnoodle soup 汤饼食物品。为水煮的实心面食类,即面片。又称馎饦或不托。因以手擘置汤中,不用掌托,故名。《齐民要术》载其制法是:面和水后做成2寸面断,如大手指形,放水盆中浸,然后用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逐沸煮”即随着水开下锅。汤饼是趁热食之。《太平御览》载:何平叔面白,魏文帝疑其面著粉,特于夏月与热汤饼,使其流汗,观其面是否著粉。汉人崔实嘱咐:距立秋,无食煮饼。 汤饼水煮的面食,如面条之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