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汤姆大伯的小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汤姆大伯的小屋》

《汤姆大伯的小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美]斯陀夫人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51年,作者斯陀夫人(全名哈丽叶特·伊丽莎白·比彻·斯陀,1811—1896)是美国废奴文学的杰出代表。她自幼笃信宗教、爱好神学,成年后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她曾随父亲在辛辛那提生活了18年,那里紧挨南部蓄奴,因而她对黑奴的悲惨生活十分了解。1836年她与神学院教授卡尔文·斯陀结婚,两人都是坚决的废奴主义者。婚后,在丈夫及亲人的鼓励下,她排除重重的家庭拖累,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妥协法案”,法案加重了黑奴的悲惨命运,斯陀夫人决心让人们意识到黑奴的悲惨处境,她说“只要我活着,就要让全国都认识到奴隶制是个最可诅咒的东西”。一年来,斯陀夫人潜心创作,1851年,《汤姆大伯的小屋》开始在《民族时代》连载,1852年单行本问世,一年内便售出30万本。此书披露的事实,震惊了美国社会各阶层,迅速激化了南北矛盾。近代史学家认为《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林肯总统则称斯陀夫人是“写了一本书,发动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至1969年,此书已被译成27种文字,印数在700万册以上。中国早在1901年即由林纾和魏易翻译出文言译本,定名为《黑奴吁天录》。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黄继忠翻译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汤姆是种植园主谢尔贝家的“家生”奴隶。虔诚能干,深得黑奴的尊敬和主人的赏识,主人的儿子乔治也十分喜欢他,称其为汤姆大伯。汤姆与妻子(谢尔贝家的厨娘)及三个孩子住在一间小木屋里,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谢尔贝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奴隶贩子海利逼他拿汤姆及另一个女奴伊丽莎的儿子抵债。伊丽莎碰巧得悉交易内幕,决定逃走。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汤姆夫妇,并委托他们通知她在另一个种植园当黑奴的丈夫乔治·哈里斯。汤姆十分痛苦,但他不愿逃走。

伊丽莎抱着孩子连夜出逃,第二天就到了俄亥俄河边的小村,现在只要过了河,他们就安全了。但河面上尚存大量浮冰,船无法通行,她只得在一个小客店留宿。当她发现海利已带人追到小村,她只得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入睡的孩子飞快跑到河边,以浮冰为桥,一块冰块接着一块冰块地往前跳,磕磕绊绊,摇摇晃晃,鞋掉了,脚被冰碴划破了,但仍奇迹般地一步一个血印地跳到了对岸。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些好心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辗转到达一个保护逃亡奴隶的村庄。不久,乔治也逃了出来,来这里与伊丽莎会合。然后,一起逃到了自由的加拿大。

不肯出逃的汤姆被海利一家人卖往新奥尔良。汤姆在船上救了一个失足落水的女孩伊娃。伊娃的父亲圣克莱亚出于感激买下了汤姆。汤姆在圣克莱亚家当马车夫,与伊娃成了好朋友。但汤姆盼望旧主人能将他赎回去,伊娃就帮他写了封家信。汤姆的妻子收到信后,恳求谢尔贝太太将她租给糖果商,以便攒钱赎回汤姆,谢尔贝太太答应了。

小伊娃不幸夭折,临死前恳求父亲解放汤姆,圣克莱亚答应了。但他却在一天晚上被人刺杀,汤姆又被冷酷的圣克莱亚太太送到奴隶市场拍卖,落到残忍的种植园主雷格里手里。

在雷格里种植园里,奴隶们成年干着沉重的工作,不时还遭监工的鞭抽。一天,汤姆将自己摘的棉花偷偷抓给一生病的女工,被监工发现。当晚,雷格里责令汤姆鞭抽该女工,以惩罚她的“懒惰”,汤姆严辞拒绝,并说自己决不出卖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干这种打人的事。结果,汤姆自己遭了一顿毒打。

一天,两个女奴从种植园逃走。雷格里断定汤姆知道她们的藏身之地,严辞逼问汤姆,汤姆说他知道,但决不会讲出来。结果,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汤姆遭毒打两天之后,乔治·谢尔贝前来赎回汤姆。可是,一切都太迟了,汤姆已危在旦息,但能够在临死前见到乔治,汤姆仍深感宽慰,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愤怒的乔治狠狠地揍了雷格里一拳。

乔治悲伤地掩埋了汤姆。他发誓要竭尽全力从大地上铲除这可诅咒的奴隶制。

乔治回家后不久,便解放了家里的全部黑奴,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份自由证书。并请他们不要忘记汤姆大伯,要关怀汤姆大伯的妻子与孩子们,要牢记他们的自由归功于汤姆。他希望汤姆大伯的小屋能成为这些被解放的奴隶们心中的纪念碑。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7章“母亲的奋斗”。为了不让儿子落到奴隶贩子海利手中,伊丽莎抱着儿子出逃。伊丽莎不顾一切跳过一块块危险的浮冰的场景,感人至深。

对伊丽莎来说,这真是个九死一生的关头。那间房间有一扇小门通往河边。她正在下坡时,海利一眼瞥见了她的背影;他立即翻身下马,大声招呼山姆和安第,像老鹰捕小鸡似地追向前去。在那一刹那间,她恍恍惚惚,脚不着地似地飞跑着,一口气跑到了水边。追兵就在背后,她鼓足全身力气——一个人在生死关头得自神明的那种力气——一声狂号,纵身跃过岸边的湍流,跳上河面的冰块上。这真是铤而走险的一跃——只有疯子或是亡命者才有可能这样做;她跳下河时,海利、山姆和安第都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惊呼起来。

她的脚一落下,底下绿色的大冰块立刻就吱吱作声地摇晃起来;可是她一分钟也不停留,一面尖声狂叫,一面使出全身的劲来,从一块又一块浮冰上跳过去,摔了跤又蹦起来,滑一脚还是向前跳!鞋也掉了——袜子也划破了——所过之处,血迹斑斑;但是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感觉到。最后,仿佛做梦似的,她隐隐约约看见了俄亥俄州的河岸,有一个男人过来扶她上岸。

“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这个女人可真有胆量!”那汉子赌了个咒说。

(选自《汤姆大伯的小屋》,黄继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知名篇章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有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恶人有一种阴森可怕的妖术,能使最慈爱、最神圣的东西变成狰狞可怖的魅影。

阅读指导

斯陀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第一部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仁义之书。

小说的整体布局颇具匠心。全书有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采用穿插轮叙的方式描述了两个黑奴的不同遭遇,对奴役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局。两条线索既独立又交叉。其中一条线围绕伊丽莎及其丈夫乔治·哈里斯展开,他们在厄运将至之际,毅然选择了逃亡,为自己的自由而斗争。经过千难万险,夫妻团聚,在自由的国度过上了幸福而自由的生活。另一线索以汤姆为中心,汤姆因强烈的宗教思想和忠主思想,在面临被卖的时刻放弃逃亡,最终沦为奴隶制的牺牲品,惨不忍睹地死在残暴的种植园主雷格里手下,汤姆的遭遇表明这条委曲求全的道路毫无希望。两条线索对比陈述,再加上精巧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效果强烈,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这部书绝不像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那样是纯粹的政治宣传品,事实上,该书对南方社会的描绘是较为客观的,书中既有残暴的奴隶贩子海利和种植园主雷格里,也有洒脱随和的圣克莱亚和乔治·谢尔贝,并未将南方奴隶主一概模式化、妖魔化。

汤姆是全书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的悲剧性在于他性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他忠厚诚实,能干勤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既得到原主人的赏识,也在黑奴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但他同时又笃信宗教,宗教的影响使他安于命运的摆布,对落在自己身上的不公、不义、不平采取不抵抗主义,刚正不阿与乐天安命这种不协调的混合性格注定他不能摆脱邪恶命运的拨弄。

小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代表着斯陀夫人的最高文学成就。作者饱含感情的笔触和巨大的同情心赋予了作品极强的人道主义色彩和阅读张力。

1853年美国作家乔治·艾肯将其改编为话剧,在美国各地公演,盛况空前,经久不衰。小说后来被译成几十个国家的文字,并被改编成各种语言的剧本演出,对被压迫民族的觉醒产生过影响。小说对奴隶制血淋淋地控诉使之成为美国废奴文学不朽的丰碑。1981年,该书被列为“对改变世界有重要影响”的16部世界名著之一。

阅读建议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通俗易读,引人人胜,极具现实主义小说的批判力量。第11章乔治乔装西班牙人机智出逃写得妙趣横生,第40章汤姆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伴惨遭毒打写得深切哀伤,有独到之处,均可作细读。
汤姆大伯的小屋

《汤姆大伯的小屋》

又译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陀夫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19世纪初期美国的北部已是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南部却是野蛮、黑暗的奴隶制社会。种植园主从非洲贩来大量的黑人,在这里经营奴隶制庄园。由于南北两地不同的制度阻碍了美国社会发展,于是进步的舆论界发起了废奴运动。许多作家也进行了反蓄奴制的创作活动,出现了所谓的 “废奴文学”。其中 《汤姆大伯的小屋》 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汤姆大伯的小屋》 于1851年在 《民族时代》 杂志上连载,1852年出版了单行本。《汤姆大伯的小屋》 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当时的美国南方的黑人还处在残酷的奴隶制统治下。二月里的某日黄昏,寒气袭人。在美国坎特基州的庄园主谢尔比的客厅里,谢尔比正在与奴隶贩子哈利一边喝酒,一边讨价还价做着买卖奴隶的交易。庄园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抵偿债务,谢尔比被迫把忠厚、能干、笃信基督教的黑奴汤姆以及女奴伊莉莎五岁的儿子卖给奴隶贩子哈利。伊利莎偷听到谢尔比与夫人关于卖掉奴隶一事谈话后,吓得面色苍白,浑身颤抖,她决定连夜逃走。她溜回自己的房间,唤醒了小儿子,用头巾将他裹得严严实实,冒着刺骨的寒风,抱着孩子跑到汤姆大伯家报信。汤姆是庄园主谢尔比家里的 “家生” 奴隶,他从小伺候主人,成年后当了总管,对主人一片忠心,大家都管他叫汤姆大伯。他的妻子克罗大婶是谢尔比家的厨娘,他们与孩子一起住在小木屋里。大婶听到这消息后,急着催丈夫也赶快逃跑。可汤姆却说: “要是让老爷倾家荡产还不如把我一个人卖掉的好。” 伊莉莎见汤姆一定不肯走,就嘱托他捎个信给丈夫哈里斯,自己抱着孩子悄悄地走了。她准备渡过俄亥俄河,逃到加拿大去。
伊莉莎抱着孩子,匆匆赶路。在第二天太阳落山之前,她终于来到俄亥俄河边的一个小村子边。初春时节,河床刚刚解冻,上面漂着冰块,船只无法通过,只好寄宿在河边一家小饭店里。伊莉莎心急如焚,一直担心地站在窗前,向外面眺望动静,突然她发现哈利带人骑马追来。这时,前有大河,后有追兵,伊莉莎抱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鼓足全身力气跳到河面一块飘动的冰块上,就这样从一块冰上跳到另一块冰上,绊倒——跳跃——滑溜——再向前跳,她一步一个血脚印,奇迹般地上了岸,逃脱了黑奴贩子的追捕,并得到了好心人的救护,在教友村安顿下来。
伊莉莎的丈夫乔治·哈里斯,是一位精明能干、富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他的主人想用终身苦役来折磨他,降服他。为了摆脱这种苦难的生活,哈里斯决定逃走。他经过精心计划安排,一路上装成西班牙绅士,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地到达了伊莉莎所驻的教友村,与妻子会合了。后来,在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白人的帮助下,夫妻一起逃到了自由的加拿大。此后,哈里斯到法国上了大学,学成后,毅然奔赴非洲,决心为 “一个光明灿烂的非洲大陆” 而奋斗。
可怜的汤姆大伯被奴隶贩子卖往新奥尔良。在船上,汤姆等人被安置在底层甲板上。一个名叫伊娃的名门千金很快与汤姆成了朋友,小伊娃失足掉进河里,汤姆舍命救起了小伊娃。为了报答汤姆的救命之恩,伊娃的父亲从奴隶贩子手里买下了汤姆。新主人是个较开明的奴隶主,对于汤姆来说,现在的处境是再好没有了。由于小伊娃向父亲请求,汤姆的工作就是陪伴伊娃。但汤姆还是非常挂念远方的妻子儿女,于是请小伊娃帮他写封信,克罗大婶接到信后拚命干活攒钱,想为汤姆积攒赎金。
小伊娃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一年的夏天,小伊娃不幸夭折,临死前恳求父亲在她死后解放汤姆,让汤姆获得自由。但非常不幸,小伊娃的父亲不久因劝架被人误伤刺死了。女主人又不愿意解放黑奴,把汤姆送到奴隶市场拍卖,卖给了一个凶残的种植园主雷格里。在种植园里汤姆备受欺凌,过着非人的生活。虽然汤姆对主人是忠心耿耿的,并且安于作奴隶的地位,但他决不干违背良心的事。有一天,汤姆看到一个女奴抱病摘棉花,就把自己口袋的棉花,抓了一些放在这个女奴的口袋里,雷格里知道了,他命令汤姆鞭打这个女奴,汤姆拒绝执行。雷格里咆哮起来说: “《圣经》 里说仆人要服从主人。你是我花了一千二百块钱买来的,难道你不是连灵魂带肉体,全都是我的吗?” 汤姆大声叫道: “我的灵魂不是属于你的! 你没有买下它,你也买不到它!” 后来,有两个奴隶从种植园逃跑了,雷格里怀疑是汤姆帮助他们逃跑的。他把所有的仇恨全集中在汤姆身上,将汤姆毒打了一顿。可汤姆宁死也不愿说,直打得汤姆昏死过去。两天后,谢尔比的儿子小乔治少爷经过几个月寻找,终于找到了汤姆大伯,想要赎回汤姆,可惜太晚了,汤姆大伯很快离开了人间,成为奴隶制度的牺牲品。第二天,在庄园的边界处,乔治少爷找到一个干燥的沙丘,将汤姆埋葬了。他对天发誓: “从今以后,我要尽我毕生的力量,把奴隶制度这种灾难从我们国土上铲除掉!” 回家后,乔治少爷召集全体仆人,把自由证书发给了他们,并说: “我是在汤姆大伯坟前做出这决定的。你们每见到汤姆大伯的小屋,就该联想到你们的自由,让我们永远纪念他吧!” “汤姆大伯”已成为19世纪美国黑奴的象征,而 “汤姆大伯式” 则指没有出息,委屈求全的黑人一味迎合主人的奴才相。
《汤姆大伯的小屋》 通过各种类型的奴隶及奴隶主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南部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压迫、剥削,控诉了蓄奴制的血腥罪恶,激起了美国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极大义愤,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废奴运动。该书两天就售完了五千册,后又加印四万册,也被抢购一空。一年内印行一百多版销售量高达三十多万册,被认为 “世界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事件”。这本书成为美国南北战争重要的导火线,奴隶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林肯总统曾与斯陀夫人见面,他笑着说: “原来你就是那位引起南北战争的可爱的妇人。” 《汤姆大伯的小屋》 还被翻译成各种文字,通行于世。1981年,被列为 “对改变世界有重要影响” 的16部世界名著之一。

☚ 十日谈   嘉莉妹妹 ☛
000064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2: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