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離香草名。又名蘼蕪。《漢書》司馬相如《子虛賦》:“穹窮昌蒲,江離蘪蕪。”《文選》作“茳蘺”。《文選》張衡《思玄賦》:“纗幽蘭之秋華兮,又綴之以江離。”《後漢書》作“江蘺”。 江離離(离)(3次) 香草名。又名芎。多生江边,故名江离。扈~与辟芷兮 又况揭车与~《离》 播~与滋菊兮《章·诵》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江離 江離 jiānglí 亦作“茳蘺”、“江蘺”,亦稱“蘼蕪”、“蘄茝”、“蘪蕪”、“薇蕪”。藻類植物,因其生江中,故名。江蘺科。藻體線形圓柱狀,有紫褐、黄緑諸色,隨環境而異。鮮藻體多汁,乾後軟骨質。基部爲固着器,盤狀,稍收縮,頂端尖細。側枝互生或偏生。始載於先秦典籍。《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爾雅·釋草》:“蘄茝,蘪蕪。”漢·司馬相如《上林賦》:“被以江蘺,糅以蘪蕪。”又《子虚賦》:“茳蘺蘪蕪,諸柘巴苴。”漢·張衡《南都賦》:“其香草,則有薜荔蕙若,薇蕪蓀長。”晉·張華《博物志》卷七:“芎藭苗曰江蘺,根曰芎藭。”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蘼蕪》:“〔釋名〕薇蕪、蘄茝、江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