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隆基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江隆基1905—1966陕西西乡人 江隆基
江隆基
江隆基1905——1966陝西西鄉人,1905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生。1920年考入西安第二中學。1924年秋,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6年入北京大學讀書。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9月,東渡日本,考入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1929年12月,因參加反日示威而被捕,後被逐回國,在上海任中共街道支部書記和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執行委員。1931年3月赴德國,入柏林大學經濟系學習。曾任旅德華僑反帝同盟書記和旅歐華僑同盟書記。1936年11月回國後,以西安綏靖公署政治處上校秘書身份,從事抗日救國民族統一戰綫工作。西安事變後,出任陝西省第二中學校長。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被聘爲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教授。1938年赴延安,先後任陝北公學副教務長,陝北公學關中分校副校長兼教務長。1939年又任華北聯合大學教務長。1942年參加延安整風運動後,被任命為延安大學副校長。抗戰勝利後,任陝甘寧邊區教育廳副廳長。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歷任西安軍事管制委員會教育處處長,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北京大學第一任黨委書記兼副校長,蘭州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曾當選為第一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第一、三届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委員,中共甘肅省委委員。1966年逝世。終年61歲。著有《邊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試論高等學校工作的規律》、《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經驗》等。譯有《對馬克思批判者的批判》、《新經濟學大綱》、《斯大林與紅軍》等。 江隆基 075 江隆基1905—1966教育家。陕西西乡人。1924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翻译《对马克思批判者的批判》,与其兄合译《新经济学大纲》。1929年回国任上海街道党支部书记,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执行委员。1931年去德国柏林大学经济系学习,任旅德华侨反帝同盟书记。1934年回国历任陕西省第二中学校长,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授、陕北公学副教务长、华北联大教务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厅长、西安军管会教育处处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59年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主张关心爱护学生是学生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高校应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劳动者思想感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普通劳动者。提出政治挂帅、教学第一。政治挂帅体现在质的要求上,而不在于量的规定上。生产劳动要为教学服务,目的在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反对“干什么,学什么”的实用主义观点,提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应系统化、理论化。在知识分子政策上强调团结和使用相结合、新老相结合。突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作用,主张有党外人士参加学校领导,调动非党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著有《江隆基教育论文选》。 ☚ 孙铭勋 丁浩川 ☛ 江隆基 江隆基1905~1966陕西西乡人。中共党员。中学时代即投身于革命斗争,参加抗议“九国公约”的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期间,参加和组织革命团体“社会科学研究会”;参加东京银座抗议日本侵华罪行的示威活动; 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语言组和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工作, 并担任社联主席;组织旅德旅欧华侨反帝大同盟并担任书记,开展反帝救国活动。1936年回国, 参加了 “西安事变”。1937年任西安第二中学校长。1938年赴延安,任陕北公学教务长、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兼社会科学部部长,延安大学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厅长。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1959年1月到兰州大学,任党委书记、校长。先后被推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中共甘肃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坚决抵制 “左”倾错误,反对打砸抢惨遭迫害, 含冤去世。1979年5月6日,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正式宣布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毕生从事人民教育事业。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著有《江隆基教育论文选》。 ☚ 黄得贵 雷恩钧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