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原题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一组描写诗人春游赏花的诗,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这组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间。诗人多年以来颠沛流离、啼饥号寒的生活暂告结束,心境比较平静,因而这时诗人能以诗酒自豪,组诗情调比较开朗,虽然不免有孤独之感,但却没有迟暮衰飒之态。
第一首写觅伴寻花赏春而不遇,只好独自寻花玩赏。第二首写初至江边,看到“稠花乱蕊裹江滨”的缭乱春色,不觉精神陡振,尽管身体虚弱,“行步欹危”,想到自己尚堪诗酒,不算衰老,也就坦然了。第三首写经过临江两三家人家,看到红花白花相映的美景,想起“应须美酒送生涯”,才能不辜负骀荡的春光。第四首遥望城市烟花满眼,想象登上高楼,边饮酒边观舞边赏花,将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第五首写诗人行至黄师塔前,感到倦怠,故倚风少憩,看到无主桃花,深浅间杂,任人自赏。第六首写诗人行至黄四娘家,看到繁花似锦,压枝塞路,蝶舞莺啼,惬人胸怀。第七首总结,惜花叹老,希望花慢慢开,人亦慢慢老。七首描写重点和结构布局各不相同,而又在内容上有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黄四娘家花满蹊”,这一首发端既点明诗人的行踪,说明又寻到一户有花的人家,以切牢题意;同时还特别着重写出这里的花填蹊塞径、碍脚碰手、不同于沿途所见到的许多春花。前几首或写花儿姿态的轻盈缭乱(“东望少城花满烟”、“稠花乱蕊裹江滨”),或写花儿颜色的深浅不一(“多事红花映白花”、“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一首如还是从前边写过的角度来写,就显得重复而没有新鲜感了。至此,诗人换了一个角度,专从花儿的繁多来落笔。“花满蹊”三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黄四娘家花事之盛,花儿已开得填满了所有的空隙,而且还隐含着她家花儿品种之多,颜色之全,形状之不一,风姿之妖娆,全胜过他处。
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进一步具体描绘花儿繁多的情景。千朵万朵,以夸张的笔调,极言花儿开得密密麻麻,缀满枝头,犹如天上繁星一样;压枝低,即写枝头累累的花朵,沉甸甸地把花枝都压弯了。杜甫在《春夜喜雨》诗中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名句。但那是从花儿被雨水沾湿而夸张其沉重,这儿是从花枝被花朵压低而夸张其繁盛。真乃异曲同工!
以上两句已将黄四娘家的花事写足, 下面转笔写蝶舞莺啼, 以渲染春光之无处不在。
“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通“流连”, 留滞不舍的意思。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不时翩翩起舞,飞起又复停下,仿佛恋恋不舍。其实,恋恋不舍的何止蝴蝶,难道不包括那“独步寻花”的诗人在内么?
“自在娇莺恰恰啼”,“自在”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之意。“恰恰”,莺啼声。
这首诗语言秾丽,境界优美,情调开朗。刘须溪说:“每诵数过,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复少。”(转引自杨伦《杜诗镜诠》卷八)通篇写景,可是情在其中。诗人受到骀荡春光的熏染,兴致很浓,情绪很好,于是转而再以乐观开朗的心境去观察自然界的花草虫鸟,使这些客观景物注入诗人主观的情愫,极其含蓄精彩地抒写了诗人健康的感情,读后使人产生强烈的美感。
这首七绝的三、四两句是一联工整的对偶句,这种写法弄得不好容易把诗变得呆板、冗弱。但杜甫是组运骈偶句的圣手,他的某些律诗和绝句甚至通篇都用对偶句组成而能不使人感到雕琢的痕迹,倒是两两相对的形象更增加了诗境的美,也更增强了抒情的力量。“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正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这一组诗为杜甫居成都草堂时作,题曰“寻花”,故首首皆写到花。但从整体结构看,第一首是总提“寻花”之故,即所谓“江上彼花恼不彻”。第七首是总说“爱花”之由,即“只恐花尽老相催”。中间五首各取一有花之景,摄入镜头。
此首是写在黄四娘家观花。黄四娘,其人不详。唐时女子之名常呼曰“娘”,“四”是排行。这里花的特点之一是“满蹊”,花开成片,走到哪里哪里有花。特点之二是花密,千朵万朵数不清,密鸦鸦把枝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游戏之蝶,也被这里的花吸引住了,留连枝头。留连还不算,还在花丛中时出时入地飞舞,恋着这一朵,又恋着那一朵,反正不肯离去。“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自在的莺,也被这里的花迷住了,哪儿也不去。一个赛过一个地用心啼鸣,象要把最好的歌贡献给这些花。“恰恰”,有众多密集、紧相连接之意,又表示莺不只一只两只也。王绩《初春》诗: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这两句从蝶、莺落笔,实际上是在写人,把蝶、莺作为有知之物来写,蝶、莺尚爱此处之花如此,何况人乎?此时之诗人,也被此地之花吸引住了,看得出神,赏了这一丛(树)又赏那一丛(树),不只留连不忍去,简直也要放开喉咙高歌,与娇莺一比高低了。
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二)
此亦《竹枝》变调,而“颠狂”二字,乃七首之纲。觅酒伴而不值,所以独步寻花也。其六之妙,在“留连”、“自在”,春光骀荡,又觉恼人。 (王嗣奭《杜臆》卷四)
首作觅伴,次作独寻,次四作遍历有花之处,末章复总发其意而写之。诸绝句中多入方言,益知其仿《竹枝》之体。(黄生《杜诗说》)
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东坡“陌上花开胡蝶飞”,即此派也。(施补华《岘佣说诗》)
此二诗在江畔行吟,不问花之有主无主,逢花便看。黄师塔畔,评量深浅之红;黄四娘家,遍赏万千之朵。少陵诗雄视有唐,本不以绝句擅名,而绝句不事藻饰,有幅巾独步之概。(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