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小说hanwei liuchao xiaoshuo
汉魏六朝时期的小说创作。这个时期中国小说创作处于萌芽阶段。汉以前没有小说的概念,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故事较多的《山海经》、《穆天子传》,实为史地类书,《四库全书》才列入小说家。班固《汉书·艺文志》提出“小说家者流”的概念,著录小说家书15种,大都散佚。只有《青史子》一种残存几条佚文。此外,一些杂史中有些颇富小说意味的描写。现在所能见到的所谓汉人小说,大都是六朝人托名所作,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等。只有《燕丹子》可能是现存唯一比较可靠的汉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才粗具规模。就内容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也称“志人小说”。
汉代以后,道教神仙之说盛行,佛教也逐渐流传,故而道士、佛徒自神其教的鬼神志怪作品很多。除前面提到的托名汉人的几种,还有托名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宋王琰的《冥祥记》、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等。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多记“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保存了一些民间故事,对后世文学戏曲有影响。
魏晋以来,受品评人物的清谈风尚影响,出现了记录人物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较早的有托名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其中《鹔鹴裘》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故事,《王嫱》记王昭君故事,比较生动。纯粹记录人物轶事的小说,有东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梁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但大都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世说新语》,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世族阶层达官名士的言行轶事。选材典型,语言简约,刻画人物风貌栩栩如生。
汉魏六朝小说故事性、虚构性成分以及文采逐渐加重,对后世戏曲小说有深远影响。
汉魏六朝小说
中国萌芽时期的小说。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与寓言故事,最初是以口头文学形式流传,后经文人记述,始得保存下来。现在我们从战国、秦汉的各类著作中还可以找到具有小说特征的文字,例如记载神话传说的《山海经》,一般认为就是由民间流传的故事记录而成的,《穆天子传》则是讲述周穆王驾八匹骏马西游的故事,它是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创作有所发展,其特点是许多有学之士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了。这时期的小说大约可分为两类:
❶写神灵鬼怪的故事或是写神、鬼、人混杂的故事,通称志怪小说。这类小说的作家作品,如托名班固作的《汉武帝故事》、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代刘义庆的《幽明录》、南朝齐代王琰的《冥祥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其中《搜神记》最著名,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以后作过太守、散骑常侍等官职。《搜神记》今存20卷。
❷写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文人学士的言谈举止,也有的是写轶闻逸事和历史故事,通称轶事小说。这类小说的作家作品有魏朝邯郸谆的《笑林》,东晋裴启的《语林》,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南朝梁代沈约的《俗语》,南朝梁代殷芸的《小说》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世说新语》,其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世说新语》共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等36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