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隶 汉隶❶汉代通行的隶书。西汉时笔画较秦隶简省,尚无波磔(捺笔挑势)。东汉时始有波磔,世称“八分”。 ☚ 隶书 八分 ☛ 汉隶 汉隶隶书的一种。郝经《磨崖碑诗》云:“正笔篆玉藏李斯,出笔存锋兼汉隶。”有二义:1.泛称汉代的隶书; 2.专指东汉带有明显波磔的隶书,又称“八分”。元代吾邱衍《学古论》之八《字源七辨》:“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上字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有挑法,………又谓‘八分’。”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卷二十《隶八分考》:“汉人有波之隶,则由隶渐增笔势,其形象八字分布,故曰‘八分’。”由于东汉碑刻上的隶书,风格多恣,笔势生动,而唐人的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因此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与“唐隶”相区别。 ☚ 隶书 草书 ☛ 汉隶汉代通行的隶书,统称汉隶。由于东汉碑刻上的隶书以风格多样、笔势生动为特色,与字多刻板的唐隶有别,故学隶者重东汉碑刻,特称此期各种风格的隶书为“汉隶”,和“唐隶”对称。如《张迁碑》、《史晨碑》所书,俱为汉隶之楷模。元郝经《陵川文集》十二《书磨崖碑后》诗:“正笔篆书藏李斯,出笔存锋兼汉隶。” 汉隶见 “今隶❶”。 汉隶【同义】总目录 八分汉分汉隶 汉隶 汉隶汉代通行的一种字体。参见“隶书”条,“八分”条。 ☚ 八分 草书 ☛ 汉隶 汉隶也叫“今隶”。西汉时期,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波势挑法的隶书。见于简牍上的西汉初期隶书,已开始带有波尾(即末笔带波势);西汉中叶开始出现有点画并且横笔带波磔的隶书,即汉隶。有的著作把王莽天凤二年(公元前15年)的石刻说成开始有点画波尾的隶书(如《各种书体源流浅说》),那是从石刻文字上看的。实际上民间手写带波尾的隶书早已在简牍文字中出现了。 ☚ 睡虎地秦简 今隶 ☛ 汉隶(一)与“秦隶”相对而言,亦称“今隶”。汉代使用的一种字体。参见“隶书”条。(二)与“唐隶”相对而言。唐人的隶书多板滞,而汉碑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点画波尾显明,字体的肥瘦大小、结构运笔变化无穷。后人学隶书多从汉碑,为区别唐隶,故名。 汉隶 汉隶汉代的隶书。西汉时笔画比秦隶简化,但无波磔。东汉碑刻上的隶书,风格多样,笔势生动。而唐人的隶书,比较刻板,称为“唐隶”。因此学隶书者大多重视东汉时期的碑刻,把这一时期不同风格的隶书统称为“汉隶”。后也称其为“八分”。 ☚ 秦书 隶书 ☛ 汉隶 汉隶hanli通行于汉代的一种汉字书体。汉隶是隶书的一种,又是隶书发展的成熟时期和全盛时期(参见“隶书”)。 ☚ 隶书 草书 ☛ 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与“唐隶”对称。详“隶书”。 汉隶han li❶Han script,written form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 汉隶han lisee八分书 (ba fen shu) 汉隶❶汉代隶书的统称。汉代隶书,气韵生动、变化无穷,而唐代隶书较刻板。后世学隶书者重视两汉隶书,为区别于“唐隶”,遂称之为“汉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