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语训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语训诂 030 汉语训诂训诂是以通用的语言解释因时地相隔而晦涩难懂的语言的专门学术; 它以扫除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是一门工具性的学问。汉以前,训、诂分言,诂也作故。《说文解字·言部》曰:“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意即诂是训释古言,也有人引申为推求词的本义;训是说释,或谓说明词的引申义。汉以后逐渐连用,合称训诂、诂训或故训,都指的对词义的解释。训诂以解释词义为己任,或“释古今之异言”,或“通方俗之殊语”。但其内容却远不止此。举凡辨明同字异形和同词异字,标示文章句读和辨正误读,诠释串讲文句大意和讲解篇章结构、阐释文章旨意,以及分析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段,考释名物,指示出典,说明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注明音读,探求词源等,都是训诂的内容。在古代,训诂为的是“通经致用”;在现代,它是继承、发扬、光大祖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不可或缺的利器。训诂的方法极其多样。以形索义,旧称形训,是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来解释字义,从而探究词义的方法。这种方法依傍汉字形与义的统一,对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法创造的汉字均可适用。许慎《说文解字》当是以形索义的典范。因声求义,旧称声训或音训,它利用汉语言文字中因形得音、因音得义的原理和义存乎声、声近义通的现象,寻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寻求本字及推求语源,从而解决古文献中令人难明的词义。比较互证,系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将含有同义、近义及相关义成分的不同语言材料,进行比较寻绎,从而较其异、证其同,以探求和确定词语含义的训诂方法。这种比较互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逻辑的归纳或演绎的运用。此外,在实际生活中亲自观察,以目验订正陈言相因的谬误,以及利用统计的方法取得与某类现象有关的数据,从而说明或验证某种见解和观念,都是训诂的重要方法。汉语训诂,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先秦,兴盛于两汉。《尔雅》、《方言》、《释名》和《说文解字》代表了汉以前训诂学的辉煌成果。魏晋隋唐时期,训诂逐渐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以后,开始轻考据,重义理,有人更大胆怀疑古代经传,时创新义,对训诂颇有影响。元明时期,训诂不被重视,渐趋衰落;但有清以后,朴学大兴,一大批学者讲究求实,反对虚妄,其方法又比较科学,成就远超前代,遂使训诂走上新的高峰。 ☚ 训诂 通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