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文学史纲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文学史纲要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著作。今人鲁迅著。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考入矿路学堂。1902年赴日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2年到教育部任佥事,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6年离京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定居,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工作和各种革命活动。1936年10月 19日病逝。鲁迅是现代伟大作家,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其中对辞赋研究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中的广泛引用、摹仿。如“骚体”《祭书神文》,要“狂诵《离骚》兮为君娱”。再如《自题小像》、《无题》、《悼丁君》、《湘灵歌》等,并将《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节文字作为小说集《彷徨》扉页的题辞,可见对楚辞的体会之深与继承之迹。二、学术评判。鲁迅在其学术著作中,大量评价赋家赋作,仅先秦两汉时代,所评作家即有荀子、屈原、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蔡邕等;在有关杂文和讲演中,还评价过“三曹”、“嵇阮”、祢衡、陶渊明等等。1926年撰就的《汉文学史纲要》原为鲁迅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其中第四篇题为《屈原与宋玉》,专论楚辞,颇多精辟之见,为学界广为引用、申说。鲁迅认为,战国之世,庄子以文辞陵斩诸子,在韵言则有屈原《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之得名,源于“以原楚产”与后人仿效;《离骚》作于“在湘沅之间”的九年内,“申纾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九章》九篇,皆为屈原所作;《九歌》在俗歌俚句的基础上由屈原加工、创作而成。对于“风骚”异同,鲁迅亦有独见,认为《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实则《离骚》之异于《诗》者,特在形式藻采之间耳”。鲁迅认为宋玉作《九辩》、《招魂》,谓《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又,本书《司马相如与司马迁》论及司马相如赋。首先,鲁迅肯定司马相如完成了汉赋这一文章体裁,即扬雄所谓“贾谊升堂,相如入室”;其次,鲁迅肯定司马相如在“入室”过程中,“不师故辙”、“独变其体”,“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因而达到了“广博阔丽,卓绝汉代”的高度;最后,鲁迅认为,司马相如的赋,尽管“托辞讽谏,于游猎信谗之事,皆有微辞”,但“微辞”、“讽谏”的目的,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可见鲁迅对司马相如赋的内容与艺术的评价有别,更多的是肯定其文体、艺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十卷,1957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第八卷。 ☚ 汉赋通论 汉魏六朝辞赋 ☛ 《汉文学史纲要》han wen xue shi gang yao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鲁迅 (Lu Xu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