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宫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宫秋 汉宫秋杂剧剧本。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马致远作。据《后汉书·南匈奴传》和《西京杂记》所载王昭君故事改编,但多所虚构。写汉元帝为匈奴所胁迫,不得已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昭君至黑龙江番汉交界处投江自杀。昭君死后,元帝思念成梦,愁苦不堪。作品细致地表现汉元帝同昭君分离的痛苦和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通过元帝之口痛斥文武百官的怯懦无能。风格慷慨悲凉、幽怨缠绵。剧本后半部描写汉元帝悲哀苦闷之情的曲词,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颂。作者置身异族统治的元代,在情节处理上有意改动史实,显有寓意。明传奇《和戎记》、杂剧《昭君出塞》等,题材与此相同,但都以描写昭君为主。 ☚ 单刀会 西厢记 ☛ 汉宫秋 汉宫秋全名《孤雁汉宫秋》或《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马致远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四折一楔子。剧写汉元帝命毛延寿广选天下美女入宫,并画图像,以备召幸。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贿赂毛延寿,毛延寿便故意将王昭君画丑,使她得不到召幸。一日,元帝循琵琶声寻见王昭君,二人情爱甚笃。毛延寿畏罪逃跑,把王昭君的美人图献给匈奴单于,并挑唆单于前来索要王昭君。单于果然带兵前来,由于朝中无人可以领兵退敌,汉元帝只好忍痛应允。王昭君出发时,汉元帝在灞陵桥为她饯行,恋恋不舍。王昭君行至番汉交界处投河而死。单于也因此将毛延寿送回汉朝。深秋,汉元帝在宫中供赏王昭君图像,梦中与她相会,醒来听见孤雁哀鸣,倍添惆怅,乃杀死毛延寿,祭奠昭君。《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的上乘作品。它取材于汉代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及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都有记载,历代诗词中也多涉及。马致远借用历史题材,进行了较大的改造,使其间汉朝内廷的矛盾与番汉两国的外部矛盾相互交错,爱情破灭与家国之恨相互交织,融为一体。《汉宫秋》今存《古名家杂剧》本、《古杂剧》本、《元曲选》本和《酹江集》本。 ☚ 陈抟高卧 岳阳楼 ☛ 汉宫秋马致远 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鸳鸯煞]我煞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伙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以昭君出塞为内容的历史剧,末本(由男主人公汉元帝主唱)。第三折以前的主要关目是:匈奴呼韩邪单于控甲十万,欲向汉朝请公主为妻。汉元帝嫌后宫寂寞,中大夫毛延寿乘机取旨广选天下美女。毛延寿乘选美之机,大受贿赂。入选秀女王嫱拒绝毛延寿勒索,被毛点破图形,发入冷宫,寂寞中弹琴自娱,邂逅汉元帝,汉元帝下令捉拿毛延寿。毛延寿畏罪逃往匈奴,向番王献昭君图。匈奴大军压境,派使臣索求王嫱。汉廷众臣贪生怕死,请元帝割爱,王嫱为息刀兵,自请和番。汉元帝为王嫱送行,二人依依惜别。王嫱行至番汉交界处,投水而死。 本折剧历来脍炙人口,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唱歌词的抒情性和意境美。马致远以诗笔写剧,昭君下场后,汉元帝下场前的几段唱词尤为出色,完全可比美于《长恨歌》相关的段落。〔梅花酒〕、〔收江南〕两曲,展开了王嫱“部从入穷荒”、元帝“銮舆返咸阳”——两幅迥然不同的风光,一样凄凉寂寞的心境。在元帝的想象中,那深秋的塞外原野是如此悲凉,草枯而兔肥,是狩猎的季节,那褪了毛的狗儿、扛着红缨枪的猎户、慢腾腾负载着行装、干粮的车马、围猎的场面,这一切与从事农业耕作的中原景象,是多么的不同!王嫱这一路将感何如之?紧接着用一组对句“她她她,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完成了空间的转换(画面的切换)。乃是元帝在尚书的不断催促下,又想象他自己返回汉宫,经咸阳、而宫墙、而回廊、而椒房,逐处将有的“人去楼空”、不胜凄凉之感。这一段全由三字短句组成,从“返咸阳,过宫墙”起,一连八个三字联,都是用每一联的下个分句,做起下一联的上个分句,上下勾连,回肠荡气,音节既急促(这是由三字句群造成的)、又舒缓(这是由顶真辞格拉长的);通过空间的转换,同时表现时间的推移(由天色晚到月昏黄,到夜生凉等等),同时又有环境气氛的渲染(如泣寒螀、绿纱窗等,颇有唐人诗意),总是恰如其份地表现了汉元帝痛定思痛,当明妃去后,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刍自己的寂寞、凄凉、哀怨和悔恨。此外,返、过、绕、近等动词的选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心理上的细腻感受和不同建筑物自身的特点。最是本剧的绝妙好辞,可比美《长恨歌》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一大段描写。 〔鸳鸯煞〕写元帝从想象中清醒过来,原来“伫立多时,徘徊半晌”,只听得南飞的北雁叫声嘹亮,只看到一片放牧的牛羊,还仿佛听得到载着王嫱而去的毡车在半坡里响。 此三曲一气呵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意境悲壮高远,情思缠绵悱恻,突出而成功地采用了顶真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主人公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元杂剧的诗剧本质。 《汉宫秋》《汉宫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杂剧13种,今存7种,而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影响最大。关汉卿有《汉元帝哭昭君》杂剧(今佚),从剧名看,马剧当是与关剧题材相同且内容相似的作品。《汉宫秋》虽取材于西汉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但不受其拘挛,而是结合元代民族压迫比较严酷的现实,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情节变动较大。全剧情节是:毛延寿在为汉元帝选宫女时向王昭君索贿不得,便在她画像上点了些“破绽”,使她被打入冷宫。后元帝偶然得见昭君,两情相好。毛延寿畏罪逃入匈奴,挑动呼韩邪单于率兵强索昭君。元帝见文臣武将束手无策,只得将昭君送给匈奴和亲。而昭君在汉番交界处投江而死。匈奴绑送毛延寿,复与汉朝通好。剧本第四折(最后一折)写昭君离宫后元帝在汉宫秋夜思念昭君入梦,醒后听到孤雁哀鸣,故取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剧本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一事件。作者对元帝即同情又批判。剧中元帝斥责群臣:“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联系当时现实,这正是对金宋亡国之臣的批判。全剧文词华美,抒情意味浓厚,最著名的是元帝送别昭君后唱的几支曲子〔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催人泪下。马致远擅悲剧性抒情,情调凄凉、悲愤,曲词典雅清丽,功力很深。这在《汉宫秋》中得到集中体现。明清戏曲中同题材作品甚多,都不同程度地受该剧的影响,但总的成就都不如《汉宫秋》。其中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仅一折)是较好作品,至今仍在各地舞台上演出。今人郭沫若和曹禺有同名话剧《王昭君》,郭剧对元帝和毛延寿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曹剧则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再现历史,表现民族友好的主题。 《汉宫秋》有《元曲选》万历博古堂刻本,《古杂剧》万历顾曲斋刻本等。解放后,顾肇仓选注的《元人杂剧选》收入该剧。 汉宫秋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多年生草本 > 剪秋羅 > 漢宮秋 漢宮秋 hàngōngqiū “剪秋羅”之别名。 汉宫秋hàn gōng qiū旧时卖花行谓剪秋纱花。《切口·卖花》:“汉宫秋: 剪秋纱也。”语本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剧,剧中描写到汉元帝秋夜思念出塞的昭君情景。 草本花 草本花丁香:百结 素客 情客 丁香花 ☚ 木本花 各时开的花 ☛ 汉宫秋全称《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戏曲剧本。元马致远(?—1324?)撰。四折。致远,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浙江省务提举,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杂剧十六种,七种传世。又善长散曲,著有《东篱乐府》。此剧依《西京杂记》中昭君出塞故事而作。以塞北草原秋夜穹庐中匈奴王独白开场,引出毛延寿、汉元帝于选妃中出现之故事情节。元帝下诏按图选妃,毛延寿趁机勒索,美女王嫱无钱行贿而被歪曲形象,一度打入冷宫。元帝偶见嫱美貌超群,迷恋不已,迁怒延寿,传旨斩首。延寿施计逃至匈奴,献美人图,匈奴王按图索嫱,导致昭君(即王嫱)出塞和亲,于途中投黑水身亡。因元帝思念,昭君入梦,醒而忽听孤雁悲鸣。以两国议和,匈奴王斩延寿,汉宫廷犒赏来使结束。故事结尾与正史有出入。此为致远代表作,文辞雅丽,情节悲凉。有脉望馆校刻《古名家杂剧》本。臧晋叔编《元曲选》刻本等。另有英、日文译本。陈键《马致远和他的〈汉宫秋>》 (《江苏戏剧》1982、 2、22)等可供参考。 《汉宫秋》杂剧剧本。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前33)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见于《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元代之前,运用这一题材的作品,已不少见,但所表达的思想意义不出以下两个方面:或同情“红颜薄命”,或“感叹昭君离国出塞”。马致远破前人之窠臼,使此剧在描写汉元帝与王昭君爱情的同时,着重突出了王昭君的爱国感情。昭君在灞桥“留下汉家衣”,在番汉交界地举杯向南浇奠后投江,不入番境等,正是这一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剧中描绘汉元帝思念昭君入梦,醒后听到孤雁哀鸣,与白朴的《梧桐雨》异曲同工。 汉宫秋 汉宫秋元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的简称。剧情是: 汉元帝派画师毛延寿选天下美女。王昭君虽美貌,但不肯贿赂毛氏,毛怀恨,将美人图点破,昭君被打入冷宫。昭君夜弹琵琶,被汉元帝听到,由此得宠。毛延寿为避杀身之祸,携美人图逃入匈奴,挑唆单于发动战争。为息兵刀,元帝只好答应昭君和番,并亲自到灞桥为昭君饯别,昭君行至黑龙江番汉交界处,投江而死。元帝回宫后,对着昭君画像长吁短叹,日夜思念,并梦见昭君来会,几声秋雁,使元帝梦回。《汉宫秋》是元代优秀的历史剧,主题深刻,对后世影响较大。 ☚ 陈抟高卧 青衫泪 ☛ 汉宫秋 汉宫秋元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的简称。剧情是: 汉元帝派画师毛延寿选天下美女。王昭君虽美貌,但不肯贿赂毛氏,毛怀恨,将美人图点破,昭君被打入冷宫。昭君夜弹琵琶,被汉元帝听到,由此得宠。毛延寿为避杀身之祸,携美人图逃入匈奴,挑唆单于发动战争。为息兵刀,元帝只好答应昭君和番,并亲自到灞桥为昭君饯别,昭君行至黑龙江番汉交界处,投江而死。元帝回宫后,对着昭君画像长吁短叹,日夜思念,并梦见昭君来会,几声秋雁,使元帝梦回。《汉宫秋》是元代优秀的历史剧,主题深刻,对后世影响较大。 ☚ 陈抟高卧 青衫泪 ☛ 汉宫秋 059 汉宫秋元杂剧。马致远撰。全名《破幽梦孤燕汉宫秋》,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汉元帝命毛延寿遍行天下访寻美女,延寿果然访得绝世美人王嫱(字昭君)。但延寿因王家不肯出钱嘱买他,就将美人图画上些缺欠。元帝因此不曾留意到她。某夜,元帝听到幽闷的琵琶曲,方见到昭君并大为宠幸。延寿见事情败露,逃入匈奴并献上昭君画像。单于以大兴干戈要挟元帝献出昭君。元帝大惊,文武群臣无策,只得送昭君出塞。昭君行至边界,遂投黑龙江而死。单于因祸起延寿,遂将他送还汉廷治罪。《汉宫秋》既不拘泥史实,也不落前人窠臼。它着重写元帝与昭君的爱情,突出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同时批判了群臣的无能。第四折写元帝秋夜思念昭君,与《梧桐雨》异曲同工。 ☚ 墙头马上 西厢记 ☛ 汉宫秋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剧本。元马致远作。明清以来有多种刊本,以《元曲本》较流行。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剧本着重刻画了将相的怯懦自私,对元帝则予以同情,描写他同昭君分离时的痛苦,最后以元帝思念昭君入梦,醒后听到孤燕哀鸣为结。剧本后半部分描写汉元帝悲哀苦闷心境的曲词,历来为文学评论家所称颂。明传奇《和戎记》、杂剧《昭君出塞》等,题材与此相同。但都以描写昭君为主。 ☚ 李逵负荆 荐福碑 ☛ 汉宫秋 汉宫秋❶古琴曲。又称《秋扇吟》。传为汉代著名文史学家班固之妹班婕妤 (又称曹大家) 所作。全曲旋律哀婉曲折,如泣如诉。似以表达她失宠于汉成帝,在长信宫侍奉皇太后的幽怨之情。明代琴师多能弹奏此曲。今传琴谱,则分为八至十三段不等。后人又曾作有同名之筝曲、琵琶曲及二胡曲等,其表现之主题,则大同小异。 ☚ 相和三调 乐府 ☛ 汉宫秋 《汉宫秋》元杂剧剧本,全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元人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故事演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与史实并不相符。据 《汉书 ·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所载,西汉竟宁元年(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赐匈奴呼韩邪单干,以增强汉、匈民族团结,昭君因积怨自愿出塞,而元帝发现其容貌美丽,后悔莫及。因昭君在汉宫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历代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大都给她以同情。其故事在流传中不断被增饰,也渐成为民间说唱文艺的题材。马致远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不拘泥史实,对故事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创造。《汉宫秋》讲的是汉元帝时国势衰弱,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成,便点破昭君画像使其被打入冷宫。后昭君夜弹琵琶得见元帝,诉之原委。元帝欲杀毛延寿。毛延寿叛国献昭君像于单于。单于遣使索要昭君,并威胁要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闻知,情愿出塞,以息刀兵。元帝亲到灞桥为之饯别。行至黑龙江汉匈交界处,昭君借酒向南浇奠,随即投江而死。元帝回宫日夜思念,梦见昭君来会,几声秋雁,使元帝梦回。经马致远的改写,昭君故事被赋予了新的主题。昭君为汉室江山,被迫出塞和番,临行前留下汉家衣裳,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杀,突出了她崇高的气节和对祖国深沉的感情。这出杂剧的产生和流传,是元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在戏曲舞台上的曲折反映,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倾向,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剧中汉元帝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可看作是对金、宋之国之臣的批判。在剧中昭君虽不是主唱角色,却塑造得光彩动人,成为明清时代有些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据。《汉宫秋》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结构紧凑,抒情色彩浓烈,全剧的基调是悲凉、感伤的,曲词苍凉幽邈,典雅清丽,第三折里〔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诸曲,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缠绵往复地咏叹,都写得感人至深,为历代读者推崇和喜爱。 ☚ 琵琶记 长生殿 ☛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剧本。元马致远作。写西汉元帝受匈奴胁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一反传统描写昭君的作品,以元帝和昭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着重谴责了怯懦自私的文臣武将。曲词文采斐然。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汉宫秋 《汉宫秋》杂剧剧本。全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马致远作。写西汉时王嫱 (昭君)被选入宫,因不肯向使臣毛延寿行贿,被将图像丑化,因而入宫后不被召见。一日她弹琵琶遣闷,被汉元帝撞见,大加宠幸。毛延寿避罪逃到匈奴,挑唆单于王指名索要昭君,并派大兵压境,汉元帝无奈,只好与昭君在灞陵桥饯别。昭君在番汉交界处投水自杀,单于王将毛延寿送回汉朝惩罚。汉元帝挂起昭君像供赏,梦中相会,醒来听见孤雁哀鸣,更添愁闷。它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取材于史书,却并不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作者赋予这一故事以新的主题内涵,它是作者生活的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王昭君在剧中虽不是主唱脚色,但被塑造得相当成功,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作为一个抗争的形象出现,她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成为明清时代有些戏曲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据。作品第四折人去楼空,元帝独寝宫中,梦萦昭君,却被孤雁悲鸣惊醒,倍增伤感,在反复吟叹中抒发他的满腔愁绪。这与白朴《梧桐雨》 第四折的情调和手法颇其相类,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作者情怀,又各具特点,传为绝唱。有 《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 本等。同题材作品有明传奇《和戎记》、陈与郊杂剧 《昭君出塞》等,都以描写昭君为主。 ☚ 西厢记 柳毅传书 ☛ 汉宫秋 《汉宫秋》杂剧剧本。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马致远作。写西汉时王嫱(昭君)被选人宫,因不肯向使臣毛延寿行贿,被将图像丑化,因而入宫后不被召见。一日她弹琵琶遣闷,被汉元帝撞见,大加宠幸。毛延寿避罪逃到匈奴,挑唆单于王指名索要昭君,并派大兵压境,汉元帝无奈,只好与昭君在灞陵桥饯别。昭君在番汉交界处投水自杀,单于王将毛延寿送回汉朝惩罚。汉元帝挂起昭君像供赏,梦中相会,醒来听见孤雁哀鸣,更添愁闷。它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取材于史书,却并不囿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作者赋予这一故事以新的主题内涵,它是作者生活的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王昭君在剧中虽不是主唱角色,但被塑造得相当成功,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作为一个抗争的形象出现,她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成为明清时代有些戏曲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据。作品第四折人去楼空,元帝独寝宫中,梦萦昭君,却被孤雁悲鸣惊醒,倍增伤感,在反复吟叹中抒发他的满腔愁绪。这与白朴《梧桐雨》第四折的情调和手法颇其相类,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作者情怀,又各具特点,传为绝唱。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等。同题材作品有明传奇《和戎记》、陈与郊杂剧《昭君出塞》等,都以描写昭君为主。 ☚ 西厢记 柳毅传书 ☛ 《汉宫秋》han gong qiuAutumn in the Han Palace→马致远 (Ma Zhiyu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