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汉字源流︱代序——為《漢字源流》一書而作 代序——為《漢字源流》一書而作 南京農業大學一位名教授藍之中先生再三敦促我給《漢字源流》一書作序。作為第一讀者,實在感慨萬千,現謹表敘一二,以饗世人。 (一) 書之定位 一說與《說文解字》媲美,可稱謂《新〈說文解字〉》。 又一說比《說文解字》還勝一籌。此話也不無道理。細究起來,作者花了三四十年的“心血”,博覽群書,旁征博引,不辭辛勞,追底溯源,尋覓字根,衍生出“返還字”“派生字”等,論其方法之玄妙,真可謂“別具匠心”“獨樹一幟”耳! (二) 寫作理念 宗旨一:他遵循 唐劉禹錫· 浪淘沙“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古訓,身體力行、勤謹耕耘,終於“蒼天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成果豐碩累累。這是何等的光輝,何等的榮耀啊! 宗旨二:他遵循竺可楨老校長的教誨:辦學思想—— (1) “通才教育”。各有專精,文理兼通,博學旁通,思想開闊,擔當大任。 在這一點上,作者原本是浙江大學學生,1952年院系調整到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留校後又被送到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從名師謝大任教授學習拉丁語,返校後所攻專業是畜牧獸醫學院的解剖學和拉丁語,他曾以60個拉丁語動詞詞根找到并剖析了4000個以上的英語詞彙,寫成了《英語四千單詞百日通》,在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一而再,再而三,先後發行了80餘萬冊。朱培仁教授為之首肯,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研究英語構詞,並獲得成功,為什麼不研究研究漢字的構字法”,并指點從許慎的《說文解字》開始學習。進而學習甲骨文和金文。受朱培仁老師的指點,作者由英語轉向對母語的探究,撰寫了《五千漢字百日通》(江蘇科技出版社, 2011年出版)和《漢字源流》。 (2) “普及為了提高,提高在於普及” 史量才先生有句名言:“國有國格,家有家格,人有人格。” 魯迅先生是最為注重和研究人格、人品的了,君不見,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副至理名言的對聯之深切含義嗎? 如是說,人格、人品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把《漢字源流》定格為“普及篇”,充分表明他為人品格是非常“恭謹自謙”的,並不滿足既有成就,更在乎為後來進取者深化研究創設條件、讓其智慧充分發揮創新才能的時機。這正是“普及為了提高,提高在於普及”的旨意所在。點滴體會 談及“博覽群書,旁徵博引” 一、 試就漢字源流(一)的“敖”字,以示範例。 作者十分詳盡敘說了“敖”為字根,引申了一連串“返還字”“派生字”……舉一反三,往下即可以此類推! 二、 中國象形文字演變簡介 (1) 甲骨文——系殷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內容多為占卜的記錄,現在的漢字,就此演變而來。 (2) 鐘鼎文(金文)——系指周、秦、漢鑄成或刻于銅器上的文字。始由甲骨文演變而成。 (3) 大篆——周時由金文演變而成。 (4) 小篆——秦時由大篆而演成。 (5) 隸書——漢時由篆字簡化而來。 (6) 楷書——漢時由隸書演成,稱謂“正楷”。為漢族人使用至今,相對於少數民族文字,簡稱漢文。 *商代因盤庚遷都于殷後,而稱之,約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 三、 人物和非人物简介 1. 人物的 作者在《漢字源流》(一)(二)章節中所引古今重要人物的名篇名事實在非常之多。古的暫且不論,僅就現代年輕人熟知認可的,如魯迅的雜文《彷徨·在酒樓上》《且介亭雜文二集· 再論“文人相輕”》及《書信集·致曹靖華》等;瞿秋白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鄒韜奮的《抗戰以來》:郭沫若的《洪波集》;巴金的《探索集·灌輸與宣傳》;老舍的《駱駝祥子》:田漢、冼星海的《黃河在咆哮》之歌;楊朔的《三千里江山》、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裡》;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登記》《傳家寶》;周立波的《牛》;張天民的《路考》;以及陳毅的《贈緬甸友人》等。還有孫中山先生的《民報發刊詞》。 2. 非人物的 《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四大名著外,還有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俠客》、劉鶚的《老殘遊記》、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汝珍的《鏡花緣》。 農書方面,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作鼓及種棗》;明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非人物方面,尚有細到地方的一些瑣碎小事;如第九頁的“淞江”——水名,發源于太湖,東流至上海市,與黃浦江合流入海,亦稱吳淞江、蘇州河;第十四頁的“笆斗山”位於南京長江邊上;第十四頁的武漢民歌《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背笆斗,一背背到大橋頭。” 至此,就不再贅述了。總之,作者著實是“博覽群書,旁徵博引”的,以上種種,只不過是列舉事例,佐證罷了! 至於“古代”的一些典籍和人物就不亞於“近現代”的了。 (一) 《詩經》《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先秦諸子百家”等等,諸如“經、史、子、集”。 說到底,作者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并找到281個假借字,假借字是古人在造字時對無法象形的“虛詞”借現成的“象形字”一用,用後加偏旁返還,如“其,像簸箕形”還過來的是“箕,篾子編的”,由此,產生大量派生字,此舉避免漢字走上拼音化。合情合理,而且是世界獨一無二。《漢字源流》一书使得在認知漢字時,生動有趣,舉一反三,幫助記憶。 曾問之:“還會有續篇嗎?”他謙言成書後,又發現了十多個假借字,今書已定稿,無法加入,有待再版補入。 撰寫匆匆,草成此篇,為之作序,不當之處,謹請賜教。 學弟、學妹: 吳佩琳 馬萬明 劉惠吉 王思明 王 恬 李廣宏 李 群 李 瑩(女) 何紅中 羌 建 羌金鳳(女) 施忠誠 劉興林 黃賢金 吳志強2018年4月8日 |
☚ 汉字源流︱一目了然[1] 汉字源流︱前言 ☛ 0001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