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汉字揆初︱附錄 附錄 有關掃除文盲的一段回憶 ——歷史證明:簡化字與掃除文盲沒多大關係 前不久,見人民網以《專家激辯簡繁體字:現在廢除簡化字不得人心》為題,報導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專家江藍生先生的談話,隨後又披覽了著名學者劉丰杰先生《專家江藍生論漢字繁簡令人驚憂》(又名《别讓漢字成為“馬路拉鎖”》)的文章,從而鉤起了我對上世紀掃除文盲史實的一段回憶。 我國掃除文盲工作是從1952年開始的。這年9月13日,中央首次發出了《關於推行速成識字法開展掃除文盲運動的指示》,文中說:“祁建華同志所創造的速成識字法,為掃除文盲工作開闢了捷徑,它將大大縮短掃除我國廣大文盲的時間,從而極大地推進國家的建設。現在各地已在工人、農民和市民中廣泛地試用這種速成識字法,開展識字運動,這是完全符合國家和勞動人民的需要的,是正確的。各地黨委應將推行祁建華速成識字法,開展掃盲運動,作為一項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務,並應以領導歷次革命政治運動的精神,來領導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運動,以期在今後五年至十年內達到掃除全國文盲之目的。”此時漢字簡化工作尚未推行,可證其與簡化字没有關係。 1953年,我曾擔任了村上“民校”的掃盲教師。所謂“民校”是對“農民識字夜校”的簡稱。農民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在破屋裏點上煤油燈,集中一兩個小時教人識字,夏收秋收兩忙之時停課。當時使用的基本教材,正是祁建華的《速成識字》課本,但它並不是簡化字。而中央文件則認為,“祁建華同志所創造的速成識字法,為掃除文盲工作開闢了捷徑,它將大大縮短掃除我國廣大文盲的時間”,這裡顯然看不到簡化字的功勞。 兩三年下來,我的學員大部分都脫了盲,有的能給千里之外的親人寫信,連正規學校的門都沒進過的人,後來能看書看報,還成了生產隊的記工員、會計、出納等。1956年秋(簡化字剛將推行時),家鄉陝西郿縣,便已召開掃盲模範表彰大會,我被評為掃盲模範,還有幸獲得了一枚掃盲模範的勛章。這証明,不用簡化字,並未影嚮掃盲的效果。 1953至1958年上半年,是農村掃除文盲的黃金時代。1958年下半年,簡化字剛推行一兩年,並未來得及發揮太大作用。而且,由於人所共知的“大躍進”,掃盲的事兒就根本無法持續下去了。上邊雖有“掃盲大躍進”的要求,下邊只是一級哄一級的吹牛而已,根本就沒有實施,也無法實施。這是因為,公社把勞動力編成軍隊的團營,領導幹部們提著木棒催逼農民分戰區(兵團作戰)下地勞動。後來,“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煉鋼鐵”、“放衛星”、“共产風”等,搞得農村一塌糊涂,哪里還能顧得上“掃盲”,簡化字又何以對掃盲起什麼作用? 也不由想起,1952年11月15日,中央決定成立全國掃盲工作委員會。當時的祁建華,由一位部隊文化教員,一下子被擢昇為全國掃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速成識字〉簡明字匯》1953年4月出版,正是用祁建華“速成識字”的正體字編寫的。它根本不是簡化字,也証明簡化字對掃除文盲毫不相關。 祁建華在大西南行軍作戰途中就開始研究速成識字的教學方法。它能使一個文盲在不到30天裏,學會3000多常用漢字,并且會讀、會寫、會運用。早在1951年,西南軍區政治部就因此給祁建華記特等功,總政治部通告全軍廣泛推行“速成識字法”。後來毛澤東曾説祁建華是“名副其實的識字專家”,劉少奇也稱他是“繼倉頡之後中國第二大文人”,陸定一則更稱他是“中國第二大聖人”! 我所熟知的一位青年姓趙名唐,上世紀四十年代從河南逃荒到陝西做了簸箕匠。1953年掃盲運動中,他的簸箕擔上就放著祁建華的《速成識字》課本,利用轉鄉的空間就“ㄓㄠ趙”——“ㄊㄤ唐”地念叨。知道了字音,看到了字形,懂得了字義。一年左右下來,沒進過學校門的他能給禹縣趙莊村的父母寫信。 誰能想到,幾年後的“丁酉作醢”,祁建華便突然被打成“右派”,同時開除黨籍、軍籍和公職。其新婚妻子,也撇下剛出生的女兒,離他而去! 祁建華在四川勞教多年後,被遣回了河南農村。在那極左成病的年代,不僅“祁法”銷聲匿跡,掃盲運動也僅流於口號。 從1956年1月28日推出《漢字簡化方案》到1964年5月《簡化字總表》出籠期間,《方案》在推行上捉襟見肘,絆絆坷坷,幾經改動,漏洞百出。這期間不僅加雜了“四清運動”,正式出版的許多書籍曾仍是用正體字或繁簡混雜排印的,更見書刊報紙電影字幕(如《追魚》、《劉三姐》等)用字也與今天的簡化字前後不一(如“讓”字左半曾是“言”等),也可見簡化不簡化對那時的“掃盲”並不起决定作用。簡化字與掃盲無關輕重,因爲那時候還未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以國家名義硬性推行簡化字。 兩年以後便開始了爲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難道還有時間、精力和心情去“掃盲”嗎?應該追憶,從1956年推行簡化字到1976年“文革”結束的20年裏,政治形勢給了簡化字的“掃盲”能有多少時間? 江先生說:“使用簡化字以後,……在上世紀50、60年代,在人民群眾當中掀起了掃盲、學文化的熱潮,解放前我們國家有85%的文盲迅速降低。”這不過是缺乏歷史知識的主觀想象,或者就是徹頭徹尾的想當然。 其實,以我多年掃盲的體會,正體字才更易於人們的理解、學習和記憶。這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應該是一個實踐問題。相信作為語言文字學專家的江先生是能夠理會這個道理的。 可以肯定地說,推行“簡化字”與國家掃除文盲本來就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1964年3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才發出了《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与江先生説的“掃盲、學文化的熱潮”,“文盲迅速降低”,時間上並不合拍。更何况簡化字只佔現今通常用字的四分之一,能把“85%的文盲迅速降低”的功勞記在“簡化字”的頭上嗎?另外,江先生也還應該清楚地看到,眼下大陸三代幾近十億人的半文盲和全社會的文化盲的状况,那麼對此又該如何解釋呢? 我十分同意著名學者、《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和《漢字繁簡辯爭大彙集》的作者劉丰杰先生在《貶低簡體字·我的“坦白交待”~被迫駁答〈每日新報〉、〈光明日報〉的文章》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愚下从诸多理据已敢于妄而断言,简化字不是“弊大于利”,而是基本上有害无益。笔者一直不明白,怎么会有那么多专家、文化人挖空心思为简化字“辩护”! 我虽自知人微言轻的道理,但还是妄而希望那些专家、文化人,不要再为简化字的“自圆其说”白费力气了,那只是沙基上盖楼,站立不住的,没必要枉为它留下一笔并不太好玩儿的历史遗迹。乞望那些有权力、有影响力的专家、文化人,能为汉字早日重复正规,奉出、留下功德之力! 当今政府已与简化字“功过”毫无关系,力挽狂澜救救汉字,必为千古铭记! 基本上全部恢复“繁体字”,完全可以渐进地、在毫不折腾、亳不扰民的状态下,静悄悄有秩序地完成。这将能彻底重新衔接中华文化之根,也是对中华祖先的尊重,更是祭炎帝、祭黄帝、祭孔圣……等最为实际的行动,并更会是政府的千古功德,是中华民族人民永久的福祉! “救時之弊,應時之需”,時下我們緊應備有這樣的意識。(此件已發滴水音博客,也曾得到網友熱評) 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首先,作者謹向以下讀者表示敬佩。 《漢字揆初》從2005年7月開始發行,其間又有一本《轉換異構——漢字起源論》的出版,承蒙讀者的厚愛已有七年之久。讀者的錦心繡口,古道熱腸,作者無忍匿於自己記憶,並把她視若《漢字揆初》一片晴朗的氣象,遂編排輯睦,也算作給熱心讀者一個應有的回應。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讀者朋友如不忌諱,本附錄就稱作“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吧。 (僅以網上文字,並以網上時序編排,字體按原版) 菲菲阅读:多少古字与性交有关? (2006-12-18 22:48:19) 不看这本《汉字揆初》,我恐怕死也想不到“比”字最初是表示一种性交的姿势。 书从150个字说起,每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小篆一并列出,从汉字最初的样子和意思开始,通过字的演化,讲5000个字。 原来很多汉字古意都和性交有关。 子曾经曰,食色性也。 书里常常提到许慎的《说文解字》,见过,没读过。不懂,也没兴趣。所以看《汉字揆初》感觉有点像《达芬奇密码》,好像有点邪乎,但很有道理,越看越来劲最后照单全收了。 文涛说,看了《达芬奇密码》就想看《圣经》,然后去巴黎,去伦敦。 我先找《说文解字》。 《关于汉字的哥德巴赫猜想》境静斋主2007-10-29 16:58:29 有些研究者(如薛俊武《汉字揆初》)说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这是个误区。 甲骨文已经是完备的文字体系,总字数达160余万个,单字4500多个,可这也只是当时文字体系的一部分。……汉字的真正源头,是摆在文字、考古以及其他科学家面前的一个“歌德巴赫猜想”,什么时候,由谁来证实这个猜想呢? Angelo(健康生活·低俗到底)对汉字揆初的评论2008-07-1719:21:51 1. 本書每篇的章節長度適中,條理清晰。 2. 全書的篇目組織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整體脈絡清晰。 3. 本書成立的前提是:假定原始社會時已經對八卦的概念有了共識,表示這類概念的“文”在日后發展成“字”的時候也有廣泛的共識。 4.本書采信的甲骨文都是“已辨識”的,換言之就是前人整理出來的。 5.本書作者基本逢篇必批許慎,全書罕有篇目不譏許慎的。這種做法讓我很不理解,而且也覺得很不舒服。因為這本書絕對不可能成為暢銷書的(況且只印了2000冊)。本書的讀者群很小,我想凡是讀本書的人,都是讀過《說文解字》的。都對《說文》一書有明確的認識,許慎是沒有見過甲骨文的,他對文字的釋義都是依據篆字來的。所以沒必要每篇都对許慎加以批駁(更不必總用反問譏笑之)。此外,《說文》一直被認作是字典。而本書則是考證漢字的發源與流變,二者是不同的范疇。舉例而言吧,《現代漢語詞典》所收錄的字義都是現代的用法,沒有一個是本意,難道每個學文字學的人都要對《現代漢語詞典》譏謔一番不成? 6.作者的普通話標準音是很成問題的。這也是書中最大的硬傷,我沒有逐一記錄,這里只舉幾例: “亍(音处)”:多音字是不能用于注音的。 “否(音皮)”:這個字在該文中音“pi 3”。(阿拉伯數字表音調,下同) “訑音yl”:這個字音“dan 4”,我想作者認為這個字音“yi 1”。“yl”是“yi”之誤。 “屮 音操”:這個字音“che 4”和“cao 3”。 “ㄠ 音要”:這個字音“yao 1”。 書中作者提到自己是(陝西)橫渠人,并提到自己的塾生經歷。所以普通話標準音的定音是在作者成年之后。所以這些可能是作者沿用的陝西方言。不然至于全書中不斷地出現這樣的錯誤。但這是甚不足取的。 7. 作者對簡體字青睞有加,近乎偏執。在全書的前半冊基本全部用簡體字。但是眾所周知,依靠簡體研究漢字源流是不可能的,而且很多地方表述不清楚。比如說到“风”和“凤”的時候作者一會說“從蟲”,一會說“從鳥”。可是這兩個簡體字中何來的“鳥”和“蟲”啊?本書本是研究漢字源流的,可是在示例中,楷體便用簡體字。一下就割裂的文字發展的脈絡。我說“偏執”就是因為作者不惜對作者造成困擾也要使用簡體字。但是后半冊有些必要的地方還是使用了正體字,想來是因為簡體字實在解釋不清。比如講“後”字的時候就必須用正體。 8. 還有一項反復出現的錯誤就是:作者混同了睪丸和陰囊。男性外生殖器主要由陰莖和陰囊組成,睪丸和附睪是在陰囊中的。古人造字從自身取形,外陰是常用的,但是不可能出現代表睪丸的圖形。所以我想作者是將睪丸當作陰囊了。 9. 此外,還有一點令我不解之處(這一點不關乎本書的評介)。就是:為什么在圖例中的楷體也要手書而不直接用打印體呢? 字道留言:2008-09-01 23:32:24?? 9月1日开学日即遇汉字同好,幸哉! 《汉字揆初》对汉字有独特领悟,支持先生的研究,期望先生的后续著作。 甲骨寻因对《陕西是汉字的故乡——关于汉字起源形成的探考》发表评论2008-09-24 12:33:38 华夏文字的起源,应是我国北方方言区新石器中、晚期许多不同氏族文化的大融合。 yang_bigarm? 2008-10-14 《汉字揆初》讲了很多别人的书上没有讲或者说不敢讲的东西,希望作者能继续努力,写出更多这样第一流的学术著作。我保证出一本买一本。 “拈墨作胭脂”评论:2008-12-13 18:01:56 好书! 单纯作者的文字很是让人喜欢! 超级待见!独独书的纸质不怎样! 价格不低,有点像盗版的! 李九川先生《讀漢字揆初》2010-02-02 10:11:29 发微探始求原真,指正纠讹意趣新。 甲骨精灵跃眼底,象形血肉睹先民。 立言逝影返生相,展卷空谷传足音。 缘爱荒江野老事,与君抵掌话钩沉。 新浪网友对《文求诸野,会当太白》发表评2010-03-19-22:13:28 虽然生在太白脚下,今日读了此篇文章,才知道太白山蕴涵了这么多的人文知识,真是钦佩这位作者有如此渊博的知识。 新浪网友对《秋風落葉》发表评论2010-03-20 10:06:56 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汉字消失就是文化灭亡,那么国家还能长久吗? 刘丰杰对《八卦义理与汉字起源》发表评论2010-04-20 09:26:20 不为成说所囿羁,广集博采、尽能发掘。用事实回击“语言中心论”、“汉字落後论”,贊佩先生好學問! 东方村人对《隔著人牆,擋不住飛刀削面》发表评论2010-09-12 23:54:46 今天非常幸运能够看到您的博客,现在人都像一出生断了奶的孩子,对中国自身文化一直没有认识。我个人对传统文史有些爱好,但是始终没有碰到能够真正站在国学文化的角度来带领的老师。说起来对国学的认识先从做金融的翟山鹰老师那边知道,翟老师是用国学的思维(没有学习任何西方金融知识)去做金融结果大获成功。他强烈推荐了南怀瑾先生的文集,我也买了全集看了一些,但是他们都有提到国学的精髓在于汉字,所以一直想找这方面的书籍或者老师。前一段有买了左民安的《细说汉字》,但是感觉没有融入哲理。应该说中国的人文思想历史哲理比西方不知领先了多少年,其实我们真正在近代落后的只是工业革命,而中国的国学思想上本身就反对人类对物欲的无限制引导,因此中国本身文明肯定不会走向拜物。但是近代因为这个暂时的低潮导致了国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把现代最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等)都公认最神奇保留下来的人类最长久的文明当做罪魁祸首。 张好2011-01-06 14:17:46 中国的文字工程一直很落后。易学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作品,也是汉字的本源。在确立认知体系时,祖先知道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从一,有二,相加为三,在阴阳学里,这不是同一物品数量的变化,一代表阳,二代表阴,阴阳相合生产万物,进而有三。三不但是数字,也代表乾卦,上划为天,下划为地,中划为人。一和二还能合成干、支、士、土等字,意义更深刻,天干是分析天如何通过阴阳相合生产万物的,地支是协助天和人通过阴阳相合生产万物的,人士也是通过阴阳相合参与宇宙生产万物的。用土字型给长养庄稼的泥巴冠名,这是中国祖先认识宇宙生产规律的最高智慧,也是易学与汉字嫁接最绝妙的作品。在五行中,木、火、水都是4划,土为3划,金为8划,4是四面,8是八方,3是三生万物的含义。 易学阴(二)和阳(一)合成干、士、土,这是最著名的几个汉字,支也应该是类同,母应该是根据阴阳鱼图设计出的汉字,等等,汉字与易学绝对有直接联系。 @林强:2011-1-11 07:17 这里是林强的腾讯微博肯定做不到絕對象形,不過根據甲骨文的形態可以推論更早期的文字更具有象形意味,對漢字頗有研究的薛俊武先生提出漢字源自八卦,會意為第一造字原則,這是個很有新意的觀點。值得深入探討! @林强:文字本就是理性對具象的抽象化產物,文字的絕對象形是不可求也不可想像的。 千里草cherish. wife@ qq. com 2011-01-17 当我感觉汉字的起源包含大智慧时,就开始寻找答案,但《说文解字》中没有解释明白,只好在网络中寻找,最近才发现先生们的讨论。这里才是真正研究文化的地方,互相交流会给彼此带来研究激情的,所以,希望更多人加入。 《美哉周至》主持人语/张弘:2011-02-24 10:57 薛俊武先生是个专业文人,从读他的《汉字揆初》以来,一直认为他是个闭门究学的儒人,殊不知《泥峪通高衢石门兆周兴》一文,从头至尾无不充盈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古诗词是作家生存的工具,行路的拐杖,玩不厌的魔方。记不清是哪位大家说的。薛老先生正是如此做的,他将《诗经》中大量的句子,恰到好处地引用到对泥峪的赞美上,读时让人感到远古的山、远古的水流就在眼前,让人不由得被他精心渲染的周至泥峪美景的意味和情调所陶醉。 yang_bigarm 2011-03-22 15:24:47 我买了第一、二两集。第一集很快看完了,大呼过瘾,现在正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 晨星2503对《泥峪通高衢,石门兆周兴》发表评论2011.4.10.03.51 欣赏雅文,感谢先生对那段尘封往事的精辟论述,我也是周至县竹峪乡人,年轻时曾去过石门子,对那段鬼斧神工般的险道感慨不已,看了先生大作,方知是周亶王之杰作。深为我们周至县竹峪乡的历史感到骄傲。在此问候先生! 作家張兴海聯吟2011-06-30 11:00:43 雍容气度,起于滴水之微; 万千解诂,成就一家之言。 双色杜梋 留言:2011-07-07 00:14:18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学习了! 新浪网友对《一道搶答題》发表评论2011-04-10-03:10:12? 世间万物都有其起源,更何况文字作为人类的文明起源更值得考究。 新浪网友对《轉換、異構——漢字起源論·梗概》发表评论2011-04-10 03:17:53 “一鷂入林,百鳥無聲”,该书值得拜读。 新浪网友对《三以天下让》发表评论2011-04-10 03:36:41 余读《三以天下让》之文,乃知今无锡即为吴国也,太白山原名武功山,太白文化源远流长。 [匿名]新浪网友对《姬周奇勛南宫適》发表评论2011-04-1003:51:29 前辈对南宫適简直是深究,有理有据。 新浪网友对《何為“胡适”?》发表评论2011-04-10 04:07:05 老先生指正的在理,现代人对汉字用语没有什么讲究,总觉得简化字=繁体字,可谁知竟有如此的区别? 双色杜梋对《泥峪通高衢,石门兆周兴》发表评论2011-07-0716:22:31 古文字学家薛俊武先生的这篇游记,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诠释了西周发祥的经过和原因;引经据典,尤其相关《诗经》中的词句,恐怕现在的人,没有几个能读得懂了! 其中关于我的故乡的记载,也为我追根溯源提供了依据,实属难得,在此衷心的感谢先生! 姬家沟生人 胡双宝先生博文告疵:2011-10-15 图书馆借回大作《汉字起源论》,粗阅一过,开阔眼界。 全书繁体字。可能是转换未周备。“想象”、“想像”并见。“系辭”当是“繫辭”。23页布龙菲尔德,漏“布”字。51页“大蔔”乃“大卜”。207页“前僕後繼”,当是“仆”。参考书“於省吾”当是“于”。以及其他。编辑缺少应有水平,因而致误。如有机会重印,建议订正。即颂大安! 晨星2503对《姬周奇勋南宫適》发表评论2011.12.24.12.19 欣赏先生对南宫适历史的精辟见解,笔者的老家就住在先生文中所说的东、西草滩村的东边约一公里的金盆村,原来在农村时也常去过东、西草滩村,就在东、西草滩村的中间地带,一个“V”字型的沟叉中间夹着的一个古老的土城,三面环沟,地势非常险要,至今城墙遗迹尚存。城门应该是朝南开的,城门口有一枯井,至今仍在。会不会就是当年“盩师”的驻防地。此外,在我们村东面,有一个自然村名叫“南塬村”(距离兰梅原村直线距离约二公里)。 方而不割帖2012.5.2 先生竟不恥下問愚一普通漢字愛好者,愚誠恐誠惶之至也。以上幾字屬認個人粗淺見解,必有錯誤之處,先生可直意賜教。 愚一直期望漢字得以撥亂反正,回歸正體本源,此不為復古倒退,而是讓偉大燦爛的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核心要途。關於簡化字的弊端和復正的必要性,劉豐傑先生等已做了深刻的論證,對於如何復正,劉先生提出了“印繁寫簡”的主張。然以愚意論之,依劉先生在文章中多次提出的論點,未簡化的漢字既非繁亦非簡,如一二三四五上中下等,如何印繁寫簡呢?容易為挺簡派抓住邏輯辮子。因為這些漢字本身都是正體字。所以在劉先生的啟發下,愚下提出“印正寫便”的主張,即一切正規印刷出版、電腦輸出中,皆應以正體字示人,此為印正;對於書寫,民眾一時不能適應,可以正、簡自便,但在教育領域,不應寫簡。文言文以簡體印刷,最是強姦人的眼球。 對認少量漢字之簡化,實際上有深刻字理者,愚意可以接受,在此提出,請先生多加指教: 网,本為小篆體,顯係簡明易懂的象形字,而人為改成網,非常囉嗦,意符重疊,還要亡為聲,不是文字之進化。 采,做動詞時多做採,實無必要。又是兩個手,多此一舉,採廢之可也。 梁,做房梁時多做樑,理由同上。 岡,一個字頂現在兩個字冈和岗,崗真是疊床架屋,是沒智慧的表現。 然,燒時作燃,更無必要。四點底本為火,何須再加火?廢之可也。 凭,為會意本字,作憑凴則為形聲,亦不足取。 从,甲、金、篆本字形,實不必作從; 但眾還是尊重古人,甲金篆皆有目,可能有其道理。 启據說也是本字,不必用啟,不甚明朗,還望先生相教。 另, 弃棄互為異體,但古書多用後者。 契,為後人訛傳,本字作栔,為刀在木上刻紋,作大令人費解。 農,據說有極多種寫法,但上面的曲,作田也許更易理解。 中华台对《陕西是汉字的故乡——关于汉字起源形成的探考》发表评论2012-05-08 21:05:29 论点很正确。应该也是所有语言的故乡。 只要将“SA(头)”这个字参透了,全世界皆是乡党。 刘丰杰先生博函為《漢字起源論》指疵2011-5-1-5-17 (一)p4、5,先生説“‘文字起源於圖畫’的論點是不全面的”,說明您並不完全否定此說。但前頁有說“不存在圖畫文字”(象形“日月旦車”之类,可否稱“圖畫文字”,怕有人較真。如此重要著作,可能有人會巴不得挑出骨頭),似有論絶義,兩處是否冲突? p6,“語言不産生文字”,但或該“導生”文字,兩義如有詰究,是否需有應對準備? 匆匆妄言,只要先生不怪,再有惑處再禀上。(2011-5-1) (二)重讀大著,得有更深的領略。現已更明確地理解了先生否定“字之初,本為畫”和“語言需要”說學術見解的正確與深刻。或許當初先民曾試圖用圖畫做為文字符號(象形),但它卻不可能作為基礎元素進行組構和孳乳。所以正如著中說的“只有八卦理念才能創造文字”,可謂自古今開拓性論斷。另,中國各地語音與文字不符一的現實,也是不能支持“語言需要”說的。 諸多精妙深刻的論述令人興奮,難以盡述。依先生本意,只把一些技節性疑惑説來供參考: 16頁:“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反思”。 在概念“是”的後面即定義,“是”表示兩端相等——“對人生的系統反思”即是“哲學”,還是“哲學——包含着對人生的系統反思”? 43頁:“無一不是時間的造物”。先生本意我明白,但時間能否造物,似可深想一下。我曾因拙文《國際性謬誤:“前蘇聯”》與網友争論,現移過來一些文段供先生参考: 匈奴老兄:昨天漏掉告訴你,我的“能隨时间变更的概念会是正确的概念吗?”的提問,即使被你提昇到抽象哲理的層面也没有錯。你这麼精通辩証法難道不明白,概念或真理的相對性,並不是由时間而是由條件决定的。一个鸡蛋变成小鸡的“概念”变化,是因為温度环境條件的變化而不是時間的延長。如果没有温度條件,鸡蛋放一萬年也变不成小鸡。同樣,你那個“前蘇聮”,如果將来没條件“续弦”(蘇聮重新出現),時间决不會让它变成正確,它就會從開始到永遠都是錯的。可你卻説它能正確一陣子!! 还要告訴你,你説的“其实概念一直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這句話,才是應該你自己去“笑噴”的。如果你這話是對的,鸡蛋就应该到一定時間自動变成小鸡!! 你説“重量的概念”從“物体的平衡关系”变成了“地球的吸引力”,假如正確,也决不是時間把它延伸成的。 我无知妄言,請指教。 47頁:據説萊布尼茨是受《周易》啟發才發明二進位方法的。 30頁:第一行,“標”或否是“表”? 前讀“後記”,見《漢字繁簡辯争大匯集》少了“大”字。 以上肆言,乞先生哂諒! 待看到什麽再説。(2011-5-5) (三)再讀大著,深感其中深刻精彩的論點論斷甚多,説不過來,也就不說了,只説未必正確的疑問吧。 104頁,“保和”有些不解。 110頁,漢字既源缘自八卦,十天干又早於八卦,十天干又用什麽漢字表示呢……,是否需要交待? 119頁,十二地支理念(注意到了是“理念”)是易八卦理論……來源……。十二地支是否也需要文字標示,還是其它形式? ★“無一不是時間的造物”或“無一不是時間中的造物”是否好些? ★我手邊有一本《古漢字黑白装飾畫》,以甲骨、金文、小篆200餘字字形的圖形性質作畫,字圖基本諧合…。張瑞林作畫,安徽美術出版社1985.5第一版,1994.9第三次印刷。是否是我妄言的“或許當初先民曾試圖用圖畫做為文字符號(象形)”,該怎樣論定它? 尚未拜讀十二章…。 已給李菁、承安二位先生寄書。新浪邮箱已告诉张女士,但不知她能否看到。 肆妄之言,再乞先生哂諒! (2011-5-13) (四)尊示拜知,只好繼續放肆。 179頁,“異”系統從由出,“思”系統從田出,未讀明白。 191頁,“文字的本質是表意”“漢字的本質是字形”~~都是本質,還是“漢字的本質是以形表意”? 199頁,名叫“英.勞埃德”,還是〔英〕勞埃德? 202頁,陳先生序引文,我看不清起止。 185頁,葉先生引文,同如上感。 203頁末段,如是先生基本觀點,全書論述一致為好(現未必不一致,只是説説)。 205頁,“肢解正體字2238個”,是否簡化字都属“肢解”? 熟不講理,客套不贅。大著拜讀已畢,妄言或多属可笑,只供參考而已,不必再勞神和我“一並探讨”,忙正事吧。知我行外,一笑便罷,並乞哂諒! (2011-5-17) 佛山日报《舒饭专栏》:“吊吊fing”究竟算唔算粗口?2012-06-22 10:52:25 与友人讨论后没多久,买得薛俊武先生的《汉字揆初(第3集)》一书,就说到这个“吊”。在说“吊”之前,薛先生行说“了”,他认为“了”的本初之意,就是男性性事之后疲软下垂的状态。他认为,“吊”是“了”的孳乳字,“了”是“吊”的本初之义,“了”是的那话儿,“巾”恰有遮掩之义,故“吊”就是被“巾”掩遮起来的鸟。薛先生还有一句,成语“吊儿郎当”就是它当初的形容词。若如是,那“上吊”应该怎样解释,当然,这“吊”的所谓本义已加了个“尸”字头而成为“屌”,且这个字的使用率现在还蛮高的,几乎所有的中文报刊都会出现——屌丝,在下且有幸是其中的一员。 劉丰杰先生對《漢字揆初》第四集後記的評論2012-06-22-18-15 先生的後記,文筆儒雅、含蓄、深沉、幽默,漾出大家氣勢。我只是怕有不少人難解先生深意,妙曲恐失知音。比如;“論語成了“屁話”,聖人變做“怪人”,死了人全民用“屌 ”,再往前行便是“陷阱”……,你想在咸亨大纛之下我能做些甚麼?——“短衣幫”中伸著雁脖的看客而已。”不了解繁簡文字的人,怕很難明白,也就無法领略您的文彩。“上大人孔乙己”若出自魯,似亦可不避重複將其點明,比如前面加“其所稱的”之類。乞恕杞人妄言。 無閑居博主賦詞2013.3.7 惊蛰天,友情聚。薛俊武老师屈尊来访,余诚惶诚恐,特请同好解维汉兄陪聚。茶酒闲叙,受益良多。夜静际,再读诸空间文字,不胜感慨,遂吟:汉字揆初滥,易理探起源。石破天惊震艺坛,大义评繁简。破领绽绳穿砚,十年铸剑,人生一镜西山。 好00天涯0000评论:2012-02-10 22:13:37 作为一个民间学者,功易经与文字的关系,可以说很有功力了,但是感觉其学问依然不够博大精深,有些解释少些许牵强。但是作为开拓文字与文化的风气,不失为好书。民间学者作学问实在不易,又何必引这个那个大家来佐证啊,这个课题恐怕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完成的。 透视中医?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2012-02-11 22:04:02;?2012-02-11 21:18:14? 的确,八卦理论是汉字起源、创造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从夏商周所运用的干支纪元、五行学说等,都是构成汉字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储备。而阴阳二符则是汉字组构的最基本元素,但是,八卦的根底却不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 画一以取象阳气,分而为二以取象阴气,阳刚阴柔是指天地之气的现象与性质。想一想八卦与八个主要节气直接对应,五行与彝族十月历相通,就不难理解郭沫若所言是何等的主观臆断与不着边际! 漢字起源這一大題目,如果不在本世紀中國的領地上解決,地球豈不為我們白轉了? 漢字的起源就是与天地旋转规律密不可分吗! 推荐〈澳门莲蜂庙照壁上两位文字伟人的事迹记载〉 愚人0022书评《汉字揆初》2013-04-12 15:05 这是我看过许慎后的第一个不同释意本,有批判有继承,进一步考证了“易卦”理论在汉字起源上的地位与作用。对汉字初创时的造字理据和字理意义有着深一层的探索,特别是汉字里的趣事着实很有意思! 愚人0022评论2013-04-15 14:55:23 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对汉字上的造诣不逊于顶尖学府大家们,当真是佩服。就其解字而言有理有据,风趣中让人顿悟。值的推荐。 当当 书评? 2013-04-15 14:59 好书,你喜欢不喜欢我不知道,但喜欢文字的人应该一读。他对字的解释很多都是颠覆性的,而且说的有理有据,这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用字上会有很大帮助。盼后七本早日到货。 zhuxy评论了《皀食(色)充满色的饗飧》2013.06.24 好文,学习了,尤其是关于候人的解释,我正怀疑传统译法呢! 王芃先生在《盩山厔水》上撰文2013.9.20 《陕西是汉字的故乡》是汉字学学者薛俊武先生探索汉字起源的一部巨著《汉字揆初》部分内容的摘编。它从对甲骨文,对易经八卦文化的研究入手,提出了汉字起源于八卦的全新观点,令学界耳目一新。比历史上著名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把汉字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而且它是通过八卦文化原理,八卦文化发展,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以及结合对人类生活活动,社会生活与文字生成关系的解说,做出了汉字起源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形成了一部高屋建瓴,洋洋大观,翔实可靠,可信度强的汉字训诂巨著。有很强的学术性质,很深的文化内涵,堪称汉字训诂学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暫輯至此) |
☚ 汉字揆初︱西安南郊國内最富盛名的文化聖跡——倉頡造字臺(夏季攝)。 汉字文化小字典 ☛ 00012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