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代道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代道教东汉末年产生的中国宗教。渊源于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巫术和神仙方术以及两汉之际兴起的谶纬之学。《老子》和《墨子》是其立论的主要依据。黄老道和方仙道是其前身。东汉初年已开始活动,以热心为民众公共事业服务,受到人们的尊重,亦间有某些另散的组织,聚会徒党,攻城杀侯,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汉桓帝在延熹八年(165)曾两次派人到苦县祭祀老子。次年,又在宫中“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之乐”,“祀黄老于龙宫”。 《册府元龟·帝王部·尚黄老》条目评论此事说:“于是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从此,道教便在民间公开传布。东汉末左慈等以烧炼金丹和宣传长生成仙为主,创立了道教中的丹鼎派,魏伯阳《参同契》是该派早期的经典。另一部分人则以“咒说符水”之类的巫说为主,并吸取道家和墨家的一些社会政治思想,活跃在下层群众中,创立了道教中的符箓派,东汉末,张陵创建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建的“太平道”是该教派中两个最早产生的道教组织。《太平经》是符箓派的早期经典。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以“道”为天地之根,元气之本,修炼之元。把“道”人格化为神明,把老子推崇为教祖和天尊。宣传以神秘方术或烧炼丹药求得长生成仙。创导祈祷、礼忏等宗教仪式,并吸取佛教戒条,制定: 1.不得杀生;2.不得荤酒;3.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语);4.不得偷盗;5.不得邪淫等“老君五戒”,但又增加“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不得背叛君王,谋害国家”等戒,表现出道教善恶观念与世俗道德规范相结合的特点,而与佛教有别。东汉道教主要分布在汉中、巴蜀,青、徐、兖、冀等州,以及吴郡等地。道徒多居山洞修道,于其旁筑馆舍以为祭祀,为后世道观之始。祭祀时,“唯以瓠卢盛经,本无天尊形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