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歌handai shige
两汉四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它们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大体经历了楚歌、四言诗、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楚歌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秦汉之际颇为盛行。项羽的《垓下歌》是其典型作品。它们本来产生于楚地,流行于江淮,汉朝建立后传到北方。汉代帝王和贵族对此都很喜欢,并多有创作。刘邦的《大风歌》、《戚夫人歌》、汉武帝的《瓠子歌》、《天马歌》、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的《乌孙公主歌》都是著名的楚歌。汉初诗坛的主要样式就是这类“汉宫之楚声”。
汉初朝廷中已有掌管音乐的官员,汉武帝时正式建立了乐府,负责创制郊庙颂辞,谱制新声,教习乐工。为了创制新声,乐府从各地广泛搜集民歌俗曲。据《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知当时采诗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东汉的乐府设置未见记载,但朝廷常派出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后汉书·循吏传》),仍有大量民歌被收集起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西汉乐府歌辞有314篇,东汉当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但现存西汉乐府民歌总共50余首,多为东汉作品,其余均已亡佚。这些作品生动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形式包括四言、五言、杂言等,风格质朴清新,生动活泼,叙事性强,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们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其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灵活多样的诗体、纯熟的表现手法以及淳朴自然的民歌风味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自汉代以后,乐府就成为古代诗歌中独具一格的一种诗歌样式。
西汉著名文人“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钟嵘《诗品序》),诗歌创作甚少,主要形式是四言、杂言和楚歌,不见五言诗。传为枚乘、苏武、李陵的五言诗都是后人伪托。四言诗仅存韦孟《讽谏诗》、《在邹诗》及韦玄成《自劾诗》等,皆古奥难懂,影响不大。东汉以后,一些文人开始学习汉乐府中的五言诗进行创作。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此诗质木无文,技巧尚不成熟。继起者还有张衡、秦嘉、徐淑、蔡邕、郦炎、赵壹等人。其中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风格非常接近民歌,被收入乐府中。至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便已成熟,出现了以《古诗十九首》和所谓“苏李诗”为代表的众多作品。它们抒发了下层文士在社会大动乱前夕的苦闷和悲愤,蕴藉婉转,言浅意深,发展了古代的抒情诗。其风格和表现技巧对后世文人诗歌影响很深。这些作品直接开启了建安时期五言诗创作的繁荣局面。
在五言诗兴起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以七言为主的作品,如马援的《武溪深行》、张衡的《四愁诗》,它们对七言诗的出现产生了一定影响。
汉代诗歌的辑本有近人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今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汉代诗歌
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汉代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和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绪和愿望,为五言诗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形成了七言及杂言体出现的艺术土壤。在艺术表现上,“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徐祯卿《谈艺录》)。汉代乐府叙事诗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优良传统。它在思想上、艺术上滋养了从建安时代的乐府旧题叙事到唐代拟乐府及新乐府运动。两汉文人以抒情诗为主,言志述怀,极富于个性,且多数作品的结构还存有乐府叙事的痕迹,语言质朴。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抒情诗,因其风格独特而成为一种专门诗体,其艺术影响深远。汉代诗歌作品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今人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汉诗》12卷,是辑录汉诗最全的资料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