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船舶制造
壮族先民越族是习于行舟的民族。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已通航的主要水道至少有兴安灵渠道、红水河道和合浦海道。灵渠道始凿于秦越战争过程中,所设陡闸能使船只“循崖而上”。灵渠陡门宽约5.5米,估计当时能通航的船只宽约5米,长度约在30米,载重量约25—30吨。红水河道古称牂牁江,四川的枸酱运抵广州和南越赵佗“以财物役属夜郎”均系于此水船运,为西南夷至南越的贸易通道。合浦是我国古代与东南亚等地进行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汉书·地理志》有关于自合浦至古代东南亚国家航程时月记录,可见广西不仅能制造内河航行的船只,亦能制造航海之船只。贵县、西林等地出土的铜鼓有许多船纹图案。从船纹看,有载二人的和载六人的船,船体结构简单,应为民间日常生活用船。这些船的船体狭长,船底平直,首尾上翘,当系为减少行船阻力而特意设计。反映当时民间工匠已掌握一定的力学原理并普遍应用到造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