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五铢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五铢钱

汉代记重货币。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方孔圆钱,有周郭,背有内郭,法重五铢,钱文篆书“五铢”工字。初时由郡国分铸,很不统一,重量、字文不甚严格。一般重3.6至4.4克。钱径2.55至2.6厘米。五铢二字写法多样,“五”字交笔或成直线、或作微曲、或弯曲较大,甚至有呈两个对头“炮弹”形者。“铢”字金头或作箭镞形,或作三角形;朱字头方折,少数稍带圆意。字体宽大,结构松散,铢字多不清晰,有缺笔短划者。周郭多宽窄不均。后世称之为“郡国五铢”。在郡国五铢中,已出现“符号”钱,所见有“穿上三角”、“穿下半月”、“穿上一横”、“穿下一横”、“四角决文”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时规定五铢钱须由朝廷掌管铸钱的“钟官”统一铸造,所以钱型统一,铜色殷赤,制作精美。钱径2.53至2.54厘米。郭厚0.2至0.26厘米,重4至4.5克。“五”字直划交笔只用缓曲一种,文字工整秀丽、点划匀称清晰,钱体厚重工整,为武帝铸造中之最精者。符号钱目前所见以“穿上一横”与“四角决文”居多,亦有“穿下半月”者。元鼎四年(前113)到西汉末,五铢钱均由“三官”统一铸造,后人称为“三官五铢”。“三官五铢”直接继承“钟官赤仄”,铜质、钱型、字文无大改易。其工艺、轻重、厚薄稍逊于“赤仄”。钱径2.5厘米,厚0.15厘米,重3.5克,符号钱沿自郡国五铢而略有变化,除“穿上一横”、“穿下一横”、“四角决文”外,“穿上三角”已消失,“穿下半月”者缩小为“穿下半星”。自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至平帝元始五年(5)三官铸钱先后延续了118年。其钱型规范,历朝相承,唯钱文“五”字写法稍有演变。根据历年出土纪铭钱范,武帝时仍承“赤仄”、“五”字写法,交笔只用缓曲一种,昭帝时“五”字交笔已渐弯曲,宣帝时“五”字交笔弯曲较甚,且未端内收,两竖近乎平行。元帝以后竖画末端敞开,与上下两横相接。此外,昭、宣帝到元、成帝时,还铸造过小五铢,现发现的实物颇多。西汉末,王莽代汉,废五铢重新铸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十六年(40)复行五铢钱,钱型仿西汉三官五铢,铜质较差,多呈绿色,钱体较薄,一般重约三克,钱径2.6厘米,郭厚约0.12厘米,铸造工艺稍逊于西汉钱,“五铢”二字书体宽大,“朱”旁上笔略呈圆折,“铢”字金头三角稍大,四点较长,也有各种符号钱,如“穿上一星”、“穿下一星”、“穿上下各一星”、“穿上一横”等。东汉中期以后质量降低,多用黄铜,字文精而浅,这时钱符号增多,除“穿下一横”外,出现“穿上一短横”、“穿下T字”、“穿下一短横”、“穿上短坚(多种)”、“穿上王字”等等。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铸“四出五铢”钱,背穿四角有斜纹四道,接于外郭。但铜质粗劣,铜色黄而泛白,多有砂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