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战亦称“货币战”或“外汇倾销”,各国为了加强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取得对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通过人为地将本币对外国货币贬值的办法,达到战胜竞争对手,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一种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汇率战,是指外汇倾销。即一国用某种手段有意识地使本币对外币贬值,或使本币对外贬值的幡度大于对内贬值的幅度,以便以低于原先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商品的价格来出售商品,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占取国外市场,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增加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一国货币贬值以后,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本国产品价格会下降。例如,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贬值,这时,乙国的出口商可以有三种抉择: ❶他可以以贬值后的价格出售商品。由于他的商品具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他就可以将其他的竞争对手排挤出某一市场,取得独占市场或操纵市场的优势地位。 ❷他可以仍以贬值前的价格出售商品。尽管市场力量未发生变化,但如果销售量不变,乙国出口商将因此取得更高的利润。因为,这时一个单位的甲国货币本可以换回更多单位的乙国货币。 ❸他可以以介于贬值前后的价格间的某一价格出售商品。那么他不仅可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可以比原来取得更高的利润。在上述三种选择中,无论哪一种都使乙国出口商取得优势地位。可见,货币贬值不失为一种加强竞争力量的有利手段。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中,进出口贸易占相当大的比重。出口贸易对于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维持国民经济所必须的进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出口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各国除了积极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外,一个便利的手段就是将本币贬值,以改善出口商品的竞争条件。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或国际收支逆差的时候更是如此。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以及以后的不景气时期,各国竞相采取这种政策。这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战政策,严重地打击了国际贸易,并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73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上是正常运转的。各国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控,未经允许,任何成员国不能随意地调整本币的平价。尽管如此,仍有些国家在不同时期将本币贬值,以此作为加强出口竞争能力,改善国际收支的手段,例如,英镑1967年贬值和法国法郎1969年的贬值即是如此。不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下,还没有发生货币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对随意贬值的约束随之失去。许多国家随心所欲地使用贬值这一手段。例如,美国为了改善国际收支,减少贸易赤字,从1985年起,就实行将美元贬值的政策。但是,用本币贬值的办法取得出口竞争优势究竟不是万全之策。因为,首先,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会遭到别的国家的报复、引起货币战,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对哪一方都不利。其次,本币贬值虽然可以暂时地增加出口,却也会引起进口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商品价格连锁反应,加剧通货膨胀。除非本币继续贬值,否则,国内通货膨胀的上升会很快地使贬值倾销政策失效,并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正因如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很少采用贬值政策,因而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货币战。汇率战的一般形式是竞相贬值。但是,在某种条件下,人为抬高本国货币汇率,也可成为一种汇率战形式。美国在40年代末期就曾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压迫西欧各国货币对美元贬值,即抬高美元价值。它的目的是为了刺激美国对西欧各国的资本输出,并从这些国家的贸易中取得更高的利润,从而使西欧各国更加依附于美国。显然,以本币升值为汇率战手段,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汇率战 汇率战亦称“货币战”或“外汇倾销”。各国为了加强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取得对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通过人为地将本币对外国货币贬值的办法,达到战胜竞争对手,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一种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汇率战,是指外汇倾销。即一国用某种手段有意识地使本币对外贬值,或使本币对外贬值的幅度大于对内贬值的幅度,以便以低于原先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商品的价格来出售商品,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占取国外市场,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增加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一国货币贬值以后,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本国产品价格会下降。这时,乙国的出口商可以有三种抉择: ❶他可以以贬值后的价格出售商品。由于他的商品具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他就可以将其他的竞争对手排挤出某一市场,取得独占市场或操纵市场的优势地位。 ❷他可以仍以贬值前的价格出售商品。尽管市场力量未发生变化,但如果销售量不变,乙国出口商将因此取得更高的利润。因为,这时一个单位的甲国货币本可以换回更多单位的乙国货币。 ❸他可以以介于贬值前后的价格间的某一价格出售商品。那么他不仅可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可以比原来取得更高的利润。在上述三种选择中,无论哪一种都使乙国出口商取得优势地位。可见,货币贬值不失为一种加强竞争力量的有利手段。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中,进出口贸易占相当大的比重。出口贸易对于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维持国民经济所必需的进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出口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各国除了积极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外,一个便利的手段就是将本币贬值,以改善出口商品的竞争条件。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或国际收支逆差的时候更是如此。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以及以后的不景气时期,各国竞相采取这种政策。这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战政策,严重地打击了国际贸易,并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在1973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上是正常运转的。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控,未经允许,任何成员国不能随意地调整本币的平价。尽管如此,仍有些国家在不同时期将本币贬值,以此作为加强出口竞争能力,改善国际收支的手段。例如,英镑1967年贬值和法国法郎1969年的贬值即是如此。不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下,还没有发生货币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对随意贬值的约束随之失去。许多国家随心所欲地使用贬值这一手段。例如,美国为了改善国际收支,减少贸易赤字,从1985年起,就实行将美元贬值的政策。但是,用本币贬值的办法取得出口竞争优势究竟不是万全之策。因为,首先,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会遭到别的国家的报复、引起货币战,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对哪一方都不利。其次,本币贬值虽然可以暂时地增加出口,却也会引起进口价格上涨,导致国内商品价格连锁反应,加剧通货膨胀。除非本币继续贬值,否则,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很快地使贬值倾销政策失效,并使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正因如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很少采用贬值政策,因而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货币战。 汇率战的一般形式是竞相贬值。但是,在某种条件下,人为抬高本国货币汇率,也可成为一种汇率战形式。美国在40年代末期就曾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压迫西欧各国货币对美元贬值,即抬高美元价值。它的目的是为了刺激美国对西欧各国的资本输出,并从同这些国家的贸易中取得更高的利润,从而使西欧各国更加依附于美国。显然,以本币升值为汇率战手段,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由于意识到汇率战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所以,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仍采取一些措施,力图避免汇率战。一些发达国家之间主要通过一种合作性的安排,在它们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以促进相互间贸易的发展,防止发生货币危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稳定货币的汇率,则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或钉住某种币值较稳定的货币的制度。另外,各国对于贸易失衡及货币汇率等问题,更多的是采取相互协商的政策,而不是单方面地采取汇率战的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汇率战将从此消失。只要各国不放弃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原则,只要各国仍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那么,汇率战的危机将依然存在。 ☚ 远期利率协议 外汇倾销 ☛ 汇率战 汇率战Exchange Rate Warfare亦称“外汇战”、“货币战”。见“外汇战”。 ☚ 汇率干预点 五、外汇管制 ☛ 00000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