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永济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永济渠Yongji Canal隋代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的运河。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开凿,“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治今北京市西南)”。(《隋书·炀帝纪》)从今河南武陟县南凿渠,引沁水北流会清水、淇水入白沟,下接屯氏河、屯氏别河、清河,运道略同今卫河。自内黄至武城在卫河西,自武城至德州在卫河东,东北达今天津市西南,又折而西北,沿沽水(今白河)至武清县上接桑干水(永定河故道),经永清县达于今北京市,全长2 000余里。天津西北的渠段不久堙废,天津以南渠段,唐以后只以清、淇2水为源,不再引沁水。北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有改道,明代以后称卫河。 永济渠 永济渠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凿。隋唐时的大运河是由通济渠、山阳渎、孟渎和永济渠联结而成的。永济渠在今武陟县疏浚沁水下游河道南达于黄河;又自沁水东岸引之向东北行,经今获嘉、新乡、汲县、卫县、魏县、馆陶、永济、武城、漳南、长河、安陵、景州等境达涿州境内,与永通济渠等构成北起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大业八年 (612年),隋炀帝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渡河,经永济渠抵涿郡。大业九年(613年)集大军于涿郡,以讨高丽。宋时称永济渠为御河。御河北宋时用以输北方军粮。宋时的御河比起唐时的永济渠要重要得多。唐建都长安,自长安往河北各道间的运输无取道永济渠之必要。宋都汴京,则渡过汴口即取道御河,往北方各路运输非常方便,御河便极为重要。但御河漕运之粟,仍系汴河北运中之一小部分。 ☚ 通济渠 漕运四河 ☛ 永济渠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为河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运河。“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全长2000余里。北渠宋代后称“御河”,明代后称“卫河”。 永济渠见“水利工程”中的“永济渠”。 永济渠 永济渠隋朝南北大运河黄河以北部分。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2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亍河(黄河),北通涿郡”。流经今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隋唐时期对中国南北文化交流和物资运输起了重要作用。唐末因战乱及黄河决溢影响,永济渠曾一度淤废。元后,经过疏浚,自临清以下作为京杭运河的一部分,称南运河;临清以上称卫河。1855年黄河改道中断运河后,该河仍为冀、鲁、豫三省重要航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河改称卫运河。参见“卫运河”。 ☚ 汉代山东农用车 记里鼓车 ☛ 永济渠 永济渠见“大运河”。 ☚ 江南河 玉梁渠 ☛ 永济渠隋大业四年(608年)疏凿,自今河南武陟县南引沁水东北流,经新乡、汲县、滑县、浚县、内黄诸市县,入河北经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等县,又入山东经武城县、德州市,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静海等县而达于天津市,又折而西北经武清县、廊坊市达于北京市,全长两千余里。自今天津市西北至北京市段不久即废,以南段北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次改道,最后形成了今日的卫河。 永济渠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起自黄河北岸沁水入河处(武陟县西北),引沁水南通黄河,止于涿郡(北京)。其间,淇水与馆陶之间一段系在曹魏白沟的基础上开凿。永济渠全长一千余公里,是大运河中最长的一段。宋代时亦称御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