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道教宫觀壁畫。永樂宫亦稱“純陽宫”,原址在山西芮城永樂鎮,故名。初名吕公祠,傳係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吕洞賓的故居,金末改祠爲觀,後毁於火。元中統三年重創,建築宏偉,明清又迭經修建,公元1959年因建三門峽水庫,將其全部建築連同壁畫移至芮城縣北龍泉村東側按原狀重建。其内壁畫遍布於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壁面,總面積達九百六十平方米。無極門内繪有神荼、鬱壘、城隍、土地等人物。三清殿内壁畫全長約九十五米,高四米多,爲元泰定二年洛陽畫工馬君祥與其長男馬七所繪,名《朝元圖》,内容爲各方天神地祇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共繪二百八十六身,像高二至三米,分四五層排列,構圖複雜,場面闊大,神態各異,綫條流暢。純陽殿内繪《純陽帝君仙游顯化圖》,表現吕洞賓神化的故事,五十二幅畫面依次排列,幅間用樹石相連接,形成一體,上有至正十八年及畫工朱好古門人張遵禮等題記。重陽殿内壁畫繪有金代道教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的傳說故事,畫幅高三米多,長約五十米,四十九幅畫画皆有榜題,完成於元末明初。永樂宫壁畫繼承和發展了唐宋以來宗教人物畫的傳統,骨相端莊生動,綫條遒勁自然,設色華明絢麗,顯示出元代民間畫家的傑出才能,爲我國現存最重要的元代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