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遥岑(cén):远山。玉簪:碧玉簪。螺髻(jì):螺旋盘结的发髻。与“玉簪”皆形容远山秀美。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刀,此指利剑。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求田问舍:据《三国志·陈登传》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刘郎:三国时刘备,此泛指有大志之人。流年:流逝的时光。风雨:喻国事的艰难。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金城,见昔日所种树皆已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倩:请。红巾翠袖:古代女子的装束,此处代指歌女。揾(wèn):揩拭。

【大意】楚天千里辽阔,呈现一派凄清的秋色,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极目眺望远方群山,传送着仇恨冤屈,有的高耸如碧玉发簪,有的层叠盘簇像螺形发髻。落日斜挂楼头,离群孤雁悲啼声里,我这江南游子悲愤压抑。看着吴钩宝剑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栏杆,但无人理会我登楼临眺的心意。

别提家乡的鲈鱼脍肉细味美,尽管秋风已起,我不会像张季鹰贪爱佳肴弃官而归。若像许汜只顾买田置屋谋私利,恐怕见到才气雄大的刘备应该会感到羞愧。可惜虚耗了时光如流水,令人忧愁啊! 国势如飘摇风雨,小树已长成十围,人如何不衰微?请谁唤来那些多情的歌女,用她们的红巾绿袖,揩去英雄失志心伤时的热泪?

字数:774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15页.

诗词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期间写的。邓广铭认为它“非首次官建康时作”,因为词中“充满牢骚激愤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另一说,认为是乾道三年至六年(1167—1170)期间,作者通判建康时所写,是他从吴地到楚地漫游三年后,于乾道三年的秋天回到金陵之时。此词作年,说法不一,姑存此二说,待进一步考证。
 《水龙吟》,调名出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此调句读各家不同,《词谱》分立二谱,起句七字、第二句六字者,以苏轼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起句六字、第二句为七字者,以秦观词为正格,亦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收结有为。又有异名《丰年瑞》、《鼓笛慢》、《龙吟曲》和《海天阔处》等。
 建康赏心亭,建康,即今南京市。赏心亭,当时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传北宋丁谓所建,今废。
 

****


 
 以下按片详讲——
 

上片:因写无边秋色,钩起报国无门的义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个秋天,作者登上城头的亭子,抬眼远眺,一目千里,秋高气爽的辽阔旷野,滔滔的长江向天边流去,水天相接,一望无际。楚天,古代长江中、下游流域属于楚国,此之“楚天”,泛指南国天空。作者用了两句话把个辽阔江天和无边秋色,尽显眼前。接着三个四字句,又是写景又是抒情。遥岑,即远山。玉簪螺髻,喻指山的形状,有像首饰碧玉簪,有如女子发式青螺髻。这是说,作者极目北望所得到的印象:远山看去像美人头上的青螺髻很是美观。可是它偏偏引出我们的愁恨。为什么,这当然不是山真能“献愁供恨”,而是人们之“心眼”,透过苍山见到了(或想到了)北方沦陷区在金兵的铁蹄下产生的愁与恨。在同胞遭难之时,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只顾自己享乐,怎不使爱国志士们又愁又恨呢?这样,作者把描写外部之景同抒发内心之情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出来。
 “落日楼头”三句,进一步托景抒情,使亭之周围弥漫着一团悲凉之气。爱国志士枉有报国之志,现在只有在赏心亭上苦看落日西下,悲听孤雁哀鸣。经过这番情景的渲染与烘托,此片的最后四句:“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很自然地涌了出来。吴钩,是一种弯形的刀,为吴人所制,故名。此泛指佩带的刀剑。“看刀抚剑”,当然是希望杀敌立功,又是急拍着阑干,那种急于杀敌报国的志士形象,就站立了起来。但是,这些在只顾偏安的朝廷里,还有谁能知道呢?我的这场“登临意”,又有谁能够理解啊! 这是作者深感报国无望的义愤的慨叹,也是代表所有爱国者的正义的呼喊!
 

下片:借忆历史人物,抒发自己失意的悲怀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片用典较多,先作集中诠释:
 “休说”三句出典是《晋书·张翰传》。季鹰,即张翰之字。其本传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蒪羹、鲈鱼㼽,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鲙,通“脍”,把鱼肉切细。作者反其意用之,说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贪图家乡风味而放弃抗金的。
 “求田”三句,是表示自己不愿“求田问舍”,作个“富家翁”的。这里不仅表白自己,而是不满现状。此事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其大意是说:许汜去见陈登,陈自己睡大床,令许睡下床。后许将此事告诉刘备,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说:“你没有忧怀家国之志,只知求田问舍,语言乏味,你若来看我,我将自己卧百尺楼上,让你卧在地上。陈登对你还算是客气的啊!”作者引此事入词,意在说明如许汜那样只知置田守产,作个人盘算的人,是应当受人耻笑的。刘郎,此指刘备。
 “可惜流年”三句,是说,可惜自己虽怀有报国之志,何曾有施展抱负的机遇?其年华总是在国势飘摇中逝去,正如树木在愁风苦雨中终于衰老枯萎。一说,这是说时光流逝,原来的小树,如今都已十围了,何况人怎不老呢?亦通。树犹如此,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瑯玡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庾信《枯树赋》引桓温语时作“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一种英雄迟暮之感,也是词人对国家命运危殆和中原沦陷区遭难人民的哀叹!
 词尾二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作者自伤抱负不得实现,心塞思结,甚感郁闷,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失路的严重悲愤。倩(qiàn欠),请;央求。红巾翠袖:指歌女。宋代宴会上常用歌妓劝酒。揾,(wèn问),擦去,揩拭。这是说,要请谁来让歌女揩干我这英雄失意的眼泪呢?这是报国忘家青年英雄的失意的哀痛之叹,比之王粲《登楼赋》中的哀愁更为深广。
 

****


 这首词陈辞慷慨,表情悲壮,含义深曲,较深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爱国英雄人物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很具代表性。在表达艺术上,却深曲含蓄,词气虽然纵横豪宕,但笔笔能留意,字字有脉络。近代陈洵在《海绡翁说词稿》中有过一段精采述评——
 起句破空而来,秋无际,从“水随天去” 中见; “玉簪螺髻” 之“献愁供恨”,从远目中见; “江南游子”,从 “断肠落日” 中见了,纯用倒卷之笔。“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仍缩入 “江南游子” 上;“无人会” 纵开,“登临意” 收合。后片愈转愈奇,“季鹰未归” 则鲈脍徒然一转,“刘郎羞见” 则田舍徒然一转,如此则江南游子亦惟长抱此忧,以老而已; 却不说出,而以 “树犹如此” 作半面语缩住。“倩何人” 以下十三字,应 “无人会,登临意” 作结。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学者苟能于此求,则清真、稼轩、梦窗三家实一家,若徒视为真率,则失此贤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