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运仪象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运仪象台 元祐间苏颂更作者,上置浑仪,中设浑象,旁设昏晓更筹,激水以运之。三器一机,吻合躔度,最为奇巧。宣和间,又尝更作之。 《宋史·天文志》 吏部尚书臣苏颂先准元祐元年冬十一月,诏皆定夺新旧浑仪,对得新仪系至道皇祐年制造并堪行,用旧浑仪系熙宁中所造,环器法薄水跌低垫难以行使,臣切以仪象之法。……臣昨访得吏部守当官韩公廉,通九章算术,尝以钩股法推考天度,臣切思古人言天有周髀之术其说,曰髀股也,股表也。日行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二里差推晷影极游,以及远近之数,皆得表股,周人受之,故曰周髀。若通此术,则天数从可知也。因说与张衡一行梁令瓒张思训法式大纲,问其可以寻究依仿制造否,其人称:若据算术案器象亦可成就,既而撰到九章钩股,测验浑天书一卷,并造到木样机轮一座。臣观其器范虽不尽如古人之说,然水运轮亦有巧思,若令造作必有可取。遂具奏陈乞先创木样,进呈差官试样,如候果有准即别造铜器。奉二年八月十六日,诏如臣所请,……至三年,先造成小样,有旨赴都堂呈验造大木样。至十二月,工毕。闰十二月二日甲辰,得旨置于集英殿。臣谨案历代天文之器制范颇多法亦小异,至于激水运机其用则一。……今则兼采诸家之说,备仪象之器共置一台,有二隔,浑仪置于上,浑象置于下,枢机轮轴隐中,钟鼓时刻司辰运于轮上木阁五层,蔽于前司辰击鼓摇铃执牌,出没于阁内,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咸动。此兼用诸家之法,浑仪则上候三辰之行度,增黄道为单环,环中日见半体,使望筒常指日月体,常在筒窍中天,西行一周日东移一度,此出新意也。浑象则列紫宫于北顶,布中外宫星二十八舍周天度,赤黄道天河遍于天体,此用王蕃及隋志所说也。二器皆出一机,以水激之,不由人,校之前古法之疏密未易知,而器度算数亦仿佛其遗象也。…… ……木样成,又命翰林学士许将详定。元祐四年三月八日己卯,将言与周日严苗景昼夜交验,与天道合,诏以铜造。以元祐浑天仪象为名,将乞正名浑天仪从之。七年四月二日,诏左丞苏颂撰浑天仪象铭。……会要元祐四年三月八日己卯,诏以铜造仍以元祐浑天仪象为名。……通略初吏书苏颂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邃于律历,又以吏部令史韩公廉善算术有巧思,乃奏用之,且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度所次占候测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元祐四年三月,木样成,前此未有也。……前所谓浑天仪者,其外形圆即可遍布星度,其内有玑衡即可仰窥天象,若仪象则兼二器有之,同为一器。今所见浑象,别为二器,而浑仪占测天度之真数,又以浑象置之密室,自为天运与仪参合若并为一器,即象为仪以同正天象,则两得之。请更作浑天仪从之,颂因其家所藏小样而悟于心,令公廉布算数,年而器成。大如人体,人居其中有如笼象,因星盘窍如星以备激轮旋转之势,中星昏晚应时皆见于窍中,星官历翁聚观孩欢,盖古未尝有也。……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 【评】由吏部尚书苏颂领导建造、吏部守当官韩公廉设计的元祐浑天仪象(今通称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复杂的一座仪器,它建成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该水运仪象台包括了浑仪、浑象和报时器三个部分,实际为一座小型天文台。这三个部分用一套传动装置和一个机轮联接起来,用漏壶水转动机轮带动仪、象、报时器一起动作,这台水运浑象是世界天文钟的直接祖先。之后,苏颂、韩公廉又制造了一架浑天象,其天球直径有一人多高,人可以钻到球里面观看,这是历史上第一架记载明确的假天仪。《玉海》中史料便记载了上述事实。 水运仪象台 北宋科学家苏颂组织领导韩公廉等人于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造的一架有机械操纵的大型天文仪器。总体高约12米,宽约7米,台基呈正方形,上窄下宽,木制结构。全台共分三层:上层顶板可开合,放置浑仪,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中层为密室,放置浑象,用来表示天空星体的位置,浑象由东向西转动,与天体运动一致,以使球面星座位置与天象相合。下层前部为五层木阁,放计时仪器,木阁层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户洞开,有木人出来报时。木阁后有漏壶和机械动力系统,漏壶引水注入水斗,靠水力推动机轮,壶架旁装有一组类似近代钟表中擒纵器的杠杆,用来控制机轮,使之作等时间歇转动,整个仪器又在机轮的带动下各司其职地运转。 水运仪象台的动力装置已很复杂,其中关于擒纵原理的发现,更开近代钟表构造的先河。水运仪象台把测量仪器的浑仪,表演仪器的浑象和计时仪器集中在一起,把报时。观象、测天同时表达出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显示了十一世纪末我国天文科学和机械工程技术制造的卓越成就。 苏颂等人所造“水运仪象台”,于公元1126年被金兵缴获,后来屡遭劫难,部件损坏,早已不能运转。现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的是复制品。 水运仪象台中国古代计时器,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作。这台水运仪象台高3丈5尺多(北宋时1尺≈0.245 m,故3丈5尺多约为8.6 m),宽2丈1尺(约5.2 m),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内有一套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驱动机轮、浑象和浑仪,使它们每昼夜旋转一周,装在机轮上的昼夜机轮(即各种报时轮),每昼夜旋转一周,通过报时轮上的报时机构报时。该仪象台上的“天衡”装置(即擒纵机构),把机轮上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隙旋转运动。这是计时机械史上的一项重大创造。 水运仪象台 145 水运仪象台我国古代大型天文仪器。宋朝天文学家苏颂、韩公廉等人于1086年设计、1093年完成,主要由浑仪、浑象、报时装置和动力机构组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为上窄下宽呈正方锥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可以说是一座小型天文台。共分三层:顶层置浑仪,用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置浑象,有机械装置使浑象旋转周期与天球周日视运动一致;底层是报时装置和全台动力机构。底层南部设一木阁,又分五层,每层设门,在一定时刻有木人出来报时,为报时装置。木阁后面有一直径3米的枢轮,轮上有72条木辐,挟持36个水斗和勾状铁拨子,并附有一组杠杆装置,相当于钟表的擒纵器。枢轮东部有一组两级漏壶,与枢轮组成动力机构。当壶水注入水斗,水斗满时使枢轮向下转动;受擒纵器控制只可转过一个斗,即将变速运动转为等间歇运动,使整个仪器运转均匀。(据《新仪象法要》)复制的水运仪象台模型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 浑天仪 简仪 ☛ 水运仪象台 050 水运仪象台见35145条。 ☚ 浑天仪 风向计 ☛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北宋苏颂领导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座结构复杂、自动运转的巨型天文钟。整台仪器近十二米高,宽七米,共分三层。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有窥管,用于观测天象,顶端设九块活动屋板,可自由开拆。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自旋一周所用时间恰与地球自转相符,可以准确再现不同时刻的实际天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转而报时的机械装置, “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新仪象法要》)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通过木人自动敲钟、击鼓、示牌报告时辰等三种功能。 ☚ 指南针 官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