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资源评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资源评价water resources assessement

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分析估价。包括地表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水质评价。地表水资源评价主要是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量的大小、多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可利用量及保证程度进行估算。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是对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及可开采量等方面进行估计。水质评价是根据用水的要求及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评价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及其利用价值。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也是国家和地区水资源有关问题的决策依据。
水资源在地区上和时间上分布都不均。为了满足各部门用水的需要,必须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修建必要的储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由于兴建各种水利、水电工程受到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可利用水资源的数量及其保证程度有一定限制。因此,在水资源评价中,不仅要研究天然水资源的数量,而且要研究各种保证率的可利用水资源的数量。同时,还要科学地预测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用水需要量和供需矛盾; 通过供需平衡分析,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指出方向,这是水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
水资源评价的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便于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迅速恢复补充的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处在统一的水文循环之中,它们密切联系,相互转化,构成了完整的水资源体系。因此,必须统一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以免水量的重复估算。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取决于水的质量,在评价水资源数量的同时,还应根据用水的要求对水质作出评价。
(1) 地表水评价 河流、水库、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资源量的大小,通常用多年平均情况来衡量。对河流来说,常以河流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表示。以天然流域作为河川径流量的计算单元。大河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一般用水文站长期的实测资料直接计算。中小河流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估算方法是: 根据大量水文测站的降水径流和蒸发等实测资料,通过水量平均分析和计算,绘制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利用这些等值线图,可通过内插求得任何地点的上述三要素的值,进而估算出任何地区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在短缺径流资料的情况下,则利用河川径流量与其他水文气象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间接估算。在人类活动影响大的地区,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资料已不能反映天然情况,要作还原计算,即把灌溉、工业、城市生活用水、跨流域引水、水库蓄变量和水库蒸发损失等水量,计入现有实测径流量中,使上述资料复原,消除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地表水资源的评价中,需要研究水资源 (例如河川径流) 的多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合流域内的蓄水条件和用水过程,估算水资源 (河川径流) 的可利用量及其保证程度。通过供需平衡分析,预测近期和远景的水资源余缺程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地表水资源的评价程度,主要取决于水文站网的密度、径流观测系列的长短、试验研究工作的深度。中国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高,人类活动影响频繁,而西部地区测站稀少,观测项目不齐全。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强水文测验,增设必要的水文站,同时开展水文实验研究,改善和完善不同类型地区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2) 地下水评价 地下水得到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而不断更新,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受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因此,地下水的评价比地表水复杂。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程度和可利用资源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补给、储存和开采条件,因此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时,要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和开采量。补给量指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内,在天然条件下,由大气降水、地表水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也称为地下水的天然资源,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中,把它作为评价的重点。储存量指地下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积。计算时以每年最低水位为上界,以将来动用的范围为下界。承压含水层因开采减压后而释放出来的弹性水量是储存量的一部分。储存量在一定条件下可动用,但需要经过慎重的勘察,并充分论证其动用的规模、期限及可恢复程度。可开采量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并在开采过程中不致发生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的情况下,在开采期内有保证的地下水水量,也称为地下水的开采资源。在一般情况下,以每年平均补给量作为有保证的开采量。可开采量除上述天然补给量外,还包括在一定的开采条件下,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而新增加的一部分补给量。因此在有利条件下,可开采资源略大于天然资源。
地下水的评价需要足够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和地下水位观测记录。为了保证评价结果达到较高的精度,对有关参数特别是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给水度、潜水蒸发率和渗透系数等的研究是一个关键问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常用水量平衡法。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计算各补给量和排泄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物理模拟和数学模型,并在地下水动态预测和资源评价中,得到了应用。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很明显的地区 (例如岩溶、山前平原地区),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统一的循环系统进行评价。

☚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规划 ☛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在某一流域或某一行政区划内的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及其水质在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的综合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是对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是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是对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价值量评价。
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区或评价单元。水资源评价应按江河水系的地域分布进行流域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要求进行一级流域分区和二级流域分区; 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在二级流域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三级流域分区和四级流域分区。水资源评价还应按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按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地区 (市、自治州、盟) 两级划分; 区域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可按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区 (市、自治州、盟) 和县(市、自治县、旗、区) 三级划分。水资源评价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为主,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为辅。分析评价中注意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之间的资料衔接。

☚ 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   地表水资源评价 ☛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对水资源的总量、质量、流向、利用等进行分析研究工作。在我国,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上空水汽输送、全国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河流泥沙的数量及时空变化的规律、水资源总量、河流天然水化学特性及水源污染等。1985年水电部等单位完成的《中国水资源评价》的报告表明: 平均每年输入中国大陆上空的水汽为182 154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立方米,扣除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量后,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中国河川径流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平均降水深和径流深都低于全球陆地平均值,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平均每年有94%以上的水量流入海洋或流出国境; 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水资源不足,海滦河流域缺水尤为突出。

☚ 草原退化   水域生产力 ☛
000051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