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rice bacterial stripe由燕麦晕疫假单胞菌引起,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和叶鞘的一种细菌病害。最早由口本后藤(K.Goto)1961年在中国台湾发现。 分布和为害 褐条病仅在中国、日本和菲律宾有报道。中国以长江流域稻区为常见,陕西等省区偶有发生。早稻秧苗受害较重,中晚稻秧苗发病较轻。大田受淹后,也常见发病。一般田块的发病率在5%以下,重的达10%,受淹田块可高达30%以上。 稻苗受害后因侵染部位,侵染时期和品种抗性差异而有不同。带菌种子育苗后,第一片真叶上即可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为褐色条斑,沿中脉向下扩展可达叶鞘部。病斑深褐色,病健交界处有明显的界限。成株期发病,多从叶片基部的中脉开始,黄褐色略呈水渍状,很快下伸至叶鞘。有时心叶旋转扭曲、枯死而成枯心或心腐;有时还伴有早抽穗或抽出畸形穗等(见彩图 )。 病因 病原物 为燕 麦晕疫假单胞 菌(Pseudomonas avenae Manns)。病菌最早由后藤鉴定为P.setariae,1964年以后改称为 P.panici,1978年后又改称为P.syringae pv.panici(Elliott)Young etal.)。病原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或双鞭毛,少数为5根,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落圆形,污白色,隆起,后期有同心环纹出现,不产生褐色素和绿色荧光素,氧化酶和过氧化酶都是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葡萄糖酸氧化阴性,耐盐度为4%,最适生长温度为30℃,41℃时仍能生长,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DNA中G+C的含量为71.5%~73.7%。 病菌为弱寄生菌,稻苗受伤或受淹,抵抗力下降后,发病重。大水淹苗可引起大面积发病。3~4叶龄的秧苗发病率最高,发病轻重与秧苗受淹时间呈正相关,山谷低洼田发病早而重。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明显,双季早稻和中籼稻发病较普遍,矮秆品种发病常较重。 病原细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水稻外,还可侵害黍、粟、大麦、小麦、燕麦、黑麦、高粱、玉米和稗草等。不同寄主上分离的病原菌的生理生化性状,致病力和血清反应等都有一定的差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在种子、病稻草、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病菌藉水流和暴风雨传播蔓延,可从水孔或伤口侵入,侵害维管束系统,引起系统性侵染。 病害控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避免水淹和长期积水,淹水后立即喷洒20%噻枯唑-018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追施复合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可减轻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