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水稻侵染性病害全世界报道近200种,其中真菌病害140余种,细菌病害12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22种以及与水稻有关的寄生线虫30余种。中国已发现的真菌病害50余种,细菌病害6种,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11种,线虫病害4种。引起巨大损失的主要有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无性态为Pyriculariagrisea (Cooke) Sacc.纹枯病 [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无性态为Rhizoctonia solani Kuhn]、白叶枯病[Xanthomonascampestris pv. oryzae (Ishiyama) Dye]和东格鲁病[Rice Tungro virus,RTV]。据估计全世界水稻每年因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约为10%~15%。 简史 中国宋应星(1637)所著《天工开物》稻灾篇中曾有描述。据文献记载,对水稻主要病害的研究,如稻瘟病在日本于1704年,印度于1913年,中国于1916年先后加以记述。水稻纹枯病于1910年由三宅(I.Miyake)在日本首次记述。水稻白叶枯病于1884年首先在日本发现; 水稻胡麻斑病最早由布利达德汉(Breda de Haan)于1900年描述。中国对水稻病害的研究起始于病害调查和病原菌的鉴定。1916年章祖纯在调查报告中记载了稻热病的发生; 1933年朱凤美记述了小黑菌核病、褐色菌核病、球状菌核病和纹枯病的发生; 1931年后,魏景超发表了“江浙稻作病害调查报告”、“江苏稻作病害”及“稻作病害”,记述了20余种水稻病害的分布、症状、为害、病原菌、品种抗病性及防治方法; 1936年魏景超、林传光、裘维蕃等分别发表了稻胡麻斑病之研究,记述了该病发生历史、病原菌、传播与防除以及品种抗病性等; 1957年魏景超所著“水稻病原手册”问世,叙述了侵染水稻的病原物及其为害和防治等。50年代后全国对稻瘟病、白叶枯病进行了水稻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病害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 1956年方中达报道了种子带菌是白叶枯病的初次侵染源,并于1957年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定名为Xanthomonas oryzicola。 病害种类和为害 芽和幼苗期病害主要有绵腐病(由Pythium spp.,Achlya spp.,Saprolegnia spp.,Dictyuchus spp.等引起)和立枯病(由Pythium spp.,Fusarium spp.,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分别引起烂芽及幼苗枯死等症状。叶部病害主要有稻瘟病、胡麻斑病 [病菌有性态 为Cochliobolus miyabeanus (Ito et Kuribayashi) Drechsler exDastur,无性态为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Haan) Shcem.=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de Haan]、黄化萎缩病[又名霜霉病,Sclerophthoramacrospora (Sacc.)Thirum,Shaw et Naras]、疫霉病(Phytophthora fragriae Hickman var. oryzae-bladis Wang et Lu)、条叶枯病(病菌有性态为Sphaerulina oryzina Hara,无性态为Cercosporaoryzae Miyake)、叶黑粉病 (Entyloma oryzaeSydow)、稻云形病[褐色叶枯病,病菌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 albescens (Thumen) Parkinson,Sivanesan et Booth,无性态为Gerlachia oryzae(Hashioka et Yokogi) W.Gams]、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 is pv.oryzicola(Fang et al) Dye]、细菌性褐条病[Pseudomonassyringae pv. panici (Elliott) Young,Dye et Wil-kie]、矮缩病(Rice dwarf virus,RDV)、黄叶病(Rice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RTYV,又名暂黄病和黄矮病)、齿叶矮缩病(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RStV)、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RYD) 和干尖线虫病(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等,可分别产生叶斑、褪绿、扭曲、矮缩及斑驳等症状。叶鞘和茎部病害主要有纹枯病、恶苗病[病原菌有性态为Gibberellafujikuroi (Sawada) lto,无性态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叶鞘腐败病[Sarocladium oryzae(Sawada) W. Gams et Webster]、小黑菌核病(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var. irregulareCralley et Tullis)、小球菌核病[有性态为Magnapor-the salvinii (Catt.) Krause et Webster,无性态为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 Cav.]、紫 鞘 病(Sarocladium sinense Chen,Zhang et Fu)、细菌性基腐病 [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ae (Sabet.)Victoria,Arbeleda et Munoz]等,可分别使叶鞘产生病斑、茎秆徒长及茎部腐烂等症状。根部病害主要有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oryzae Feng)和稻潜根线虫病[Hirschmanniella oryzae (Breda de Haan) Lucet Goodey]等,可使根部产生畸形及变色等症状。谷粒和穗部病害主要有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粒黑穗病[粒黑粉病Tilletia barc-layana (Bref.) Sacc. et Syd.]、谷枯病[又名颖枯病Phoma sorghina (Sacc.) Boerema,Dorenb. etKest]、谷粒变色(病原物有Pyricularia grisea、Hel-minthosporium spp.、Alternaria spp.、Curvulariaspp.、Nigrospora spp.、Epicoccum spp.、Fusariumspp.、Phoma sorghina、Gibberella fujikuroi、Heli-coceras oryzae、Cladosporium herbarum等)、穗枯(病原物有Pyricularia grisea、Bipolaris oryzae、Cer-cospora janseana、Alternaria sp.、Phoma sp.、Cla-dosporium sp.、Curvularia sp.、Epicoccum sp.、Nig-rospora sp.等)。 此外,还有毛孢叶斑病(Trichoconis padwickiiGanguly)、叶黑霉病 [Mycosphaerella tulasnei(Jancz) Lindau]、叶尖白枯病[Trematosphaerellaoryzae (Miyake) Padw.]、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细菌性褐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Van Hall)Young,Dye et Wilkie]等。叶鞘和茎部病害有叶鞘网斑病(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 Morgan)、叶鞘褐斑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Sacc.) Von Arx et Olivier]、叶 鞘 黑 点 病(Pyrenochaeta oryzae Shirai ex Miyake)、黑粒菌核病(Helicoceras ovyzae Linder et Tullis)、褐色菌核病(Sclerotium oryzae-stivae Sawada)、球状菌核病(Sclerotium hydrophilum Sacc.)、赤色菌核病(Rhizoctonia oryzae Ryker et Gooch)等。谷粒和穗部病害有一柱香病[Balansia oryzae-stivae (Sydow)Hashioka]、谷粒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谷粒紫斑病 (Epicoccum purpurascensEhrenberg ex Schlecht)、谷 粒 红 粉 病[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交链孢霉病(Alternaria oryzae Hara)等。 世界稻区病害分布 世界产稻国主要集中在亚洲温暖多雨地区,由于各稻区气候、耕作制度及品种类型等的不同,病害的分布和种类也有所差别,有些病害属于世界性分布,有些仅限于局部地区。 东亚稻区 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这一地区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除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外,多为一年一熟粳稻区。主要有水稻绵腐病、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和干尖线虫病等。 东南亚和南亚稻区 主要包括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 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尼泊尔。这一地区地处热带、高温多雨,一年可种多季稻,以籼稻为主。主要有水稻白叶枯病、东格鲁病、草丛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胡麻斑病和叶鞘腐败病等。 美洲稻区 主要包括美国和巴西。美国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东部湿润,西部干旱,一年一季稻,多为籼稻; 巴西分为热带、半干旱气候带和亚热带等类型,一年一季稻,以爪哇型稻为主。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病(Rice hoja blanca virus,RHBV)等。 非洲稻区 主要包括埃及、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及东非、中非、西非等国。这一地区干旱炎热,雨量少,水稻、陆稻、深水稻兼有种植。主要有稻瘟病、胡麻斑病、黄斑驳病毒病 (Rice yellow mottle virus,RYMV)等。 欧洲稻区 主要是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一地区地处地中海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一季稻,多为粳稻。主要有稻瘟病、黄化病毒病(Rice gial-lume virus,RGV)等。 大洋洲稻区 主要为澳大利亚。北部属热带,南部属温带,主要稻区种稻季节为典型的温带气候,一年一季稻,籼、粳稻兼有。主要有纹枯病、菌枯病等。 中国稻区病害分布 由于6大稻区的气候、种植制度和水稻类型及品种各不相同,病害发生种类亦有差别。 华南稻区 位于南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自治区的南部以及台湾、海南全省和南海诸岛屿。这一稻作区水热资源丰富,属热带、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10℃积温为5800~9300℃,稻田种植制度多为双季、部份三季籼稻区。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粒黑粉病、云形病等。 华中稻区 位于南岭以北,淮河、秦岭以南,包括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以及安徽中、南部和陕西、河南的南部。这一稻作区属亚热带湿暖季风气候,≥10℃积温为4500~6500℃,稻田种植制度为单、双季籼粳稻混栽区。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稻曲病、粒黑粉病、条纹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 西南稻区 位于云贵和青藏高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和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这一稻作区属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10℃积温为2900~8000℃,雨旱季分明,水稻种植的垂直带差异明显,稻田种植制度为单、双季籼、粳混栽区。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等。 华北稻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全部,河南、河北大部,江苏、安徽、山西、陕西一部分。这一稻作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10℃积温为4000~5000℃,稻田种植制度为一季粳稻区。主要有稻瘟病、条纹叶枯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 东北稻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吉林、黑龙江全部,辽宁大部和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这一稻作区属寒温带到暖温带,湿润与半干旱季风气候,≥10℃积温为2000~3700℃,稻田种植制度为一季粳稻区。主要有立枯病、稻瘟病、恶苗病、细菌性褐斑病等。 西北稻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宁夏全部,甘肃、内蒙及山西大部、青海北部,日月山以东部分及陕西、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北部。这一稻作区东部属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属温带到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10℃积温为2000~4250℃,稻田种植制度为一季粳稻区。主要有稻瘟病、恶苗病等。 病害控制 根据病害传播和流行特点,针对其发生的薄弱环节,选用单一的或综合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选用抗(耐)病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和化学防治等三个方面。 选用抗(耐)病品种 加强水稻种质资源抗性鉴定,筛选不同种质的抗源,选育新的具有单抗、双抗或多抗的抗性较为持久的优良品种,就地鉴定、评选,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如稻瘟病、白叶枯病等在防治上应以选用抗病良种为主体。 加强检疫 对检疫性病害应严禁以各种途径和方式传入,对种传和病残体传播的病害应进行种子处理和田间清洁,减少菌源,控制其蔓延。 栽培防病 通过加强栽培管理,使水稻群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创造有利于稻株生长,增强抗病能力,而不利于病原物侵染蔓延的外部条件,尤其对尚缺少抗病品种的一些病害更为重要。栽培措施中与病害发生比较密切的有育秧、栽插和肥、水管理等,如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预防秧苗受淹,适当密植,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和科学施肥、灌水等,均能减少病原物的侵染,减轻为害。 化学防治 首先应在充分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进行,当农业防治不能有效地抑制其为害时则需应用化学防治予以控制,如水稻生育期中反复侵染的一些病害应选择适宜的喷药时期,及时喷药防治,已知对不同水稻病害防治有效的杀菌剂,如三环唑防治稻瘟病和穗枯,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叶枯净防治白叶枯病,硫菌灵防治菌核病、条叶枯病、疫霉病,敌克松(Dexon)防治幼苗期的烂芽和死苗,以及应用各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传毒介体昆虫以控制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 |